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面。丙二,特勸凈土殊勝。
我們前面都再三地強調,凈土法門的一個特色,是一種他力門、果地教。那么身為一個他力的法門,也就是一種本尊相應的法門,整個修行的重點,簡單地講,就是要你能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么怎么能夠一心歸命呢?從本經的說明,就是我們要具足三種的資糧: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愿力,第三個是持名。
首先我們要建立對凈土的因果的信心。在念佛之前,你要先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真實存在的。第二個,你對因地的信心。你在修本尊相應法的時候,首先你要先確定你的皈依境,什么是你所皈依的所緣境?在大乘佛法的傳承當中有兩種的所緣境:第一個是以彌陀的相好,依正二報的相好。就是透過觀想的方式,把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在心中現出來,當作你的所緣境。這種觀想的方式相對來說是困難度比較高,特別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功夫是很難得力的。所以在《觀經》當中,在凈土宗的傳承,可以說善導大師弘傳以后,就很少人再弘傳。
第二個是從《無量壽經》跟本經的說明,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來當作你的皈依境。也就是說,你要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但是誰代表阿彌陀佛呢?當然,我們剛開始第一個念頭就是彌陀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名法身。但是清凈的法身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見聞覺知的,所以不能當皈依境。因為你不能跟他接觸,就不能當皈依境。所以在本經當中,就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那個聲音。那么在念佛的時候你要深信,每一句佛號在你心中運轉的時候會產生三種的力量,一句佛號三力具足: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所以你能夠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你要對這件事情深信不疑。
關于這個信心,窺基大師說,信心就像一個人的雙手,你到一個有寶物的地方,沒有雙手,你是空手而回,你一定要有雙手才能夠取寶。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同一句佛號,但是在不同的心中運轉,每一個人產生的功德是不一樣的,因為每一個人的雙手是不同的。有些人雙手非常有力量,有些人雙手非常的薄弱,有些人是完全沒有雙手。所以,這句佛號到底能夠對你產生多大的滅惡生善的功能,決定在每一個人心中的信心。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釋迦牟尼佛非常詳細地說明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就是要你相信,你所持的這句佛號是具足三種功德力,你要深信不疑。
當我們對名號的功德生起信心以后,第二個要做什么呢?就是要發愿。為什么要發愿呢?我能夠真實地相信就好,為什么要發愿呢?
省庵大師說,一個人不發愿,“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縱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就是說,你對阿彌陀佛功德很有信心,每天念很多佛號,也做了很多的加行,但是你的生命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你的功德完全都分散掉了。就像雖然大地下了很多雨,但這個雨你沒有把它會歸起來,到處流失掉。雖然你的定課能夠讓你產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但是不能產生一種解脫生死的力量,因為你對來生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目標的引導,你修行的功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所以說,設定你來生的目標是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夠把你所有修行的資糧引導到一個共同的方向。
所以,佛陀在講完信心以后,第二個,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你要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來生到底要去哪里,你要在你這個時候——身體健康、精神很清楚的時候,就要知道你來生的去處,把所有的修行資糧往那個方向去會歸,這樣才能夠成功。所以第二個佛陀就勸我們要立定誓愿。
當然,佛陀的意思,從本經來說,他設定的目標,是要我們應當發愿,愿生彼國。這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說明不退轉的原因,就是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一種修行的非常好的親因緣,你有一種不退轉的正念;第二個講到增上緣,就是外在的這種大眾的僧團力量,所謂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一個是親因緣殊勝,第二個是增上緣殊勝。
丙二、特勸凈土殊勝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佛陀招呼了舍利弗說, “眾生聞者”,蕅益大師解釋說,這個所謂的聞者,就是你在前面的經文聽聞以后,生起了真實的信心,叫作“眾生聞者”。如果你還是沒有信心,那你跟沒有聽聞是一樣的。這個地方的聞是指的聞持的功德。聞持,執持的持。
建立了對名號的一種強烈的皈依的心,下一步應該做什么呢?你應該在心中許下你生命的誓愿,就是你來生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以下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因為你能夠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諸上善人指的是這些法身的大菩薩。
所謂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對我們一個修行人所代表的真實義,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說明。看附表第十一,補充講表第十面,“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個地方有三段,首先我們先解釋它的名相。什么叫作俱會一處呢?
