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SpaceX 載人龍飛船 Crew-9自主脫離國際空間站。在完成一系列脫離點火操作遠離空間站后,“龍”飛船進行多次軌道降低機動,拋棄貨艙,并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最終在佛羅里達海岸附近濺落。
左起分別是美國宇航局宇航員蘇妮塔?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宇航員亞歷山大·戈爾布諾夫(Aleksandr Gorbunov)以及美國宇航局宇航員尼克·黑格(Nick Hague)和巴里?威爾莫爾(Butch Wimore)。來源:NASA
滯留太空9個月,兩位波音宇航員乘坐“龍”飛船成功返回了地球。
2024 年 6 月 5 日,美國宇航員蘇妮塔?威廉姆斯和巴里?威爾莫爾搭乘波音公司 “星際客機” 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為期 8 天的任務。但因飛船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返程計劃擱淺。隨后,SpaceX 的 “龍” 飛船因制造延誤,發射日期一推再推,導致兩人在國際空間站滯留了 9 個月。
在這期間,他們經歷了孤獨、等待,也見證了科學的進步與人類的堅韌。 事故之中,人類再次書寫了探索的故事。 以下,enjoy:
1
延期9個月的出差之旅,要花多少錢?
2024 年 6 月 5 日,美國宇航員巴里?威爾莫爾和蘇妮塔?威廉姆斯乘坐波音公司的 “星際客機”(CST - 100 Starliner)進入太空。這次任務對于波音和NASA來說,都是關鍵的一步,意味著商業載人航天載人競賽中能否分一杯羹。
因此,選擇的兩位NASA資深宇航員,都曾長期執行任務。威廉姆斯最長執行195天,威爾莫爾則是167天。聽起來,兩位擁有著較強的面對突發狀況的心理準備。
6 月 6 日,客機順利抵達國際空間站。原計劃“旅行一周”后,于 6 月 14 日乘坐 “星際客機” 返回地球。
然而,在 “星際客機” 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關鍵時刻,一系列嚴重的技術故障接踵而至。先是發生了氦氣泄漏,這一問題對飛船的氣密性和相關設備的正常運行構成了極大威脅。緊接著,推進器也出現故障,導致飛船無法按照既定的自動程序完成對接。情況萬分危急,好在兩名宇航員訓練有素,憑借著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冷靜的心理素質,通過手動控制艱難地完成了對接,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
但此時,返回地球成了難題。“星際客機” 因故障無法正常執行返回任務,不得不滯留在太空,兩名宇航員也因此被困在了國際空間站,一場漫長的等待與營救行動就此拉開帷幕。
事件發生后,為了調查并排除故障,NASA 和波音公司多次計劃卻又推遲返航時間。2024 年 8 月,NASA也曾考慮過讓兩人乘坐 SpaceX 的 “龍” 飛船,隨 Crew - 9 的宇航員在 2025 年 2 月返回,但因技術準備不足等原因,返程時間推遲至今。
持續至今,兩位宇航員曾不停地向地球“報平安”。
威廉姆斯曾表示,體重幾乎沒有變化,還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翻跟頭。2025年1月,兩位宇航員還配合著用5.5小時成功在空間站外移除了一個有故障的無線電通信裝置。
算上此次太空行走時間,威廉姆斯真正打破了女性宇航員的太空行走累計時長紀錄。
據《華盛頓郵報》消息,2024年,兩人在近六個月里,還協助參與了60多項科學研究。
滯留太空期間,美國宇航員不僅要做實驗,可能還要考慮出差費用報銷問題。那么,九個月的太空出差成本有多高?
按照規定,除了俄羅斯航天局和NASA規定的宇航員外,其他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是要收費。
2019年,NASA在官方網站上給出了收費標準:每人每天費用為3.5萬美元,其中11,250 美元是空間站的生命支持系統和廁所的費用,食物、航空和醫療用品在內的機組人員用品每天的費用為 22,500 美元。這還沒算來回的船票,大概5000萬美元左右。
而對于宇航員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何時能安全返回地球。就透露的圖片來看,兩位宇航員的身體素質已經接近極限,等待將不再是保守的選擇。
2
一變再變的「接人大計」
Step 1:艱難漫長的故障排查
“滯留”事件發生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迅速組建了專家團隊,全力以赴投入到對 “星際客機” 故障的排查與分析工作中。
推進器作為飛船返回地球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部件,其故障原因的查明成為首要任務。通過在地面模擬各種狀況,對推進器進行了大量的測試。由于太空環境的特殊性,地面測試并不能完全模擬飛船在太空中的實際情況。
Step 2:一改再改的返航方案
最初,NASA 和波音公司傾向于由 “星際客機” 將宇航員送回,畢竟這是原本執行此次任務的飛船,在設計上是為宇航員的往返太空而打造的。
然而,隨著對故障的深入了解,這一方案面臨諸多挑戰。修復 “星際客機” 的故障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即使修復后,其可靠性也受到了極大的質疑。在太空中,任何一點細微的故障都可能 引發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必須確保飛船在返回過程中的絕對安全。
于是,NASA 開始考慮其他替代方案。
2024 年 8 月,有消息傳出,考慮讓被滯留的兩人乘坐 SpaceX 的 “龍” 飛船,隨下一批執行長期任務 Crew - 9 的宇航員返回地球。這一方案意味著兩名宇航員需要在國際空間站繼續工作半年,直到 2025 年 2 月才能返回。
看似最佳方案存在著諸多問題。
首先,兩名宇航員所穿的宇航服是為 “星際客機” 設計的,并不適用于 SpaceX 的飛行任務。如果搭乘 “龍” 飛船,他們可在沒有合適宇航服保護的情況下返回,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返回過程中的風險。
