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河北石家莊西郊雙鳳山革命陵園,安娥與丈夫田漢的雕像)
她叫安娥,是著名的紅色特工,從事多年地下情報工作,為我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安娥還是著名的詞作家、劇作家、戰地女記者、翻譯家,她創作的《漁光曲》《賣報歌》《打回老家去》等歌曲,影響了幾代歌迷。
因時代原因,安娥一生有過3次婚姻,她的第三任丈夫是大名鼎鼎的田漢,他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安娥與田漢的聚散離合,堪比跌宕起伏的電視劇,充滿傳奇與淚水。
安娥與田漢育有兒子田大畏,在歷史的浪潮中,田大畏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
01
(年輕時的安娥)
安娥原名張式沅,1905年10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獲鹿縣范談村,父親張良弼是清代光緒年間的舉人,曾被清廷派往日本留學。
張良弼崇尚實業救國,非常重視教育,創辦過保定女子師范學校。
安娥有哥哥姐姐7人,她在家排行最小。安娥的母親是一個膽小怕事的家庭婦女,主要工作就是照顧8個兒女。
安娥的父親——民國教育家張良弼(1867-1931)
出生在書香之家,安娥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1920年,安娥考入保定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該校的女學監秋菊農是安娥母親的結拜姐妹,還是保定第二女子師范的創始人之一,但她霸道強勢,肆意辱罵學生,還制定不合理的校規。
為此安娥帶領全班同學罷課,逼迫秋菊農辭職了。安娥遭到了母親的責罵,被迫從保定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輟學。
1923年,安娥考入北京美術專門學校西畫系,該校有不少進步學生,有的還是地下黨員。
(安娥的母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
安娥追求進步,向往光明,1925年該校地下黨員鄧鶴皋領導學生罷課,趕走校長鄭錦。安娥是這次罷課運動的積極參與者,給鄧鶴皋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5年12月,在鄧鶴皋的介紹下,安娥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安娥的叛逆,讓父母膽戰心驚。父親連給安娥寫了3封信,要求她輟學回家,安娥置之不理。父母擔心安娥給家里帶來災禍,整夜失眠。
1926年初,母親帶著兩個親戚來到北平,強行將安娥抓回河北老家。
父母將安娥關在家里,不準她踏出家門半步。父母四處托人給安娥找婆家,準備將她嫁出去。
1926年北平爆發慘絕人寰的“三·一八”慘案,47名學生、群眾被北洋政府槍殺,這點燃了安娥的怒火。
一天夜里,安娥趁父母熟睡逃了出來,她在女同學家躲了一夜,第二天就趕到北平尋找鄧鶴皋。
安娥的出逃引爆了家庭地震,父母互相埋怨沒能看住女兒,母親帶人來北平尋找安娥未果,只得哭著返回老家。
安娥的父親思想傳統,認為女兒的所作所為丟了他的面子,他在當地報紙上發表聲明,從此不再認安娥這個女兒。
(鄧鶴皋)
鄧鶴皋是湖南安鄉人,1902年出生,比安娥大3歲,也出生于書香之家。他的父親是清朝的秀才,鄧鶴皋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922年考入北平美術專門學校。
安娥與鄧鶴皋都是地下黨員,有著相同的革命理想,兩人志同道合,閃電相愛。
1926年7月9日,安娥與鄧鶴皋在北平結婚了,雙方沒有一個家人出席。
兩人結婚不到一個星期,就在李大釗的派遣下,去大連從事地下工作。
在大連,安娥開展婦女運動工作,鄧鶴皋擔任地委書記。
(福紡紗廠工人夜校舊址)
1927年,安娥與丈夫領導福紡紗廠工人大罷工,時間長達101天。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等部門的聲援下,日方被迫做出讓步,答應了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資、改善工作環境的要求。
在大連期間,安娥深入工廠,教工友識字、唱歌,給他們宣傳革命道理。安娥還創作了歌曲《工人團結歌》,成為鼓舞工人斗志的號角。
安娥與《工人團結歌》,解放后被寫進了《大連市志》。
02
1927年秋天,由于叛徒出賣,鄧鶴皋在大連被捕,被判刑10年。白色恐怖籠罩下,安娥在組織的安排下離開大連。
