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溶瘤細菌特工”,華東師大團隊為癌癥治療帶來新策略
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在Nature Cancer發表了一項創新研究,開發出一種工程改造的溶瘤細菌系統。這種系統能夠響應近紅外光指令,精準控制藥物釋放,從而提高腫瘤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通過對沙門氏菌株ΔXIV的基因改造,顯著降低了毒副作用,同時保持強大的腫瘤靶向能力。然而,當前技術依賴近紅外光的刺激進行藥物生產,可能限制了其實際應用范圍。
上科大研究團隊領銜:新機制助力腫瘤免疫治療
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多家科研機構在《細胞》期刊發表論文,揭示免疫檢查點LAG3受體激活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LAG3結合配體后,其K498位點發生泛素化修飾,釋放埋藏信號域,有效激活LAG3功能。這一發現有助于開發新的療效預測生物標志物,精準篩選獲益患者,提升臨床響應率。當前,LAG3免疫療法臨床響應率不高,僅部分患者受益,成為亟待突破的瓶頸。
22歲盧森堡王子隕落前的最后抗爭:用破碎基因點亮罕見病燈塔
2025年3月10日,年僅22歲的盧森堡王子弗雷德里克因POLG相關疾病逝世。該疾病為罕見基因突變,導致患者經歷神經退行性病變等癥狀。80%的患者在確診后五年內去世。弗雷德里克創立了POLG基金會和突變基因全球定位系統,以改善研究和治療。在生命最后時刻,他推動線粒體移植計劃,并開發CRISPR-POLG基因編輯工具。王室宣布注資設立"弗雷德里克生物醫學獎"獎勵基因編輯領域突破。
阿斯利康10億美元收購EsoBiotec,體內細胞療法再下一城
3月17日,阿斯利康宣布以最高10億美元收購EsoBiotec,計劃在體內細胞療法領域擴張。然而,此次收購需滿足慣例成交條件并獲得監管部門批準,預計2025年第二季度才能完成。因此可能面臨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監管挑戰。雖然EsoBiotec的技術有望革新癌癥治療,但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其療效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驗證。收購是否能按預期推動阿斯利康業務發展,尚存風險。
科學家剛剛發現人類和靈長類動物大腦之間的差異
牛津大學和艾克斯-馬賽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發表于JNeurosci的研究中揭示,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在情感和社會認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對人類、黑猩猩和獼猴腦部掃描圖的比較,研究指出,人類大腦中與情感和社會互動相關的關鍵連接是獨有的。這些發現強調了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除了前額葉皮層的高級推理能力,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項研究為理解人類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葉海峰團隊開發光控“溶瘤細菌戰士”用于實體瘤精準治療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葉海峰團隊在Nature Cancer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報道了NETMAP系統的開發及其應用于腫瘤治療。該系統利用光遺傳學技術,通過近紅外光觸發減毒沙門氏菌內的藥物蛋白表達,以精準打擊癌癥。然而,該研究也面臨挑戰,即如何確保藥物蛋白在復雜生理環境中的精確調控和動態平衡。盡管初步實驗結果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仍需進一步驗證安全性和有效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