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第一性原理系列文章的第12篇文章,關注我,可以閱讀更多老頭的觀點。
該系列文章專注于從邏輯和第一性原理出發,分析網絡中某些借用第一性原理的名義進行忽悠的觀點。歡迎閱讀文章的朋友批評指正。
社交的概念(來自網絡)
社交全稱是社會交往,指個體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和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通過社交,人們可以結交新朋友、拓展人脈、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情商。此外,社交還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壓力、減輕孤獨感和增強自信心。
以上是廣義的社交概念?,F代社會的社交范圍已經不限于現實中人與人的互動,也包括網絡社交平臺上的人際互動。
筆者首先試圖理解一下圖片中的觀點(簡稱“該觀點”):社交的最根本目的是品質(是對方的人品?還是社交結果的價值?),其想表達的核心觀念是患難之交比酒肉朋友更重要(患難之交更深層的核心因素是社交的結果—有價值),關于具體應用的建議是,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值得”是一個主觀判斷,筆者的理解是對自己有價值的人,希望沒理解錯)。
通過以下理解,似乎我們能看到了這樣一個人:他的所有社交活動都帶著強烈的目的——現在或未來能夠給自己帶來某種價值(價值是什么,還需要進一步分析,情感?物質?)。
從人性角度,無論是情感價值還是物質滿足,這個目的真的沒有錯。
但是,每個人都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愿意和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性的人從陌生到熟悉嗎?
根據邏輯學中的概念及概念關系,該觀點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概念方面,該觀點需要澄清下面幾個概念。
社交品質:如何定義社交品質,是筆者理解的社交產生的結果的質量,還是其他因素,比如對方的人品。另外關于社交結果的價值,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利益抑或是其他成分,還需要繼續分解分析。
無效應酬:什么樣的社交屬于無效應酬,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基于不同目的的社交,對此都會有不同的定義。
值得的人:值得是一個主觀判斷,無法明確定義。
邏輯關系方面,存在著二元對立的情況。
把酒肉朋友和患難之交兩類人進行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這兩類人在現實中存在著交集。
把無效應酬與值得的人也做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這不符合現實中的實際情況。
下面依據邏輯學和第一性原理的要求,分析該觀點存在的問題。
1. 對社交本質的錯誤分解
從社交的定義來看,社交的最終核心要素是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的要素包括:
信息交流:比如獲取知識、各類信息等;
多元支持:在需要時,獲得多方位的支持,比如朋友的鼓勵、物質幫助等等;
情感滿足:通過社交獲得某種歸屬感、認同感等;
資源交換:從社交活動中尋求合作、互助機會。
擴大圈子:認識更多的人,比如拓展人脈關系等。
該觀點把社交的核心觀念表達為“患難之交”(漢語的意思是在患難中結成的朋友),將其作為社交的最重要因素,忽略了社交的其他功能性需求。打個比方,如果認為“汽車的第一性原理是乘坐舒適度,而非安全性能”肯定不對——這是對社交本質的片面強調。
2.“品質”與“數量”并非矛盾關系
邏輯學角度,“品質”與“數量”二者不是同一屬種的概念,不能進行對比,更不能進行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存在虛假兩難這種邏輯謬誤的嫌疑。
弱關系理論:格蘭諾維特在描述“弱關系的力量”時,假設是,“弱關系促成了不同群體之間的信息流動”。簡單說,“弱關系”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們原本難以獲取的信息。因此有人說,職場中80%的機會來自泛泛之交(數量),而非親密朋友(品質)。這種說法是否可靠,可能與一個社會的傳統和現實有密切關系,比如在人情社會中,弱關系的作用可能會比較小,而血緣、利益甚至性的關系,會更重要(網絡社交平臺對此可能存在影響)。
生態學類比:熱帶雨林的復雜生態系統,穩定性依賴于生物多樣性(數量),而不是僅依靠少數優勢物種(品質);同樣,一個社會生態的穩定性依賴的是社會的多元化,而不是少數幾種關鍵因素。
領英(LinkedIn)有數據顯示,人脈規模擴大與職業機會提升存在正相關關系,與關系深度無顯著相關(需要提醒:這個數據可能與當前社會現實存在差異)。