俱會一處,猶言凡圣同居。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簡單地講就是凡夫跟圣人能夠共同地居住在一起。我們看《凈土圣賢錄》,我們感覺到娑婆世界往生的人大部分都是凡夫,比較多。但是其他的佛世界往生到西方凈土的有很多都是圣人。當然這個時候我們就質疑了,一個往生的凡夫跟十方世界的大菩薩圣人,到了極樂世界是怎么相處的呢?
我想,在研究極樂國土的時候,你要知道極樂國土的其中一個特色,它是一個橫式的、橫向的四土,所謂的“橫生四土”。
我們娑婆世界的四土是豎的,是直式的,所以它的法界,聲聞法界、菩薩法界跟眾生法界是直立的。就算有阿羅漢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是看不到的,因為那個法界是一種直式的法界。
極樂世界的四土的特色,它是橫向式。文殊菩薩,一個等覺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你也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每天可以看得到文殊菩薩。極樂世界的四土是橫向的。所以講凡圣同居,凡夫跟圣人是共同居住在一起。
這樣的內涵,我們把它做一個比較。我們看現在的娑婆世界。
尋常由實圣過去有漏業,權圣大慈悲愿力,故凡夫得與圣人同居。至實圣灰身,權圣機盡,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
假設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繼續流轉,那么我們要跟圣人在一起,要親蒙圣人的教化,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是實圣的過去有漏業。這個實圣的實,就是一種真實的情況,也就是說,這個圣人他在三界的流轉是真實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圣人過去生一直都是凡夫,到了今生成就圣道,他是今生才成就圣道的,他的內心已經證得了我空、法空的真理,已經跟無生的真理相應了,整個三界的業力完全息滅了,但是他的心中還有一些剩余的業力,就好像一個轉動的輪盤,你把電源關掉了,它還有一些剩余的勢力。這個時候,由于圣人的剩余的有漏業力,所以我們可以跟圣人在一起,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是權圣的大慈悲愿力。這個人早就成就圣道了,他是用大悲愿力來到世間。你看釋迦牟尼佛,他來到人世間,這個就是大悲愿力了,叫權圣。所以,我們身為一個黑暗的凡夫,可以跟一個光明的圣人暫時地在一起,能夠蒙受圣人光明的照耀。
但是,到了“實圣灰身,權圣機盡,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了。這個實圣業力結束了,身心就消滅了;這個示現的菩薩,他的因緣成熟了,那么他也離開了。這個時候大家各走各的路,彼此就很難再見聞覺知了。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我們一種黑暗的心情,我們希望,誰能夠給我們光明?
圣人的光明在娑婆世界是非常短暫的。當然你會說,這個非常短暫是什么意思?你跟圣人接觸的時間,長跟短所代表是什么意思?你看,你看過很多觀世音菩薩的靈感,有些人他很苦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現前,或者放光,或者顯神通,業障消除!我們很少看到說,你跟圣人短暫的相應能夠產生真實的智慧、解脫生死,很少。大部分都是你有遮障了,圣人現前,消業障,如此而已。為什么呢?因為你跟圣人接觸的時間太短,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教化你,使令你生起真實的智慧。時間不夠,他頂多是顯顯神通,讓你消消業障,如此而已。這個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流轉最大的困擾,因為我們很難跟光明長時間在一起。
那這怎么辦呢?
