據參考消息援引《印度時報》網站報道,莫迪做客播客節目談及印中關系,其表態引發關注。下面咱們就來深入聊聊這背后的門道。莫迪這次在節目中的對華態度,和之前相比可是有了明顯變化。加勒萬河谷事件后,莫迪態度強硬,暫停中印航班、阻礙貿易、下架中國APP,還把中印關系和邊境局勢綁在一起,可現在他卻強調中印要通過對話解決問題,說分歧正常,對話能防止分歧變爭端。
而且,印度外長蘇杰生之前也表達過類似觀點,像強調和平安寧是印中關系核心,還說雙方在討論讓關系更穩定積極,包括恢復直航、互派記者這些事兒。莫迪政府為啥態度轉變這么大呢?從經濟層面看,印度國內經濟狀況不太好,好多投資者心里不踏實,外資都在往外撤。彭博社數據顯示,印度2024年外商直接投資大幅下降了82%。在這種情況下,莫迪政府就想著和中國修復關系,加強經貿往來,畢竟印度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這個大市場。
印度人民(資料圖)
再說說外部壓力。特朗普上臺后到處揮舞“關稅大棒”,印度也沒能幸免。特朗普多次嚷嚷要懲罰印度對美國產摩托車征收80%的進口關稅。莫迪沒辦法,只能把摩托車進口關稅降下來,還買美國的能源和軍事裝備,就盼著特朗普能在關稅問題上對印度網開一面。但莫迪也留了一手,他想通過和中國合作,來抵消美國關稅威脅帶來的影響。
從戰略角度看,印度這幾年深度參與“印太戰略”,給美軍開放軍事基地,在安達曼群島部署反潛機,可美國對印度軍售大多是防御性裝備,像F - 35戰機和核潛艇技術根本不轉讓。中印邊境對峙時,美國也只是嘴上支持。這種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的情況,讓印度開始反思“戰略自主”。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說,真正的戰略自主就是別在大國競爭力選邊站。所以莫迪現在把中印邊界爭端說成是“家庭內部矛盾”,印度國防部也減少邊境基建預算,就是想緩和陸上緊張局勢,集中精力鞏固海上戰略支點。
莫迪(資料圖)
因為巴基斯坦有了第5代戰機,印度得考慮兩線作戰風險,而且中國科考船常停靠斯里蘭卡,印度海軍得更新反潛體系。另外,莫迪還從文化層面入手,多次引用吠陀經典和甘地思想,想和中國開展“文明對話”。現在印度環保組織和中國機構因為佛教生態觀和道家自然哲學相通,開始了氣候變化合作。在新能源領域,印度塔塔集團和寧德時代合作雖然遇到安全審查阻礙,但工程師從古代冶金手稿找鋰電池材料創新靈感。
不過,莫迪這一系列調整也面臨挑戰。印度國內有強硬派批評者覺得對華緩和會削弱印度“全球南方領袖”的影響力,美國國務院也有人暗示要重新評估對印高科技出口許可。但莫迪似乎在下一盤大棋,他想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這樣既能從西方得到安全保證,又能從東方獲取發展動力。雖說這種“戰略騎墻”有風險,但要是成功了,說不定能給印度贏得關鍵的發展窗口期。
中印會議(資料圖)
就像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說的,在大國博弈里,聰明的國家要讓競爭者都覺得自己占了便宜。莫迪此次對中方的積極表態,是基于經濟、外部壓力、戰略布局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這一轉變不僅對印中關系有著重要影響,也將在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中產生一定的漣漪效應,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