不久從大連方面傳來消息,說鄧鶴皋在獄中英勇犧牲了(注:真實情況鄧鶴皋并沒有犧牲,解放后他曾擔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1979年7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安娥的心被撕裂了。革命尚未成功,安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她在悲痛中堅強。
1927年,在黨組織的派遣下,安娥赴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留學期間,安娥與中山大學職員鄭佳康取得了聯系。
在鄭的安排下,安娥去蘇聯國家保衛總局接受培訓,從此開始了紅色特工生涯。
1929年,學成歸國的安娥回到上海,成了一名紅色特工。國民黨調查科駐上海中央特派員楊登瀛是地下黨員,黨組織安排安娥擔任他的秘書。
我黨首個潛伏在國民黨內的高級特工楊登瀛(1893年—1969年12月19日)
安娥將從楊登瀛那里收集來的情報,經過篩選后秘密抄寫給陳賡,再由陳賡報給中共特科領導周恩來同志。
當時很多地下黨員被捕、殺害,安娥傳遞出來的情報,挽救了一大批共產黨員的生命。任弼時、關向應等領導在上海被特務盯上了,安娥積極參與營救。
那時的安娥是“千面嬌娃”,一天變換多個身份:她上午是意氣風發的大學生,中午是工廠的女工,下午又變成了貴婦人。安娥在刀尖上行走,她隨時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1926年10月,在組織的安排下,安娥來到上海的南國劇社,負責將田漢引入革命陣營。
(青年田漢)
南國劇社是田漢等人創辦的,田漢在上海文藝界很有名氣,各方力量都在爭取田漢。安娥有幾分英武俠氣,磊落大方,美麗才情,給田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安娥的影響下,田漢加入了“左聯”,并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田漢與安娥都才華橫溢,兩人互相傾慕,漸漸相愛了。
1930年9月,南國劇社被查封,國民黨反動派通緝田漢。安娥成了田漢工作上的聯絡人,兩人在上海同居了。
當時田漢有個女朋友名叫林維中,她遠在新加坡教書,曾資助過田漢的事業。田漢雖然與林維中見面很少,但一直保持書信往來。
(田漢與林維中)
田漢帶林維中回湖南老家見過母親,田母早已默認林維中是自家兒媳。
1930年12月,林維中從新加坡來到上海,要求與田漢結婚。得知田漢與安娥同居后,林維中質問安娥,要求她退出。
安娥真的退出了,但她深愛田漢,心里很難過。田漢才華橫溢,但他也有致命弱點,那就是在感情上優柔寡斷。從感情上來講,田漢更愛安娥,但母親要求他與林維中結婚,最終他選擇了林維中。
1931年1月,田漢與林維中在上海舉行了婚禮,他的婚房還是安娥含淚幫忙尋找的。
(安娥)
婚后田漢放不下安娥,依然去找她,為此引發家庭矛盾。安娥、田漢、林維中3人的感情糾葛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很痛苦。
03
1931年8月,安娥在上海生下了兒子田大畏。林維中得知后,與田漢的矛盾升級,她不準田漢去看安娥和兒子。
當時安娥因工作需要,參加了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翼戲劇家聯盟”“蘇聯之友音樂組”等進步組織,每天早出晚歸。
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安娥每天都要組織演出。她還將蘇聯作家拉普涅列夫的小說《第四十一》改編為話劇《瑪特迦》,在上海公演后轟動一時。
(安娥)
安娥還在話劇《梁上君子》中扮演角色,最多時一天演3場。安娥才生下兒子一個多月,一天只能吃兩個燒餅,她沒有奶水給兒子吃,兒子餓得哇哇直哭。
著名演員、導演鄭君里與安娥是朋友,安娥在外面工作時,便將兒子寄養在他家里。
鄭君里的愛人熬米糊糊給田大畏吃,孩子吃得很香甜,安娥去看望兒子時,流下了復雜的淚水。
3人的感情糾葛,讓安娥心力交瘁。1931年12月,安娥從感情的泥潭中抽身而退,她將兒子送回河北老家,托付給母親照顧。
安娥與母親和兒子(攝于1936年12月)
到了老家后,安娥給田漢寫了一封信,謊稱孩子因病夭折了。田漢信以為真,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從此安娥與兒子不再與田漢聯系。田漢與林維中結婚后,又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安娥6年沒回家了,突然帶著個私生子回來,再次引爆家庭地震。幸虧安娥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否則她根本進不了家門。
