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現實可能并不是這樣。
深夜11點,某銀行員工在朋友圈曬出一張照片,孩子的數學作業本上,歪歪扭扭寫著“爸爸加班第47天”,旁邊是用橡皮擦反復涂改的模糊印記。
這條動態在金融圈瘋傳,評論區瞬間涌入上千條留言:“我家孩子問,媽媽的工作是不是永遠做不完”、“開門紅三個月,孩子已經學會自己熱飯了”。
這不僅是某個個體的辛酸獨白,更是整個銀行業在“內卷困局”中的集體吶喊。
加班成為KPI的燃料,當家庭淪為報表的注腳,這場以“奮斗”為名的馬拉松,究竟是誰在獲利?
一、最殘酷的銀行開門紅紀實
“媽媽,我把你回家的日子都畫了星星,可是這個月只有5顆。”某銀行理財經理收到女兒的手繪日歷時,在停車場哭了半小時。
一季度“開門紅”期間,她的日程表是這樣的:
早上七點半準備晨會資料,晚上九點夕會復盤結束,晚上十點半完成當日25項信息錄入,次日凌晨在家長群回復“收到,老師辛苦了”。
外部層面,監管指標層層加碼,從存款日均增量到普惠金融覆蓋率,從信用卡激活量到手機銀行滲透率,18項核心指標每年以20%幅度遞增。
某省分行2023年離職率達17%,但人均任務量反增35%,新員工培訓3天即上崗成常態。
在“基礎任務保工資,沖刺任務爭績效”的機制下,某支行客戶經理為完成養老金指標,自掏腰包給客戶開戶。
二、誰在制造銀行內卷困局?
晨會、夕會、周例會、月度經營分析會的“四會制度”,吞噬30%有效工作時間。
信貸、運營、合規、人事、黨建五套管理系統并行,相同數據重復填報7次。
“神秘人檢查”標準細化到盆栽擺放角度,消耗性工作擠占專業服務時間。
“我們也知道員工累,但總行考核我們網點的存貸比、中收、不良率,這些數字不會考慮人力成本。”某支行行長私下坦言。
時至今日,“減員增效”成為行業明規則,留下的員工被迫用健康換生存空間,全行業陷入“自殺式營銷”。
三、消失的煙火氣
某地銀協調查顯示,銀行從業者離婚率高出社會平均38%,90后員工平均年休假使用率不足2天,“帶孩子看病”成最奢侈福利。
春節黃金周變成“黃金營銷周”,團圓飯桌上響起最多的是APP推廣話術。
“我現在分不清自己是金融從業者還是流水線工人。”某對公客戶經理苦笑。
80%精力消耗在應付檢查、填寫臺賬、修改PPT格式時,真正的客戶服務反而成了“附加題”。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發現,銀行業“情緒勞動”指數高居各行業前三,長期扮演“微笑服務者”帶來的心理損耗,是猝死案例頻發的重要誘因。
好在,金融機構正在重新定義銀行人的價值坐標系。
部分銀行推行改革試點,設立“靜默工作日”,推行“家庭積分制”,建立“無效工作清單”等。
這些嘗試印證了一個真相,健康的金融機構,從不用員工的萬家燈火換取報表上的虛假繁榮 。
若孩子開始用橡皮擦計算父母的生命刻度,該被擦除的不是親情,而是那些吞噬時光的無謂消耗。
正如某銀行人在朋友圈的留言,“我們努力奔跑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生活,但若因此錯過他的整個童年,存款數字再漂亮,也不過是人生賬本上的不良資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