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為友,如塤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假設我們今生是真實地發愿到凈土去,我們能夠以無漏的念佛的這種不思議業,大家同生到凈土去,我們跟這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為師為友”。表面上他是我們的師長,私底下大家就是同參道友,有深厚的感情。“如塤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塤跟篪是兩個互相配合的樂器,有塤就有篪,有篪就有塤。就表示說,你在極樂世界,你這么長的一個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的壽命,你經常不會離開這種大光明的善知識。
這個事情,我們有時候會聽古德說,修行依法不依人。這句話我認為對了一半。就是說,你在修一個法門,如果你只是想生善,生起善根,依法就可以了。但是你要破惡,你要對治你心中的遮障,那一個有明了性的善知識就非常重要了。為什么呢?你說我聽聽錄音帶、看看書,我也能夠修行!是的,你也可以在心中,在黑暗的心中生起一道的光明。但是,你能夠生起善根,不表示你能夠破除遮障。為什么呢?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是我們一個很大的問題。善知識能夠引導你破除遮障,所以依法還要依人,這才對。
我講一個公案,大家體會一下依法又依人的重要性。佛滅度以后一百年,有一個善知識,叫優婆鞠多尊者。身為一個阿羅漢,他的特色,善于教化。他有一個弟子,本來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后來在感情上受了挫折,就放棄了世俗,跟優婆鞠多尊者出家。出家以后就隨眾修四念處。雖然他也用功地把四念處的功德在心中現出來,但是一直不能夠成就圣道,當然他就感到很大的挫折了。
那么他為什么不能成就圣道呢?因為他的身見太重,他一直對這個色身的執著很重,所以,他那個戒定慧的光明出現的時候,被他的身見煩惱所遮障,就見不到真理。這個時候他就覺得很挫折,想要還俗回去,就跟優婆鞠多尊者告假。優婆鞠多尊者聽他說完以后,說,你要還俗是可以的,但是今天天色已暗,你不要急著回去,你明天再走。我這個寮房隔壁有一個空房子,你先在這個地方住一個晚上,明天早上再回去。那年輕人說,好吧,反正還俗也不差這一天嘛。是吧?那么這個徒弟就在師父隔壁的寮房住下來了。
住到晚上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這晚上睡到一半的時候,他的門“啪”被撞開來,有一個小鬼背著一個剛剛死亡的老人家進來了,把這個尸體往地上一甩,就要吃這個尸體。當它正要吃這個尸體的時候,外面又來了一個大的鬼。那大鬼就跟小鬼說,慢!你先別吃,這個尸體是我先找到的,你不可以吃的,是我的。這小鬼說,哎呀,你這個鬼怎么不講道理呢?這個尸體明明是我先發現的,怎么說是你先發現的呢?兩個就吵起來了。
吵起來,這個小鬼說,那這樣子好了,旁邊有一個比丘在睡覺,我們去問這個比丘,看看這個尸體是誰先發現的。當然這個比丘從頭到尾看得一清二楚,他心里就如是思惟:我如果講真話,說這個尸體是小鬼發現的,我的生命會有危險了。但是我要是打妄語,違背我的戒體。我現在還沒還俗,我應該要保護我的戒體。他就說這個尸體是小鬼先發現的。這個大鬼一聽,非常生氣,惱羞成怒,過去把這個比丘的右手臂抓下來,就吃掉了。那就沒有手臂啦!這個小鬼很憐憫他,就把這個尸體上的右臂拿起來給他裝上去。大鬼看到了以后,再過去把他的左手臂又拿下來吃掉了。小鬼又把地上尸體的這個左手臂裝上去。那么如是地輾轉,他的身體完全被吃掉,換了一個老人家的尸體。兩個鬼就把他的身體共同吃掉,歡喜地走了。
那個時候,比丘就產生一個非常大的疑惑,說現在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一呢,還是異呢?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就跟他師父報告這件事情。說我現在是誰?我是誰?這個時候優婆鞠多尊者跟他講三句話,說,色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講三次,他就證得初果。
這句話,他以前在靜中修的時候不曉得串習過幾百次、幾千次了,但他心中在生起觀照的時候,那個遮障一直沒有去掉,身見的遮障。后來,他的身見消滅以后,這句話出現的時候,在沒有遮障的情況,馬上就見到我空的真理,就證得初果。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自己的努力是能夠生起善根的,所謂的成就不退轉;但是善知識的方便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所以在這個地方,本經說,“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往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
