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吃川菜說川話,為啥劃給了陜西?明明是漢朝的興起之地,是漢人的老家,是三線建設的扛把子!連袁老爺子的第一代雜交水稻都是在這里推廣的!為啥會淪為四五線城市?曾經無比輝煌的漢中,如今卻成了所有漢人心中最意難平的地方。期間究竟經歷了什么?今天我們就來掰扯掰扯這座‘漢人老家’的前世今生。
為啥說它是‘漢人的老家’呢?
因為如果沒有這座城,就沒有今天的漢族。咱們14億人里有92%都是漢族,所以漢人才是中華民族的主體,但你有沒有想過漢族為啥姓“漢”啊?因為秦朝筑體、漢朝鑄魂。
兩千多年前,劉邦被項羽一腳踹到漢中,憋屈地當起了“漢王”,在漢中四十一縣猥瑣發育了4年,麾下3萬兵馬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后終于干翻項羽50萬大軍,建立大漢王朝,開啟了強漢422年的國祚!后來不管是盛唐、富宋、剛明還是晚清,他們的命都沒有大漢長。
漢朝不管是開疆擴土,還是在政治建設、文化和民族發展、對外交流等方面,都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比如版圖,從匈奴手里收復了河套地區,后來又打南越、西南夷,還有大宛和樓蘭等西域小國,甚至還有衛滿朝鮮,將今天的嶺南地區、云貴川地區、甘肅、新疆、朝鮮半島北部都納入了版圖。要是沒有漢朝那批能打的老祖宗,咱們家960萬平方公里的‘自古以來’起碼要少一半!
再說個重要的,咱們分分合合幾千年,為啥始終對“大一統”有執念啊?同樣的配置放在歐洲,羅馬都碎成44片了,但中國依舊是中國,維護國家領土和民族完整已經根植到了每個同胞的心里,任何搞分裂的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是因為中華民族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大一統”!那么這種認知從哪來呢?
最早就是從漢朝來的。大漢老劉家在秦朝‘郡縣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套更完善、更先進的集權制度——三公九卿制。
漢武帝的臣子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古今之通誼也”,然后通過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儒家文化的影響從此攀上頂峰。也就是說,“大一統”理念和儒家思想從漢朝起就融入中華之魂了。
漢朝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引來無數民族和異域文化交流,也是從那時起,“漢” 的威名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原主體首次以“漢人”對外自稱。漢字漢服、儒學禮教輻射到日、朝等周邊,形成了以漢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這一切始于漢朝,而開國之君劉邦又是在漢中起家的。如果沒有這座城,就沒有強漢,后續可能就沒有“漢語”甚至是“漢族”了。所以說它是‘漢人的老家’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
更牛的是,漢中的地理位置堪稱“天選之地”——北靠秦嶺擋寒流,南接巴山護風水,中間夾著一條漢江,硬生生在群山之間沖出一片3000k㎡的魚米之鄉。現在我們提到天府之國,首先會想到成都,可人家其實是二代,漢中才是初代目!就連袁老爺子的第一代雜交水稻‘南優2號’,也是先在漢中試種成功才推廣到全國的。所以說它是“中國飯碗的搖籃”一點都不過分!
如此特殊的位置,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為啥最后會劃給陜西了呢?
從民俗、文化、口音、飲食來看,漢中都更接近四川,他們吃的是麻辣火鍋,說得是西南官話、巴蜀方言,跟陜西根本不搭邊。歷史上他們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屬于四川。四川的名字里為啥有個‘四’啊?不就是源自于川峽四路嗎?四路中的利州路其實就是漢中。但是到了元朝的時候,不是少數民族政權嗎?他們擔心地方上的刺頭兒不好管,而四川地勢險要、糧食充足,川人又格外能打,于是元朝干脆把漢中從四川分出來,劃給了陜西。
這樣一來就切斷了整個四川通往北方的門戶,硬生生掏出一個缺口,能有效防止地方勢力形成割據。后來同樣是少數民族政權的清朝,也照搬了這套模式,于是漢中就歸陜西了。
漢中曾經的輝煌,多少人還記得?如果你以為漢中能談的只有歷史,那就大錯特錯了。除了是漢朝興起之地、漢人老家、初代天府之國,它其實還是隱藏的軍工大佬!
