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譬如江湖,夜行風(fēng)雨十年燈,總有一縷光焰灼痛歷史的脊梁。而在浩瀚的古典詩詞星河中,總有那么一些作品,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歷史的天空,觸動著人們的心靈。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陸游因開義倉賑濟(jì)饑民,遭到當(dāng)權(quán)者反對,被罷職回鄉(xiāng)。此時的他主管成都府玉局觀,奉祠居家,生活孤寂無聊,但那顆報國之心卻從未熄滅。
淳熙九年(1182)秋,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時年五十八歲的陸游泊船于水村,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的感慨如潮水般涌來,于是便有了這首《夜泊水村》。
《夜泊水村》
【宋】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首聯(lián)“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詩的開篇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落寞的畫面。羽箭不僅是武器,更是《周禮》"六弓四弩八矢"制度下的功名象征。陸游曾從軍南鄭,箭囊本應(yīng)裝滿"上馬擊狂胡"的豪情,如今卻在江湖漂泊中生銹落漆。這凋零的何止是箭鏃?更是詩人"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的少年意氣。
“太息”,即嘆息,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內(nèi)心的無奈和悲憤。燕然勒石典出《后漢書》,竇憲大破匈奴后刻石記功,此處反用其事,道出南宋偏安之恥。放翁曾在《金錯刀行》高呼"楚雖三戶能亡秦",此刻卻只能如屈原"長太息以掩涕"。
這兩句詩奠定了全詩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調(diào),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被棄置已久、空有報國之志卻無處施展的英雄形象。
頷聯(lián)“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如金石墜地,震醒醉生夢死的朝堂。“老子”是陸游自稱,猶言老夫。盡管歲月流逝,兩鬢斑白,但詩人依然豪情滿懷,堅信自己“猶堪絕大漠”,能夠馳騁大漠、浴血沙場。“絕大漠”典出《漢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是漢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語。這里詩人借用此典,表達(dá)了自己渴望像霍去病一樣為國殺敵的壯志。
而“諸君何至泣新亭”則運(yùn)用了東晉時期的典故。東晉時中原淪陷,王室南渡,一些過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飲,席間眾人悶悶不樂,相對涕泣,獨(dú)有王導(dǎo)不以為然,說:“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耶?”詩人用這個典故,對那些高居廟堂的權(quán)貴在國家山河破碎之際束手垂淚、懦弱昏庸的行為表示了強(qiáng)烈的不滿和批判。
這兩句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詩人的豪情壯志,一邊是權(quán)貴們的懦弱無能,這種"反向用典"的筆法,比岳飛"靖康恥猶未雪"更添辛辣,讓主和派的臉面如同被剝?nèi)ギ嬈さ囊共妗?/p>
頸聯(lián)“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也是詩人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堪稱宋詩中最壯烈的對仗。“一身報國”表明詩人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xiàn)給了國家,“有萬死”則強(qiáng)調(diào)了詩人為了國家不惜犧牲一切的決心。“一”與“萬”的強(qiáng)烈對比,鮮明地表達(dá)了詩人的拳拳愛國心與殷殷報國情,擲地有聲。
然而,歲月不饒人,詩人滿鬢飛霜,無法重獲青黑之色,看似輕淺一句“向人無再青”則抒發(fā)著他對華年空擲、青春難再的感傷與悲憤。
詩人抱定了“為國犧牲敢惜身”的志向,卻找不到能了解他志向的人,這種孤獨(dú)和無奈更增添了詩歌的悲劇色彩。這種西西弗斯式的悲壯,比曹植"捐軀赴國難"更多了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蒼涼。
尾聯(lián)“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點(diǎn)破詩歌題面,回筆寫眼前自己閑泊水村的寂寥景象。“記取”二字,表明詩人對此時此景的深刻記憶,也暗示了他內(nèi)心的痛苦和無奈。“新雁落寒汀”,詩人靜靜地躺在船上,聽著新雁落在寒冷的沙洲上的聲音,更增添了幾分凄涼和孤寂。
但陸游的江湖不是隱士的桃花源,而是志士的流放地;他臥聽的不止是雁鳴,更是"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倒計時。這種"以閑筆寫焦灼"的手法,較之李煜"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亡國之痛,更多了份老驥伏櫪的不甘。
這兩句詩以景結(jié)情,將詩人的愛國情懷和壯志難酬的悲憤融入到了這寂靜的夜景之中,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本詩語言自然活潑,通俗易懂,詩人巧妙地運(yùn)用了典故,如“燕然未勒銘”“絕大漠”“泣新亭”等,使詩歌更具文化底蘊(yùn)和歷史感。同時,詩人通過對自己形象的刻畫和對權(quán)貴們的批判,展現(xiàn)了他高尚的愛國情操和不屈的精神。
在這首詩中,既有“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的豪邁氣概,也有“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無奈和悲憤,詩人即使在困境中,也從未放棄過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理想的追求。
《夜泊水村》不僅僅是一首詩,更是詩人一生的真實(shí)寫照。它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詩人的靈魂。千年之后,當(dāng)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時,依然能夠感受到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壯志難酬的悲憤,至今讀來依舊令人感慨萬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