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記得將“掘金日本房產”設為星標
不錯過任何一篇精彩文章
◎掘金日本房產(ID:Japan_gold)| Lyn
最近,日本樓市不太平靜。
據日媒報道,2024年日本首都圈房地產投資額達到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48億元),全球排名位居第二,僅次于紐約。
東京的不動產市場,可謂是一片火熱。但在日本地方城市,不少房東心態卻崩了,因為房子實在賣不掉。
一冷一熱,日本樓市到底怎么了?
據仲量聯行(JLL)的調查顯示,2024年日本首都圈(東京、神奈川、千葉、埼玉四縣)的房地產投資額約為3萬億日元,同比增長46%,遠高于全球14%的平均增幅。
資本涌入東京,主要盯上了兩種不動產:一是寫字樓,二是酒店。
根據JLL的調查,2024東京寫字樓租金同比增長4.4%,空置率降至2.8%,供需趨緊。
甲級寫字樓的數據則更為可觀。2024年第四季度,東京甲級寫字樓租金環比上漲 2.0%,為近十年來最高增幅,空置率也同比下降0.8%。
在日本旅游業的熱潮下,酒店也成為投資人士眼中的“硬通貨”。
STR統計顯示,2024年東京都內酒店的平均單價約為2.9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432元),和2023年相比增長了20%。
東京不動產市場一片復蘇跡象,引得無數資本爭先涌入。其中,最大手筆的莫過于海外資本。
2024年12月,黑石集團斥資4000億日元,購買了東京花園露臺紀尾井町,創造日本有史以來最高的房地產交易價格。此外,加拿大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香港基匯資本、新加坡凱德投資等紛紛出手。
資本最看重的就是人氣,而東京對人口的虹吸力有目共睹,再加上現在是日本通脹和日元貶值的窗口期,不投資就等于虧了。
每個動向背后都隱藏著經濟規律,我們有個“掘金內部圈子”,里面會定期分享日本最新房產投資動向、熱點資訊、未公開房源等,歡迎掃碼進群圍觀:
在這股資本逐利潮流中,普通人體感最深的,莫過于東京房價。
根據不動產調查公司東京KANTEI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千代田區和港區二手房的平均價格首次突破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63萬元),刷新了自2004年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據日本Mansion Research公司的數據,1月東京23區共成交52套超過2億日元的二手房,其中有7套的房價甚至超過了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13萬元)。
毫無疑問,這些亮眼的數據與外資涌入、土地和房屋供給稀缺息息相關。
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富裕階層的錢包終于被釋放了。
根據日本野村研究所的最新報告,截止2023年,日本富裕家庭(1億至5億日元凈資產)和超級富豪(超過5億日元凈資產)所持有的總資產已高達469萬億日元,創造了最高記錄。
富豪的資產暴漲,幾乎都得益于樓市和股市。 反過來說,富豪的“鈔能力”也投到了樓市。
日本富人為何頻頻買房?
很簡單,抵御通脹。
俗話說,通脹資產為王。房價在漲、央行又在加息,日本富裕階層們似乎沒有再吝惜錢包的理由。
然而必須承認,日本這股資產熱的背后也隱藏著風險。
近年來,億元房產的風也吹到了日本地方城市。
在北海道旭川市,某頂層公寓標價3.5億日元,但買家競爭率仍高達8:1;在松江城,開發商一次性推出三棟億元頂樓住宅;福島縣某處老宅因也打著歷史街區的招牌,標價1.2億日元。
根據來福住宅研究所的調查,截至2020年,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有18個都道府縣出現了億萬豪宅,截至2024年底,這個數字已飆升至35個。
這意味著,日本約七成的地區都出現了億元豪宅。
但地方億元豪宅,也面臨著從不動產淪為負動產的危機。
近來,福岡市中心周邊地區的億元住宅的開發商難掩苦澀,接連調整售價、延期發售,各種情況不斷。
據當地負責人而言,這些住宅“降價又虧本、漲價又賣不掉“,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原因不外乎兩個:
首先,持有成本高。億元豪宅地理位置通常偏遠,大多數人一年也住不了幾次,但每個月的管理費和修繕金是少不了的;其次,難以轉手,畢竟有資金實力和投資需求的人還是少數。
也就是說,光鮮亮麗的億元豪宅,可能只是高配版的空置房。
在資產熱面前,投資人士還得明確自身的需求,別被一時的熱潮迷了雙眼。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在日本投資要怎么選、怎么買、后續怎么管理等,我們整理了一份【購房指南】,里面總結了日本買房所有要點和注意事項,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掃碼添加微信領取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