我們看第三段,這個地方等于總結了。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所以,在這個成佛之道的因緣當中,三界的生死是最難透脫。我們的成佛之道當然有很多很多的階位,但是諸位要知道,從凡夫到分段生死這一段是最嚴重的,因為這個地方的退轉太厲害了,充滿的變數也太厲害了。就是說,你今生是一個非常老實修行的充滿戒定慧的出家眾,你來生可能會是一個造五逆十惡的凡夫!你就知道這個可怕到什么程度。你只要分段生死這個過去了,后面的路一帆風順,到了位不退以上完全一帆風順,成佛是遲早的問題。所以,成佛之道,你真正要注意的是分段生死這一關。這一關過去以后,后面的障礙就非常少。
真正了解到成佛之道上分段生死的重要性,你才知道極樂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的生命當中扮演一個多么重要的角色。所以說極樂世界是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所謂的不退轉的功德,也成就一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一個橫生四土的因緣。這兩點是在十方的世界的同居土所沒有的。所以,你從這個果地功德的深信,你才知道這個因地的佛號所具足的三力,佛力、法力、心力,真實不可思議,竟然能夠創造一個這么殊勝的國土。
我們回到經文。
這兩段經文,大義就是要我們能夠設定一個生命的目標。當然,佛法的發愿不是盲目沖動的,它是一個智慧的抉擇。在這兩段經文,所謂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窺基大師的注解當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值得我們思惟。他說,娑婆世界“多諸欲牽,多諸惡障”,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五欲的境界會牽引我們,有很多很多邪惡的障礙來障礙我們。
也就是說,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業力所感的世界。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業,但你不要以為這就沒事了。你說我布施、持戒、忍辱,造了很多善業,造了善業招感一個安樂的果報。諸位!知道在娑婆世界什么叫安樂的果報嗎?就是在你生命當中,你接觸財色名食睡的因緣是很多的,這個叫安樂的果報。所以,“多諸欲牽”,你造善業你就會受五欲的果報所牽引。那你說,我不造善業,我造罪業,可以吧?你造罪業,“多諸惡障”。造了罪業以后,你障礙重重。你不是被欲望所牽,就是被惡因緣所障,娑婆世界就是這樣。你造善業也不對,造惡業也不對,所以你只好是保持正念。
在《文昌帝君陰騭文》,諸位有些人讀過陰騭文,印光大師非常重視這篇文章。它講到文昌帝君的生命流轉狀況。文昌帝君在十七世都是一個讀書的士大夫。一個人能夠十七世做善事,不容易!十七世,要是按時間來算,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一個生命體,在一千多年當中,熟讀圣賢之書,久修圣賢之道,是不容易。
到第十八世的時候,生命有變化了,諸行無常。生命的水流哪一個時候碰到石頭,你就不知道了。他到第十八世的時候,投生在漢高祖的一個愛妃,叫戚夫人,做這個戚夫人的兒子,也就是趙王如意。趙王如意累積了十七世的善業,一出生的時候不但相好莊嚴,而且從小非常的聰明,深得漢高祖的喜愛,所以漢高祖好幾次要把呂后所生的兒子,那個太子廢掉,因為呂后生的太子,那個漢惠帝,實在是太無能。但是呂后的功勞是很大的。我們知道,楚漢相爭的時候,沒有呂后的幫助,漢高祖是得不了天下的。所以在呂后的極力反對之下,這個漢高祖好幾次立趙王如意來做太子都沒有成功。
也因為這樣子,就讓呂后產生了瞋心,她以為是戚夫人從中的挑撥。等到漢高祖往生以后,太子漢惠帝即位。漢惠帝這個人沒什么能力,當然是呂后掌權。呂后掌權以后就開始報仇了。她把戚夫人抓過來,把她雙手砍掉,雙腳也砍掉,兩個眼睛挖出來,鼻子也削掉,嘴巴也破壞掉,然后把她殺死,用極度殘酷的方式把戚夫人給殺死了。那個時候趙王如意已經回到他趙國的屬地了,呂后就用計謀把趙王如意調回京城,把他殺死。趙王如意要死之前,就看著呂后說:我們母子跟你沒有什么仇恨,當初父王要立我為太子,我是沒有辦法的。你因為這樣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我們母子,我心中不甘心,我來生一定要報仇!
