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沒有賣國!
因為李嘉誠眼里根本沒有國家只有利益,他的子女基本上都是外國人,哪里還有自己的國家?
仔細查一下李嘉誠的國籍,你會發現香港回歸前是英國籍,回歸后直接劃歸為中國籍。但其子女是否還是中國籍,就不好說了。
97歲的李嘉誠因出售全球43個港口的交易被推上輿論火山口。
當《大公報》連刊三篇評論質問 “是否站在國家一邊”,撕開了一個時代的傷疤: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華人資本的國籍認同與利益選擇,究竟該如何定義?
李嘉誠的一生,可以說是資本運作的典范。
他從草根階層崛起,憑借精明的商業眼光和靈活的市場操作,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
從塑膠廠起家,到房地產、港口、能源、電信、零售等多元化布局,李嘉誠的成功無可否認。
但這一切并不是基于某種家國情懷,而是基于赤裸裸的資本邏輯——哪里利潤最高,資金就流向哪里。
香港作為一個自由經濟體,長期受英美經濟規則影響,資本家們的行事方式也深受西方自由市場觀念的熏陶。
他們不像大陸企業家那樣有強烈的國家意識,而是更傾向于全球化運作,將資金配置到最有利的地方。
李嘉誠的撤資并非針對某個國家,而是基于對市場風險與收益的判斷。換句話說,
他的立場從來不是“賣國”或“愛國”,而是純粹的“逐利”,所以在李嘉誠那里根本就沒有國家這個概念。
李嘉誠的子女,尤其是他的兩個兒子,基本上都是外國籍人士。
長子李澤鉅持有加拿大國籍,并且在長和系的接班過程中,一直強調國際化布局;次子李澤楷雖然持有香港身份,但長期在國際市場游走,投資重心早已偏向西方。
從家族傳承的角度來看,李嘉誠的后代已經基本放棄了“本土”概念,他們的教育、生活圈層、商業伙伴幾乎都在西方。
這樣的家族結構,決定了他們不會將自己局限于某個國家的框架之內,而是以國際資本家的身份運作。
對于他們來說,商業世界是無國界的,利益至上,祖國認同感早已被資本邏輯所取代。
這種 “肉身留港,資本出海” 的策略,本質上是對祖國的不信任。
李嘉誠的撤資,實際上就是這一矛盾的體現。
他并沒有惡意針對中國,而是單純認為歐洲市場對他而言更有利,監管更寬松,稅負更合理。
對于一個資本家而言,這樣的選擇是再自然不過的。
但問題在于,這種 “純商業” 的選擇,恰好踩中了國家戰略的紅線。
巴拿馬運河承載中國 21% 的海運量,是 “一帶一路” 拉美樞紐的核心節點。
李家不僅出售硬件,更移交了智能碼頭系統、物流數據等核心資產,等于為美國構建 “港口聯盟” 遞上了鑰匙。
《大公報》怒斥的 “地緣政治風險放大器”,正是指向這種資本短視對國家長遠利益的傷害。
李嘉誠家族可以換國籍,但換不掉華人身份, 在美國眼里,他始終是“中國資本”。
如果 “國” 是法律意義上的國籍,持有中國護照的他理應對國家利益負責。
如果 “國” 是文化血脈的歸屬,早已將子孫送往海外的他難說忠誠。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 “無國” 狀態并非個例 。
當無數富豪將資產轉移、子女移民視為 “成功標配”,當資本的逐利性徹底壓倒家國認同,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幾個港口,更是一個民族對 “根” 的信仰。
李嘉誠眼里沒有國,其子女后代從文化上斷了國家的根,他們哪里還有資格賣國?
李嘉誠并沒有“賣國”,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國家”這個概念。對于他而言,只有“市場”,只有“利益”。
但是歷史終將證明,那些試圖在大國博弈中 “騎墻” 的資本,最終只會淪為時代的棄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