首先,咱們國內只有兩家單位能研制‘黑匣子’,其中一家就在漢中!黑匣子可是空難調查的“生命線”,能采集和記錄飛行參數,而且飛機哪怕炸了,這玩意兒都不一定會壞,可想而知技術門檻有多高!發達的北上廣深、科技含量拉滿的合肥都造不出,但是漢中硬是把這玩意兒造出來了!
其次,漢中的輕工業曾風靡全國。‘華子’這好東西,兄弟們都知道吧?漢中生產的‘巴山’雪茄,還有‘公主牌’香煙,當年抽過的人都說不比華子差!除此之外,天鷹牌手表當年也是紅遍大江南北的老潮牌!現在的漢斯啤酒,曾經也叫做漢中啤酒。如果沒有一定輕工業規模,這些好貨是造不出來的。
最后,漢中還曾經是‘三線建設’時期的扛把子!70年代咱們跟老大哥關系變差的時候,國家深謀遠慮,為了防范蘇修,開始搞三線建設,意思是用戰備思維去大力發展后方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等領域。其中,被劃為重點的012運輸生產基地、西北聯大舊址、北大分校、陜西理工…全都建在漢中!至少幾十萬軍工和科研人才扎堆往這跑,整個漢中的產業鏈和配套基建設施非常完善,大學、工廠、醫院一應俱全!街上戴眼鏡的工程師比賣菜的大媽還多!
除了是國防工業、國防科研建設的最佳基地,這座城還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因為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正好穿過漢中平原。北京、西安、武漢等地喝的水就是漢江水。
遺憾的是!陜西漢中為什么只是“四五線”城市?作為漢朝的龍興之地、漢人的老家,漢中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三線建設’時期,都曾經輝煌過。這座城市占據了地理優勢,也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基建底子,目前已經建成了包含3條高速、2條鐵路和1條高鐵在內的立體交通網絡,不管是連接觀天、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圈,還是直達北上廣深都很方便。這么牛的配置,咋就混成四五線了?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地理優勢變劣勢,秦嶺天險在古代冷兵器時期,是易守難攻的自然屏障,但到了和平年代,卻成了經濟發展的攔路虎,不管是往北去西安還是往南去成都,都要翻很多大山,物流成本高得離譜!
二是政策紅利吃完了,三線建設已經是70年代的事,改開之后,東部沿海一帶迅速崛起,漢中處在內陸,周圍被大山包著,想要招商引資,老板一聽路況就搖頭。漸漸地,各大高校、軍工廠都搬遷了,人才也跟著跑光,畢業生全跑隔壁西安和成都了。用網友的話說就是:需要時你是小甜甜,不需要時就成了牛夫人!
三是沒跟上產業轉型節奏,漢中的“老三樣”是軍工、農業、旅游,其中軍工保密性很強、農業附加值低、旅游只會打‘兩漢三國’牌,讓人看了直打哈欠,根本帶不動經濟!
那漢中還能翻身嗎?還是有機會的。
要么抱緊“漢文化”IP往死里炒!把“漢”字焊死在腦門上!搞漢服節、漢禮大典、劉邦cosplay大賽,再把《三國演義》里的漢中戰役做成實景劇本殺——只要腦洞夠大,流量自然爆炸!
要么占著地理條件,想辦法發揮漢江的“黃金水道”優勢,再不濟,產業轉型跑快點,從軍工轉民用,黑匣子技術轉行做車載數據記錄儀,老機床改成文創園,稍微接地氣一點,不怕飛不起來。要知道,老祖宗早就給你留了金飯碗,別總用來討飯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