3.不同人生階段的社交是動態變化的
不同的人、人生的不同階段,對社交的要求是不同的。該觀點有僅僅從單一靜態視角進行片面總結的嫌疑(以偏概全)。以職業發展為例:
職業早期:通常需要通過廣泛社交(數量)積累行業認知、尋找更多的合作者或指導者;
職業成熟期:聚焦深度合作(品質)對提升效率更有幫助。
比如,初期創業者,往往需要通過大量參加各種活動來接觸潛在的客戶、合作者、投資者(數量)等,后期再篩選核心伙伴(品質)。初期如果一味地拒絕“無效應酬”,很可能錯失機會。
4.對“有效”和“無效”的價值判斷
對“有效”和“無效”的主觀價值判斷,易忽略隱性價值。很多時候,有些看似無效的社交可能通過以下路徑創造價值:
信息獲?。荷缃粓龊匣蛏缃黄脚_可能獲得行業信息或發展趨勢;
積累信任:長期的互動,是陌生人之間積累信任的基礎之一,有了信任,才有可能獲得對方在特定場景下的背書;
間接聯系:人際關系數量的擴大,增加進入更多社交圈層機會的可能性。
5. “值得的人”依賴于主觀判斷
“值得的人”無法明確定義。
漢語中酒肉朋友是一個貶義詞,指那些在一起只是吃喝玩樂而不干正經事的朋友;從現實角度,“酒肉朋友”與可能的合作伙伴沒有絕對的分野(反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從情感視角,患難之交也有可能因三觀分歧走向決裂。比如,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太多的創業團隊因為種種原因而散伙。
傳統文化中,社會中所謂的“人情關系”,不乏這樣的情形:核心要求僅僅是維持表面的關系,而不是共同做事,甚至有可能反目成仇或背后捅刀。
或許,該觀點來自于鄧巴數字(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理論):人類社交網絡的節點不會超過150個,即和你保持友好關系的人在150人以內。有人根據鄧巴理論總結:在繁雜的社交網絡中,真正能夠帶來幸福和快樂感的,永遠只取決于三十人左右的親人好友圈。
鄧巴數字似乎并不能為該觀點提供有效證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這個理論并分析,簡單說,鄧巴數字的核心是幸福和快樂感這一主觀感受而非廣義的社交)。
6.不能忽視規模效應
從生物學(物種與生態)的角度來看,物種的生存依賴于種群規模、物種多樣性(數量)與該物種的生存能力(質量)之間的平衡。同樣,社交活動的最終價值,比如一個企業的產品,也不能完全依賴少量關鍵因素。新產品、新技術的普及需要一定的用戶基數(數量),如果僅靠少數“高粘性用戶”,市場規模必定受到限制(細分市場不代表不需要一定的規模)。
結論
社交本質并不能簡單表達為人品(人品通常是一個基于道德觀的主觀判斷)或有無價值,因為這個因素還能夠繼續分解,比如感情、信息、資源、風險等等;規模效應與弱關系理論對于社交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價值不能單純依賴主觀判斷,最不能低估的是社會環境與社會文化對社交規則的影響。
從社交活動中獲得情感支持和物質性幫助,無可厚非;注重社交的價值,精準地選擇和維護有價值的關系,從而提高社交效率,同樣符合人性的要求。例如,與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共度時光,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能夠讓人感受到溫暖和歸屬感,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同時,也要認識到,不同的社交場景,數量和品質的需求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商業社交,廣泛的人際關系可能提供更多機會;個人情感支持方面,深度關系更為關鍵。另外,社交關系是動態變化的,過度關注價值,這個目的過于功利。
特別重要的一點,由于評價標準的主觀性,不同的人對“真正值得的人”有不同的定義和標準,可能忽略社交的復雜性,比如情感、利益、環境等,導致對不同觀點和文化的接觸機會減少,不利于全面發展。
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可以拓寬視野,激發創新思維。例如,結識不同行業的人可能會帶來新的靈感和合作機會,而局限于少數深度關系中可能會限制這種可能性(這完全基于個人選擇,沒有統一標準)。
社交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簡單粗暴地表達為價值依賴,是對第一性原理的錯誤應用,有可能帶來可怕的負面影響。
如果不能說明具體的適用場景和適用人群,這種表達真的涉嫌忽悠;如果一個社會中所有人的社交活動都是如此,很可能會對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特別是陌生人之間)產生嚴重破壞。
該觀點有過度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道德主義的嫌疑。
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