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和饕餮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廣為人知的形象,兩者都以“大胃王”著稱。有人說龍生九子,貔貅和饕餮都是龍的兒子,但這種說法其實并不正確,因為龍生九子的說法出現在明朝,而貔貅和饕餮早在起碼3000年前的先秦時期,就有關于它們的身影了。
1,饕餮和貔貅是什么?
“饕餮”一詞最早見于到《呂氏春秋》和《左傳》,有趣的是《左傳·文公十八年》中的饕餮指的是人:
“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這里的饕餮,是指縉云氏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因貪戀食物、貪圖財物而被天下人唾棄。
然而,在《呂氏春秋·先識覽》中,饕餮的形象卻發生了轉變,成了一種令人畏懼的野獸: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這里的饕餮,被描繪成一種只有頭部而無身體的怪物,它吞噬人類卻未能及時咽下,最終反受其害,寓意貪欲終將反噬自身。
到了漢朝時,東方朔以《山海經·北山經》中的狍鸮為藍本,進一步豐富了饕餮的形象。他在《神異經》中描述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以及“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自此,饕餮的形象逐漸變得具體而生動。
【胖嘟嘟饕餮】
與饕餮人見人厭的形象不同,貔貅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要討喜得多,傳說中它曾協助炎黃二帝作戰,立下赫赫戰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寓意天賜福祿。在漢代,貔貅更是專為帝王守護財寶的神獸,象征著皇室的尊貴與權威。
徐珂著《清稗類鈔·動物·貔貅》中說:“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
若大家不解為何同為猛獸,貔貅與饕餮的待遇卻如此天差地別,不妨前往成都大熊貓基地一睹“貔貅”之真容就明白了——這不就是現在呆萌呆萌的大熊貓?
【貔貅進化圖】
2,饕餮和貔貅各自有什么樣的作用?
自古以來,貔貅就被視為和鳳凰一樣的瑞獸,細分下去它又分為三種類型:頭上沒有角的叫做符拔,有一個角的叫做天祿,有兩個角的叫做辟邪,從稱謂上就不難看出三種貔貅各自的作用。
古代有不少帝王都喜歡把玩貔貅,像帝王印綬、玉璽,除龍頭形象外就屬貔貅最多了,故而貔貅又被稱為“帝寶”。
帝王相信雄貔貅能運財,雌貔貅能守財,有很多貔貅擺件干脆就沒有屁股,取的就是“只進不出”的寓意。
所以貔貅在古代是皇室的象征,只有王侯將相才能使用,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貔貅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個漢代玉貔貅,這玩意就是乾隆皇帝的心頭好,甚至上面還刻有“乾隆御玩”的字樣。
【乾隆御玩貔貅】
有些達官顯貴為了追求死后的富貴,還會專門在陵墓中放置貔貅,用來聚攏陰財、防止外界精怪的打擾。
相較于貔貅的招財守財的作用,饕餮的形象多被刻畫為貪婪、兇猛之獸,其大口吞噬萬物之態,常被用來象征貪欲與邪惡。
然而,在另一方面,饕餮也被視為一種具有強大威懾力的神獸,能夠驅邪避兇、守護家園。在古代青銅器、玉器等器物上,饕餮的圖案常被用作裝飾,既彰顯了器物的尊貴與神秘,也寄托了人們祈求平安、遠離災禍的美好愿望。
【饕餮紋】
3,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為何差別那么大?
說到饕餮紋,不少朋友都有一個誤解,認為饕餮紋指的就是“饕餮”。其實這種觀點并不嚴謹——饕餮紋其實是多種擁有共同特征的“獸面紋”的統稱,并不單單指饕餮一種。
比如我們熟知的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當時的人們連“饕餮”這個詞的概念都沒有。這個名稱完全是后人附會上去的,正因如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饕餮紋”才形態各異,各有特色。
我們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幣20元面值中,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和數字20之間的花紋,其實就是饕餮紋的一種。
當代學者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提到,饕餮紋“指向一種無限深淵的原始力量”,既有“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又凝聚了古人對神靈的敬畏與依賴。
這種說法我是比較支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