其次,停留在太空的時間越長,宇航員暴露在宇宙輻射中的時間就越多,這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會產生嚴重的潛在威脅,如增加患癌癥、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此外,將兩名宇航員編入 Crew - 9 乘組,還需要對任務安排、工作分配等方面進行重新調整,涉及到眾多復雜的協調工作。
后續,NASA 一直在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不斷與波音公司、SpaceX 等相關方進行溝通和協商,力求找到一個既能確保宇航員安全返回,又能最大程度減少對現有任務影響的最佳方案。
Step 3:特朗普、NASA與SpaceX 的決策
2025 年 1 月 28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平臺 上發文,指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及其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采取行動接回滯留在國際空間站的兩名美國宇航員。
這一指示無疑給整個營救行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此前,雖然 NASA 一直在努力推進宇航員的返回工作,但進展緩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擔憂。特朗普的介入,使得營救行動的緊迫性再次提升,也為 SpaceX 參與營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隨后,NASA 迅速做出決策。2 月 12 日,NASA 宣布國際空間站例行飛行任務 Crew - 10 的發射時間提前至 3 月 12 日,比原定的 3 月底要早數周。
聲明當中,NASA商業載人計劃負責人史蒂夫·斯蒂奇提到“載人航天充滿未知的挑戰,我們能夠從SpaceX的商業努力和提前準備好的另一艘飛船以供評估和使用中受益良多。”
接到營救任務后,SpaceX 立即進入緊張的準備階段。
首先,對執行 Crew - 10 任務的 “龍” 飛船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測試。從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到推進系統,從通信設備到導航系統,每一個關鍵部件都經過了嚴格的檢測和調試。工程師們仔細檢查每一個零件的磨損情況,對可能存在隱患的部件進行及時更換,確保飛船在飛行過程中的可靠性。
同時,為了適應此次特殊的營救任務,SpaceX 對 “龍” 飛船的一些系統進行了針對性的優化和調整。例如,在對接系統方面,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流程和設備進行了再次校準和匹配,確保能夠準確、安全地完成對接。在返回艙的設計上,也考慮到了搭載四名宇航員(包括兩名滯留宇航員和 Crew - 9 任務的兩名宇航員)的情況,對艙內的空間布局和設備配置進行了優化,以提高宇航員在返回過程中的舒適度和安全性。
此外,SpaceX 還對執行此次任務的宇航員進行了專門的培訓。除了常規的航天飛行訓練外,重點針對與滯留宇航員的交接流程、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強化訓練。確保宇航員在太空中能夠順利完成各項任務,保障滯留宇航員安全返回地球。
值得注意的是,在SpaceX星艦發射之際,馬斯克曾提到“盡快放棄空間站”。對此,正滯留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威廉姆斯進行了回應。
威廉姆斯認為,她到這里看到了許多科學成果,國際空間站正處于“輝煌時期”,現在不是說放棄的時候。
3
并非首例的“滯留”
如何“救人”?
拋開救人不談,此次任務是 SpaceX 為 NASA 執行的第十次國際空間站人員輪換任務。Crew-1接替Crew-9機組人員。
一如既往,此次4位宇航員出發,包括NASA宇航員&指揮官 Anne McClain;NASA 宇航員&飛行員 Nichole Ayers;俄羅斯航天局任務專家 Kirill Peskov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任務專家 Takuya Onishi。
在抵達國際空間站后,Crew - 10 任務的宇航員與空間站上的人員進行一系列交接工作,包括物資交接、科學實驗項目的交接以及工作任務的交接等。
完成交接后,滯留空間站的兩名美國宇航員巴里?威爾莫爾和蘇妮塔?威廉姆斯與執行 Crew - 9 任務的宇航員尼克?黑格等人一同進入 “龍” 飛船。
隨后,“龍” 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分離,啟動返回程序。在返回過程中,飛船經歷再入大氣層、減速降落傘展開等關鍵環節,最終在預定海域實現安全著陸。
滯留太空,并非僅此一例,NASA也有過經驗。
NASA宇航員弗蘭克·盧比奧,在2022年執行任務時,曾因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出現冷卻劑泄漏問題,被迫滯留太空371天。
當他被抬下飛船時,他承認,接受任務延期總會有些失望,但從6個月變為12個月,總好過8天變成8個月。
同樣,威廉姆斯自述到,國際空間站已成為了“快樂星球”。“這里非常寧靜,雖然多數時間都忙碌,但能讓人靜心思考,甚至改變你對地球上發生事情的看法。”
無論外界的聲音如何,對于宇航員來說,能夠擁有樂觀平靜的心態,再好不過。
延期與接回的選擇,難以簡單地用是非對錯一概而過。
“我很難理解地球上的人為何不能和睦相處。我們只有一個星球,本應為共同生活在此感到慶幸——因為這就是人類唯一的家園……這種視角會讓你重新審視一切”
當真正聆聽最接近太空主人公的獨白,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人類最初探索的初心——你我是否為孤獨的個體,地外生命和更遠的未來是否有另一番天地。
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人類的探索之旅從未停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