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要義
01
方名:消脂丸。
組成:炒蒼術60g,炒枳殼60g,何首烏60g,決明子180g,炒山楂180g,澤瀉120g,紅花60g,丹參60g,車前子60g,肉蓯蓉60g,刺蒺藜60g,杭菊花60g,茺蔚子60g,白茯苓90g,陳皮40g,石菖蒲40g,制膽星40g,川郁金60g,遠志60g
功效:行氣活血,化濕消痰。
主治:高脂血癥。
用法:諸藥粉碎為細末,過篩,水泛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次服5g,1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后復查。可連服2~3個療程。
方病述略
02
高脂血癥乃指以頭昏、頭暈、頭痛、胸悶胸痛、腹脹、肥胖等為主的一種脂類代謝過剩性疾病。
其病因有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者病因不甚清楚,可能與遺傳因素,或肝臟脂肪、膽固醇代謝紊亂而在體內和血液中過剩有關。
繼發性者,多見于糖尿病、粘液性水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腎病綜合征、膽汁瘀滯性肝膽病、胰腺炎、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脂肪肝、痛風、脂血癥視網膜炎和肥胖病等病的并發癥,反之,脂類代謝過剩,又可加重上述疾病的病情。
臨床表現,全身癥狀為體重增加、水腫;精神神經系統癥狀有頭痛,眩暈,近事易忘,注意力不集中,耳鳴,腦鳴;消化及泌尿系癥狀有食欲旺盛,大便不正常或小便多而頻數;循環系癥狀有心悸、胸痛、胸悶憋氣等。
總之,所表現的癥狀與體征均與上述諸病相對應。同時可有肝脾腫大和眼瞼黃色瘤、肌腱黃色瘤、皮下結節狀黃色瘤等出現。
血脂類測定,膽固醇值超過4.16mmol/L或5.72mmol/L,甘油三酯值超過1.1mmol/L或1.6 mmol/L (40歲上下以區分),并加高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4類中有一類以上升高。
由于測定方法不同,可以當地所測正常值診斷。
中醫將本病分屬“眩暈”、“頭痛”、“胸痹”、“癥積”等范疇,認為主要為氣血、陰陽失調,痰、濕、瘀相互為患。
余用自制消脂丸治療本癥,每能收到較好效果。
方中用決明子清熱養肝,何首烏、肉蓯蓉益精血、補肝腎、潤腸通便,俱可降壓、降血脂、膽固醇;以山楂、丹參、紅花、茺蔚子活血化瘀,杭菊花、刺蒺藜疏肝平肝,皆可消脂降壓;入菖蒲、膽星、遠志、郁金以消痰利竅,澤瀉、車前子、白茯苓、蒼術滲濕燥濕除濁;佐陳皮、枳殼行氣助運。
諸藥相伍,共奏行氣活血、化濕消痰降脂之功。
病案舉例
03
胡某某,女,61歲,退休職工。
10余年來,經常頭暈、頭昏、頭痛,血壓偏高不穩,曾檢査,血糖、血脂偏高。近來頭昏加重,近事易忘,故來就診。
形體肥胖,脈細澀,苔薄白,舌質紅偏黯,舌體胖且有瘀斑;血壓150/96mmHg,空腹血糖6.8mmol/L,血清膽固醇11.2mmol/L,血清甘油三酯8.44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0.6mmol/L。
診為高脂血癥。證屬陰陽失調,痰瘀濕濁內阻。
方用消脂丸:炒蒼術、炒枳殼、何首烏、紅花、丹參、車前子、肉蓯蓉、刺蒺藜、杭菊花、茺蔚子、川郁金、遠志各60g,決明子、炒山楂各180g,澤瀉120g,白茯苓90g,陳皮、石菖蒲、制膽星各40g。
諸藥碎粉細末,過篩,水泛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次服5g,1日3次。
丸方連服兩個療程,并適當節制飲食和加強體質鍛煉,復查血壓及血脂、膽固醇皆降至正常范圍,諸癥消除。
隨訪2年,上述指標持續穩定。
按語
本案患者血糖、血壓均偏高,但尚未構成糖尿病、高血壓病。
見頭昏頭痛,檢查血脂、膽固醇又明顯升高,可能由于痰濁瘀滯脈絡,腦動脈管壁受阻或舒縮失調以及陰虛陽亢所致。
余以化痰活血之消脂藥從高血脂治療,并制成丸劑,緩緩進服,使邪濁得消于潛移默化之中,故血脂、膽固醇降至正常,諸癥亦隨之消失。
本文摘自《臨證驗方治療疑難病》,雍履平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