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159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狂奔的“壽司們”
日本回轉壽司,正在一線瘋狂拓市。
雖然廣州當前已經開出了18家壽司郎,但依然店店排長隊。前不久,廣州荔灣領展廣場新店開業,憑借“十元金槍魚大腩”的限時促銷迅速引發排隊潮。如今壽司郎繼續推出了“8元焦糖鵝肝”的活動,吸引來了不少消費者,周六下午排隊等待時間長達3小時以上。
◎在廣州開出18家店的壽司郎,依然店店排隊
攝圖:內參君
位于同一個商圈的元氣壽司也坐不住了,祭出了“大滿足系列6元”的優惠大招,店門口也聚集了不少排隊的消費者?;剞D壽司品牌們價格戰“一觸即發”。
◎在廣州荔灣領展廣場,壽司郎和元氣壽司都推出了優惠活動
攝圖:內參君
不止廣州,壽司郎去年9月在北京開業,直接獲得了“北京最難排餐廳”的戲稱,即使在開業半年后的現在,想在西單吃上壽司郎也不是件容易事兒。其中最火爆的是西單大悅城門店。3月18日內參君在其官方小程序取號,發現到30日的線上號碼已經全部放完,最早也要排到12天后。
壽司郎從2021年進入中國大陸后,以華南區域為“起點”拓店。直到去年,壽司郎開始“北上”,開進了北京、天津等城市,掀起了全國排隊熱潮。
截至當前,壽司郎已經在中國大陸地區開出了51家門店,主要聚集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門店的擴張也為壽司郎的營收帶來了明顯增長。2024年10月至12月期間,壽司郎母公司 F&LC 的合并財務業績顯示,凈利潤為 61 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 3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88%;銷售收入增長 16%,達到 991 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 48 億元)。
近年來,日本壽司品牌們紛紛瞅準一線城市,在國內快速擴張。
2023年,KURA壽司在上海開業,這也是該品牌在中國大陸的首家門店。作為日本回轉壽司“老二”的KURA壽司同樣“野心不小”,計劃在2033年前在中國大陸店鋪數增至100家。
更早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濱壽司、元氣壽司,分別開出了83家、51家的規模,同樣聚集在一線、新一線,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
“失去的30年”與回轉壽司
為何回轉壽司能在此時 “卷土重來”?追溯回轉壽司的發展歷程,或許能找到答案。
1958 年,白石義明在大阪開設了第一家回轉壽司店 “元祿壽司”。這一創新模式借助傳送帶實現自動化送餐,極大提升了效率,將壽司從“職人藝術”轉化為大眾快餐。當時,回轉壽司臺上每碟壽司售價僅 100 日元(約合 4.87 元人民幣),價格親民,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1970 年,元祿壽司在大阪世博會的餐廳
然而,真正推動其爆發的契機,是 20 世紀 9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后的 “失去的30年”。國信證券數據顯示,在 1997 年至 2011 年間,日本餐飲行業市場規模整體呈下滑趨勢。但回轉壽司卻在這片低迷中脫穎而出。從 2000 年到 2011 年,其市場規模增長約 80% 。
經濟泡沫破裂后,日本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轉變,從過去追逐高端消費轉向更加務實。壽司郎、藏壽司等品牌敏銳捕捉到這一變化,將門店人均消費維持在 1000 - 1500 日元(約 50 - 75 元人民幣),成功打造出深受大眾喜愛的 “平民食堂” 。
以新鮮魚類為主要原料, 但每碟壽司的價格僅在100日元(約4-5元人民幣)左右,滿足了消費者在收入縮減下的剛性飽腹需求。由此,“性價比策略”有力擴大了消費群體,吸引了各個年齡段、各個收入群體的顧客。
自這場熱潮之后,日本回轉壽司行業規模持續擴張。2000-2019年,日本回轉壽司市場規模從2460億日元增 至6700億日元,增長了1.7倍,復合年增長率約為5%。
與此同時,壽司郎、藏壽司、濱壽司、Kappa壽司、元氣壽司這五大品牌快速增長。到了 2020 年,行業內排名前五的企業市場份額已高達 84% 。
“得性價比者得天下?!被剞D壽司在日本的發展歷程,印證了高性價比模式在消費者理性消費時代下的韌性。這也同樣適用于當下國內“消費降級”的市場。
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近期于公開演講中坦言:“日本失去的30年”這一幕正在中國上演。我們總覺得日本進入了“失去的30年”,企業就過得一塌糊涂,但其實只是國家GDP沒有增長,日本企業轉型轉得很好,發展得也很好。
國信證券的一組數據同樣印證了這個觀點:1990年初到2024年3月15日,在日本消費者服務行業的20只“十倍股”中,有11家來自餐飲行業。其中,濱壽司的母公司泉盛集團(Zensho)則是餐飲行業中的市值斷層第一。
對照日本市場來看,壽司郎等回轉壽司品牌在當下中國市場的火爆,似乎不難理解。
極致的性價比是怎么做到的?
