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服飾禮儀制度由來已久,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完整的體系。古者,冠與服相因,故以冠名服。帽飾是穿戴在人頭部的服裝,古人稱之為“頭衣”“元服”和“首服”。作為全身服飾中“最高”和“最先”的部分,首服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區分官與民的重要標志,也是標識統治者官位等級的必要手段。人們通過首服“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論語·冠義》中記有:“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傳說,帽飾為黃帝所發明。一開始并不是為了防寒避暑,而是用來標識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所以被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這時的帽飾應該叫作“冠”和“冕”。之后,隨著禮教等級秩序的建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服飾制度。
冠,在古代一般指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時,男子20歲舉行冠禮。冠因此成為標志男子成人的常服。不過,并不是什么樣的男子都可以戴冠的。《釋名》中說:“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資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則沒有戴帽子的權利。
天子、諸侯以及大夫祭祀時所戴的冠,人稱“冕”。冕由冠衍生。由于冕的出現,將冠分出了身份等級。《說文解字》里專門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這其中,又以帝王冠冕為尊。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大體由延、旒、纓、紞、纊、纮等組成。
延,指頭頂上那塊長方板,前圓后方,寓意天圓地方。
旒,是指懸掛在方板前后的珠玉簾,一般用五彩絲線將五彩珠玉串連而成,其標準稱謂叫“玉藻”。在冕冠制度中,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其多少是辨別身份的一大標志。根據《明史》記載,明代皇帝所戴的冕前后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紅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親王只能用9旒、9珠。
纓,即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綢繩。
紞,有專門用途,是絲做成的線繩,線繩下端有個黃色棉丸,專用名詞叫“黈纊”。
纊,其實就是掛在紞頭上的玉,謂之“瑱”,因為兩塊瑱正好位于兩耳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皇冠前的十二束垂旒,人稱“蔽明”,表示目不視非,有所不見。冠左右兩側的充耳,人稱“塞明”,表示耳不聞邪,有所不聽。這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古訓在帽子上的具體體現。
皇帝日常用的沖天冠,兩側有向上翹的展角,像善字,所以又稱“翼善冠”。這些都表明,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也要以身作則,一身穿戴要處處表現信奉的倫理教化。
那么,冠冕又是如何固定在頭上的?用一根叫“玉笄”的東西,其實就是俗稱的簪子。玉笄的兩端繞頷下系朱紅絲帶,也就是纮。(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