諸位學過唯識學就知道,一個人是不能隨便發愿的。他發了這個邪愿,當然對他的生命會產生一個錯誤的引導。果然沒錯,他被殺死以后,依他的善業力本來是要往上升,他那個時候是要往生到忉利天或四天王天,他要升天的。但是升天的時候他到了一個山上,這個山上有一對老夫婦在那個地方祈禱,哭得很厲害。老夫婦說,我們夫婦倆一生沒有做虧德的事情,但是膝下無子,上天對我們不公平。我們現在也不可能再生兒子了,祈求天神能夠憐憫我們,賜給我們一個小動物,只要是生物就好。講完以后,就把這個女眾的頭發剪下來,放到碗里面,把男眾的血也放到碗里面,蓋起來。
我們知道,這個趙王如意,這個文昌帝君,在臨死之前起了一個瞋心。他這個時候,瞋心為因,一個邪愿為因,然后看到這對老夫老婦的祈禱又動了一個念頭,這是非常重要的增上緣,因緣和合,好,就投胎了,他在碗里面變成一條小蛇。變小蛇以后,這對夫婦第二天來到這個山神面前,就把碗打開,哎呀,是一條小蛇!小蛇也好,總之是一個有明了性的動物,就帶回去,把他當作兒子撫養。
諸位要知道,這個小蛇不是業力所招感,它沒有罪業的,它是一念的邪愿所招感的,墮落到三惡道。這條小蛇累積了十七世的善業,所以它長大以后是能夠神通飛行。看那意思,它是一條大龍,不是小蛇。后來,當然,我們講報障,文昌帝君累積了十七世的圣賢之道,一千多年的圣賢的道理在他的心中蘊藏,但是當他變成一條蛇的時候,這個果報體就對它產生遮障,它很喜歡吃肉。它父母親是貧窮人家,給它肉不夠啊,那怎么辦呢?把隔壁的雞鴨魚全部吃光了。隔壁的村民就狀告到官府去,官府就把那對夫婦抓起來,說你家養的這個蛇把人家的肉都吃掉了,把這個蛇交出來。老夫婦說,這個蛇是我們的兒子,你要懲罰,就懲罰我們,我們不可能把兒子交出來。官府就把這兩個抓起來抵罪了。
文昌帝君它這條蛇是有神通的,它一回去看不到父母親,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它就變成一個年輕人的模樣,來到官府找縣太爺。看樣子,一個人變成蛇以后,脾氣也變得比較高慢。他跟縣太爺說,你是不是幾天前抓了一對老夫婦?縣太爺說,是的。這個年輕人說,我限你三天之內放人,否則你會有大災難。講完之后就走了。當然縣太爺不理睬這件事,后來文昌帝君這個大龍就到大海去吸了很多水,把整個縣全部淹沒了,把它的父親母親救起來,死掉了三千多人。
當然,這件事情就有問題了。它以前只是一時的愿力的糊涂變一條蛇,沒有罪業的,但現在,它的生命體有三千多條人命在它的阿賴耶識當中。這個蛇就掉下來,沒有神通了。第二個,它這個色身的鱗片長了很多的蟲,咬它的肉。第三個,它感到整個環境非常的燥熱,躁動不安。當然后面還很多,我們就不講了。
后來它是怎么樣?遇到釋迦牟尼佛的出現,跟它開導。因為他以前在十七世做官的時候,有一次是在周朝的時候做周昭王的大臣。周昭王有一天夜夢金人,他跟周昭王說,這個金人就是西方的佛陀,你趕快造一個佛像供養起來。所以周昭王聽他的話,就蓋了一個佛塔供養佛陀,所以他那一生跟釋迦牟尼佛結了善緣,后來招感釋迦牟尼佛為他說法。說法以后,他把心中那個當初的瞋心、邪愿消滅了。消滅以后,心若滅時罪亦亡,他就解脫了蛇身,就投胎。后來慢慢地跟三寶結緣,也解脫了。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別人的生命過程,當然就是一個借鑒。就是說,一個人的好壞,一個人的本性,他阿賴耶識的種子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環境的重要。你看文昌帝君,他要是沒有遇到呂后這樣惡劣的行為,他會起瞋心嗎?他要不起瞋心,他怎么會變成一條蛇呢?他不變成一條蛇,他怎么會去吃人家的肉呢?他不吃人家的肉,他怎么會去造這個殺業呢?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所以說,在三界流轉,你要有心理準備,不是說你想修行你就可以修行。這個世間上不是只有你存在,那是很多人在一起。人跟人之間都不是善人,你也不是諸上善人,我也不是諸上善人,你有煩惱,我也有煩惱。那怎么辦呢?今生你刺激我,來生就我障礙你,就這樣。今生你修行的時候,他來刺激你;當然他刺激你,你就產生恨;產生恨,你嘴巴沒講……這個就是因緣法。你除非能夠原諒他,把心中的恨化解。只要你產生恨,好了,來生的時候該你報仇了,你去障礙他。第三生他又開始回報你,那你們兩個沒完沒了。這個地方是很嚴重的問題。
我看我們娑婆世界修行,真正環境的因素產生的障礙非常少。你說這個道場沒有飯吃,這個道場沒有寮房住了,很少吧?修行人都是跟人有關系,十件事情八件事跟人有關系。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他就告訴你“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非常重要,避免人跟人之間的障礙。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分二: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丙二、重勸