安娥的母親哭著責罵女兒,但還是接納了安娥母子倆。
母親不準安娥離開老家,她在家里待了兩個多月。1933年2月,安娥偷偷離開母親和兒子,再次離家出走。
姚蓬子(1905年-1969年)早年著作
安娥到達上海后,繼續當紅色特工,從事情報工作。這年夏天,由于安娥的直接領導姚蓬子(他的兒子姚某元在特殊年代里權傾一時)被捕叛變,導致黨組織遭到破壞,安娥與組織失去了聯系。
不久,在作曲家任光的介紹下,安娥進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就職。
任光1900年出生于浙江嵊縣,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后遠赴法國里昂大學留學,是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部主任。
任光在法國留學期間,與一位法國女子結婚了。任光回國后,因法國妻子不愿來中國,兩人離婚了。
任光(1900年11月9日~1941年1月13日)
任光與安娥早就認識,原來當年安娥、田漢、林維中3人發生感情糾葛時,任光與陽翰笙等人去進行調解工作。
任光負責開導安娥,陽翰笙等人做林維中的工作。安娥在百代唱片公司工作期間,任光是她的領導,兩人都才華橫溢,又共同愛好音樂,漸漸產生了感情。
04
1933年冬天,安娥與任光在上海再婚了。由于時局動蕩,加上安娥有了一個兒子,夫妻倆沒有孕育寶寶。
安娥與任光結婚后,創作了《女性的吶喊》《漁光曲》《賣報歌》《打回老家去》《路是我們開的》《我們不怕流血》《抗敵歌》等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影響了幾代聽眾。
《漁光曲》由安娥作詞,任光譜曲,是同名電影《漁光曲》的主題歌。
當年《漁光曲》在上海連映84天,場場爆滿。《漁光曲》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歌,當年家喻戶曉,它也開創了電影配主題歌或插曲的先河。
《打回老家去》也由安娥作詞,任光譜曲。這首歌鏗鏘有力,簡潔明朗,是僅次于《義勇軍進行曲》的救亡歌曲。
安娥與聶耳合作的《賣報歌》也朗朗上口,家喻戶曉。當時聶耳在上海霞飛路上看見一個賣報的小姑娘,叫賣聲悅耳動聽,聶耳便與她交流。
聶耳(1912年2月15日~1935年7月17日)
小姑娘說自己的父母生病,她賣報補貼家用。聶耳深表同情,讓安娥創作出歌詞,聶耳很快譜完曲,唱給小姑娘聽。
小姑娘說,如果歌詞里能有幾個銅板買幾分報,我就可以邊唱邊賣報了。聶耳將小姑娘的想法轉達給安娥,安娥便在歌詞里添上“7個銅板就買兩份報”這句歌詞。
小姑娘一邊唱《賣報歌》一邊賣報,果然報紙賣得又快又多,《賣報歌》很快在全國流行開來。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任光被安排去巴黎、新加坡等地,組織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任光出國前與安娥離婚了。
(安娥)
離婚后,安娥在組織的安排下,從上海坐輪船去武漢。就是在輪船上,安娥邂逅了多年未聯系的田漢。
田漢說起兒子田大畏,傷心地落淚了。安娥這才告訴田漢:當年我是為了讓你死心,撒了個謊,其實我們的兒子好好的,一直在河北由我媽媽照顧。
兒子命運的翻轉,讓田漢驚喜交加。由于兒子這根紐帶,安娥與田漢又有了聯系。
在武漢,安娥擔任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的理事,相繼創作了《我們不怕流血》《戰士哀歌》《抗戰中的三八》《六十軍軍歌》等抗戰歌曲。
鋼琴家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
這些歌曲都由冼星海譜曲,安娥作詞,當年引起巨大的反響。
1938年武漢失守,安娥與相關人員成立了兒童保育會,她全程參與了將2萬多名孩子撤退到重慶的工作。
1939年11月,在第五戰區政治部主任韋永成的邀請下,安娥以《廣西日報》戰地記者的名義赴前線采訪。
1940年1月,安娥在第五戰區棗陽前線采訪時,遇到了前來采訪的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兩位女記者冒著炮火,深入前線采訪。
安娥還擔任史沫特萊的翻譯,她們采寫了大量的報道,引起巨大的反響。
美國艾格尼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1892年2月23日一1950)
安娥(右)與史沫特萊
回到重慶后,安娥將這段戰地記者的經歷,寫成8萬字的日記體訪問記《五月榴花照眼明》,被譽為不可多得的報道新四軍的力作。
