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在多種惡性實體瘤的治療中廣泛應用,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中獲益,可能與腫瘤本身和患者自身情況有關,如肥胖。過去認為,肥胖是多種癌癥的風險因素,其與慢性炎癥狀態、PD-1表達增加、T細胞耗竭和T細胞增殖能力下降等有關。
但近年來有研究發現,肥胖患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臨床結局反而更好,這一現象被稱為“肥胖悖論”。目前,關于“肥胖悖論”的研究仍比較有限。
圖片來源: 123RF
近日,Cancer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各種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實體瘤患者中,相比于體重指數(BMI)正常(20~24.9 kg/m2)的患者,肥胖(BMI>30 kg/m2)的患者5年死亡風險降低了30%。
截圖來源:Cancer
本次研究使用了TriNetX全球協作網絡數據庫的數據,該數據庫涵蓋全球220家醫療保健中心的9600萬人群數據。研究人員選取了2012年至2024年間,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各種實體瘤患者18434例(BMI正常隊列和肥胖隊列各9217例),包括頭頸癌、肺癌、胃腸道癌、乳腺癌等。
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癌種中,相比于BMI正常隊列,肥胖隊列1年總生存(OS)率(55.5% vs. 67.5%)、3年OS率(33.7% vs. 44.9%)和5年OS率(25.5% vs. 36.2%)均顯著改善。相比于BMI正常隊列,肥胖隊列5年死亡風險顯著降低了30%。
▲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所有癌種,BMI正常(綠色)和肥胖隊列(紫色)5年OS率變化對比(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安全性方面,相比于正常BMI隊列,肥胖隊列1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rAE)發生率更高(風險差值3.62%,OR=1.16,95%CI:1.10~1.24)。
在肺部/胸廓內惡性腫瘤、乳腺癌、胃腸道惡性腫瘤等不同癌癥中,肥胖隊列仍然普遍具有生存優勢:
▲不同癌種的兩個隊列生存率和不良反應率情況(內容來源:參考文獻[1];圖表制作: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總之,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肥胖與各種惡性實體瘤患者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后生存結局更好相關。可能的潛在機制是肥胖改變了基線時人體和腫瘤的代謝、免疫細胞功能和腫瘤微環境免疫細胞構成。
有趣的是,最近Nature Reviews Cancer發表了一篇題為《用脂肪對抗癌癥》的研究亮點簡述,介紹了一種通過脂肪操作移植(AMT)來抑制癌癥進展的動物研究,發現調節修飾后的脂肪細胞具有治療癌癥的潛力。
截圖來源:Nature Reviews Cancer
與腹部堆積用于儲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組織(WAT)不同,棕色脂肪組織(BAT)會將能量轉化成熱量釋放。研究人員使用CRISPRa調節人類脂肪細胞中影響棕色脂肪發育的基因,目的是增加葡萄糖和脂肪酸的代謝,這是抗癌治療的關鍵策略。
之后,研究人員將其生成脂肪類器官,然后移植到攜帶有各種癌細胞系的小鼠中,發現調節后的脂肪細胞減少了小鼠體內癌細胞系的增殖、糖酵解和脂肪酸氧化。此外,研究人員在胰腺導管癌和乳腺癌的遺傳小鼠中進行了脂肪操作移植,發現在小鼠4周齡的時候植入脂肪類細胞,可以縮小腫瘤并抑制參與腫瘤增殖和脂肪酸氧化的基因表達。
隨著醫學界對“肥胖悖論”的認識不斷加深,未來利用脂肪對抗癌癥、提高患者生存結局的策略將有望惠及更多廣泛癌癥患者。
需要提醒的是,肥胖仍然可能帶來其他方面的危害。對于沒有采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進行治療的患者,或是治療后處于康復期的患者而言,在生活管理上仍然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積極運動,保持合理健康的體重。
另外,你可能還想看:
患癌后,哪些方法可以延長生存?
想要腫瘤不復發,這件事很重要
這3類乳腺癌即使前10年沒事,
10年后復發率也可能超24%
在消息對話框回復: 抗 癌
獲取更多相關科普知識
參考文獻:
[1] Mastrolonardo EV, Llerena P, De Ravin E,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with elevated BMI following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ion across various solid tumor cancer types. Cancer. 2025 Mar 15;131(6):e35799. doi: 10.1002/cncr.35799.
[2] Brewer, G. Fighting cancer with fat. Nat Rev Cancer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8-025-00807-w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