我們看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前面我們立定誓愿求生凈土,那么接下來要開始修行,就是以執持名號當作我們的正行。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分二:丁一、總標;丁二、別釋
我們看第一段。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是正式地說明極樂世界的無上因跟無上果。經文分兩段,第一段是總標,第二段是別釋。
丁一、總標
舍利弗!前面所說的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所能夠成就的。也就是說,往生的正因是多善根、多福德,這兩個缺一不可。你要往生凈土,智慧福德兩個都要。你這個人福報很大,沒有智慧你不可能往生,你也不會往生。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他不會抉擇凈土的。你光是有智慧沒有福德,也不可能往生。
所以說,往生凈土要多智慧、多福德,這個是無上的因。得生彼國是無上的果。這段是總標。
丁二、別釋
那么好,那這樣子講,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這以下說明。
舍利弗!假設在娑婆世界,或者是有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這修行人不揀別男眾女眾,這當中有兩個重點要注意了:
第一個,聞說阿彌陀佛。這個“聞說”,蕅益大師解釋,就是對彌陀的功德信愿具足。“聞說阿彌陀佛”等于是說出了修行所皈依的所緣境,一種皈依的所緣境。就是說,你修行的皈依境是什么呢?阿彌陀佛!你要能夠聽聞,然后產生信愿。
接下來,執持名號。你要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圣號,若一日或者若七日,保持一心不亂。這個地方的一日到七日,蕅益大師說是一種平時的功夫。諸位在研究凈土,如果講一日到七日,那是平時的功夫。你看我們打佛七,為什么要定七天呢?就是從本經來的,若一日、若七日。但是如果講十念往生,那是約臨終的,臨終的十念。
這個是講到無上因,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保持一心不亂。這個是無上因。
那么什么是無上果呢?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
修凈土的人,他的重點不在于消業障,而是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海會眾菩薩,現在其前。這個地方很重要!修凈土的人,最大最大的功德,就是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這個時候,這個修行人保持心不顛倒而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成就三不退。這個地方講無上的果。
關于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十二,補充講表第十一面。往生的正因,這個地方講到多善根、多福德。
首先我們把善根跟福德做一個解釋。
菩提正道,名善根, 即親因。
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
善根就是菩提正道,這個菩提就是一種智慧。這個地方的智慧,特別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智慧。這是一種正道,通往涅槃的一個道路。
但是這個地方的善根,蕅益大師解釋說,這個多善根就是“聞說阿彌陀佛”,簡單地講就是信愿具足。你聞說阿彌陀佛以后,對于彌陀的圣號產生真實的信心,乃至于立定你的誓愿,這樣子表示你成就了多善根。
當然,只有善根是不夠的,你還要多福德。按圣道門來說,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叫作福德。當然這個地方從凈土的角度,執持名號是多福德,無量光無量壽是多福德。
蕅益大師解釋這個多善根、多福德,是按照圣道門解釋的,但他后面的時候說了:什么叫多善根?聞說阿彌陀佛,多善根。什么叫多福德?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多福德。那就是說,你剛開始要把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先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