安娥在重慶時,從山西將兒子接到身邊。安娥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革命工作,她的家鄉也淪陷了,母親帶著她的兒子逃到了山西,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那時田漢與妻子林維中及母親和兩個兒女也住在重慶,田漢覺得虧欠田大畏太多,多次去安娥的住處看望兒子。
林維中不準丈夫去看望田大畏,與他在家里大吵大鬧,夫妻感情徹底破裂了。
1946年5月,田漢與林維中離婚了,一雙兒女都跟著前妻生活。田漢在與林維中的婚姻中受到累累傷害,他曾在文章里寫道:婚姻是一根繩索,我的心滄桑得結了老繭。
05
田漢離婚后重新追求安娥,人到中年后兩人再次相愛。
1948年,安娥和田漢一起去了解放區,在河北西柏坡工作。1948年安娥與田漢組建家庭。
1949年,安娥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再次在黨旗下宣誓,安娥熱淚盈眶。
(安娥與田漢)
新中國成立后,安娥先后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實驗話劇院等單位工作,田漢在中國戲劇實驗學校當校長。雖然同在北京,他們卻沒有自己的房子,兩人住各自的宿舍。
直到1954年,安娥與田漢才在北京有了一個家,夫妻倆才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安娥與田漢經歷戰火的洗禮,是一對革命伴侶。兩人淡泊名利,在精神層面高度契合,這是安娥與田漢歷經坎坷還能走到一起的原因。
婚后的安娥與田漢琴瑟和諧,舉案齊眉,兩人共同創作了《情探》《追魚》等越劇劇本。
安娥還創作了《戰地之春》《孟姜女》《武訓傳》等歌劇。
1956年,安娥在河南省訪問期間突發腦溢血中風,她下半身癱瘓,語言功能也喪失了。
田漢沒有嫌棄妻子,在家里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安娥在上海、昆明等地養病時,田漢經常給妻子寫信,給她寄藥。
1966年特殊年代來臨,田漢被下放到北京郊區順義勞動,后被關進監獄。
(安娥與田漢)
1968年2月10日,田漢遭迫害離世,享年70歲。安娥悲痛欲絕,身體每況愈下。
安娥受田漢的牽連,被打成“王明蘇修特務”,也慘遭迫害。
田漢離世時,他的兒子田大畏27歲了。特殊年代來臨時,田大畏迫于方方面面的壓力,參加過對父親的批判。
田大畏盡管與父親劃清了界線,仍被打成“田漢的孝子賢孫”,在工作單位——文化部對外聯絡司遭到排擠。
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
田漢在北京301醫院去世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在場,相關部門通知田大畏去取父親的遺物(一副眼鏡和幾件衣服),田大畏嚇得不敢去。
1969年9月,田大畏受父母的牽連,被下放到湖北咸寧干校勞動。
田大畏的妻子名叫許埜(yě)屏,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夫婦生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田歡出生于1961年,小女兒田欲曉出生于1965年。
田大畏夫婦將大女兒也帶到了咸寧干校,小女兒寄養在北京的親戚家里。
1972年11月,田漢的母親易克勤去世,享年100歲。安娥行動不便,以兒媳的身份寄錢回湖南老家給婆婆辦理喪事。
1973年春天,田大畏一家調回北京。此后他經常去看望母親,照顧安娥的晚年生活。
安娥與田漢感情很深,丈夫走后她經常悲痛流淚。1976年8月18日,安娥不幸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
1979年,田漢得到平反昭雪,兒子田大畏終于不再被歧視。
田大畏(1931年-2013年6月12日)
田大畏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留過學,翻譯過不少蘇聯作品,是小有名氣的翻譯家。上世紀80年代,他被提拔為文化部某司長。
2025年3月,安娥已離世49年了,但她為我國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被載入史冊。她輝煌的一生被創作成話劇、評劇、電影,讓很多后來人對這位女革命者有了全面的了解。
安娥創作的《漁光曲》《賣報歌》《打回老家去》等經典歌曲,至今還被廣為傳唱。
首發作品,抄襲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