有些網友把壽司郎、濱壽司等品牌稱為“壽司界的薩莉亞”。這些崛起于“失去的30年”的日企,都有著是類似的邏輯,即通過“高效的門店運營”和“穩定的供應鏈”實現極致的性價比。
高效的門店運營:
這些回轉壽司品牌,基本上都通過技術實現了“從壽司制作到交付”,全流程的效率化和標準化,有效減少了人工成本。
比如后廚的自動壽司飯團成型機,能夠批量快速制作壽司飯團,進而減少門店對后廚人員的依賴。根據Muzen Kurazushi,傳送帶壽司店安裝的“Sharinigiri 機器人”一小時可以制作 3600 份壽司。
再比如,這些餐廳都沿用了傳統回轉壽司+平板點單的模式,也有效減少了人工。消費者既可以拿取傳送帶上的餐品,也可以通過平板進行點單,平板點單的餐品制作完成后,會通過另一軌道運輸到消費者面前,送到后會發出聲音提示,也會在平板上顯示已經送達。
◎回轉壽司門店通過各種自動化設備提高人效
攝圖:內參君
以壽司郎為例,根據Business+IT,壽司郎的人工成本比率和銷售費用率分別僅為28%/44%,遠低于同期鳥貴族(35%/67%)、松屋(30%/62%)等日本大型餐飲企業。
高效穩定的供應鏈體系:
在采購層面,這些日本壽司品牌積極布局,一方面與國內的漁民、生產商精心建立起穩固的合作關系,以此確保壽司原料能夠穩定供應。另一方面,部分品牌投身水產養殖領域,成立專業的水產養殖企業,或者與水產養殖企業資本合作聯合水產養殖、開發飼料等,全程參與把控原材料。
除了全球采購體系,這些品牌也深入中國本土供應鏈。比如,壽司郎與順德的鰻魚工廠合作了十幾年,從魚苗的挑選、養殖到加工,供應商都嚴格配合壽司郎的標準。
物流方面,像濱壽司,在日本的供應鏈由母公司泉盛集團(Zensho)集團自主負責從采購到物流的各個環節,進入中國市場后,也構建了適配國內市場的物流配送體系。
回轉壽司們的隱憂
這些壽司品牌的擴張之路并非坦途,仍有隱憂。
一是食品安全信任危機。核廢水事件后,消費者對日料食材來源敏感度陡增,品牌仍需強化供應鏈透明度。
不僅如此,壽司郎等品牌也遭遇了不少食安問題。比如今年1月,廣州消費者在廣州天河區的壽司郎(正佳廣場店)用餐后稱,當晚三人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癥狀,引發關注。
二是本土化難題。當前,面對是否本土化的問題,不同的品牌采取的策略各有不同,濱壽司的本土化顯得更加堅定,熟食多,客單價相對較低。而壽司郎就更堅守自我特色,產品仍是以傳統日本壽司為主。不單單是產品維度上,整個品牌層面的本土化,深入本土市場才是所有跨國企業的“大坎”。
值得思考的是,像優衣庫、薩莉亞這類日本品牌在國內市場“殺開一條血路”后,如今也在面臨著業績下滑的壓力。如何因地制宜地生長,或許是這些品牌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