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軾,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蘇軾的詩詞跨越了千年的時光,還依舊能夠熠熠生輝呢?”
對此,林語堂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了,他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這句話中所說的“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指的是蘇軾不僅才華橫溢,更是心胸開闊,樂觀豁達。
這種心靈的喜悅以及思想的快樂,都是源自于蘇軾對真理的永遠追求,以及對生命的無限敬畏。
在蘇軾的一生當中,他經歷過仕途上的無數坎坷,面對過人生當中的無數困境,但他卻從未放棄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
相反,他還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以豁達的胸懷包容人生,以積極的文字表達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因此,他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向人們傳遞了他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而本文所要與大家共享與交流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蘇軾對人生懷有積極態度,和對理想懷有不懈追求的一首詞。
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創作的一首懷古之作。它傾訴了蘇軾對古戰場的深沉緬懷,以及對昔日英雄人物才華、風范與成就的追思。
當然,詞中也隱晦地流露出蘇軾對自己壯志未酬、功業難成的深沉憂思,也透露了他對歷史和人生的超然態度。
本詞全文借古寄懷,意境深遠,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展現了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
開篇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如驚濤拍岸,震撼人心,成為傳世之絕唱。全詞如下: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詞背景:
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此后,在這孤寂的歲月里,蘇軾在黃州度過了漫長的謫居生活。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蘇軾一腔的憂愁無處排解,唯有寄情于山水之間,尋找片刻的寧靜。
1082年,蘇軾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這里壯美的景色觸動了他的心弦,更讓他想起了870多年前周瑜主持的那場馳名古今的赤壁之戰,遂以詞抒懷,留下這首不朽之作。
詞意奉送:
滔滔大江,向東而逝,泛起的浪花,淘盡了千古英雄豪杰。遙想當年赤壁之戰的古戰場,周瑜英雄無比,在赤壁一戰中大破80萬曹軍。
如今此地,絕壁巍峨,亂石穿空,使人震驚的波濤不斷地拍打著永遠沉默的灘岸,如冬日雪浪翻涌。如此大好江山,引得無數豪杰競相涌現。
那時周公瑾英姿勃發,風華正茂,小喬初嫁,成就了一對天成佳偶。周郎更是羽扇綸巾,在談笑間便讓八十萬檣櫓灰飛煙滅,盡顯英雄本色。
如今我站在這片古戰場上,感懷往昔,心中涌起無盡柔情。歲月催人老,鬢發已斑白,如夢似幻。舉杯邀明月,共飲這萬古的寂寥。
深度賞析:
本詞開篇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13個字,描繪了長江汪洋恣肆的雄闊之勢,宛若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
這13字更是以“浪淘盡”為引,將波瀾壯闊的大江與無數歷史英豪緊密相連,營造了一幅跨越時空的壯麗畫卷。
此景不僅展現了長江的雄渾力量,更映射出英雄人物的輝煌風采,令人感受到作者臨江憑吊時內心的波瀾起伏。真可謂是筆觸深邃,氣吞山河。
這13個字勾勒出了一幅廣闊、悠遠的時空交織的壯麗畫卷。而其中的江水滔滔,似在訴說那些風流人物的傳奇故事。
“浪淘盡”三個字不僅僅是大江對歷史的沖刷,更是對英雄氣概的贊美。它將古戰場的烽火與英雄的豪情融為一體,讓人仿佛穿越時空,感受那份波瀾壯闊的震撼。
緊接著的“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中的“故壘西邊”便是那段古老傳說中赤壁戰場的遺跡。
關于赤壁之戰的確切地點,歷史上留下的爭議無數,而東坡先生在此僅借懷古之情抒發感慨,所以我們無需過于糾結。
“人道是”三字,更顯其審慎之態。而“周郎赤壁”四字,既應了詞題之意,又為下闋懷念公瑾埋下了伏筆。
這幾句的描述,使人仿佛穿越到了八百七十多年前,看到了東吳名將周瑜立于長江之畔,指揮了那場以弱勝強的輝煌篇章。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赤壁的雄偉與遼闊:凌亂的山石刺入云天,波濤如猛獸般猛烈地拍打著岸邊,滔滔江水翻滾使得浪花如雪一般。
這種多角度、多感官的細膩描繪,打破了平淡無奇的氛圍,引領讀者進入了一個如雷霆萬鈞、震撼心靈的奇幻世界,讓人心胸豁然開朗,精神煥發。
而“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兩句則是蘇軾最由衷的贊嘆,這樣的贊嘆源于蘇軾對大自然壯麗畫卷的深刻感受。
而這樣的江山,卻孕育出無數的英豪雄才,你看:三國時的曹操橫槊賦詩,孫權馳馬射虎,諸葛亮隆中定策,周公瑾智計無雙。這一時代,真可謂“豪杰云集,星光璀璨”!
到了詞的下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幾句把周瑜英雄無限、風華正茂的青年將領形象描寫得如躍紙上。
據史書記載,公元198年,東吳的孫策親自將二十四歲的周瑜迎至麾下,并對之委以重任。之后二人聯手攻取了皖城。
在勝利的歡呼聲中,周瑜迎娶了三國時期有名的美女小喬,迎來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個高峰。
這一細節的描繪,不僅展現了周瑜的豐神俊朗、風華正茂,更讓讀者感受到了他年輕有為、令人艷羨的輝煌。
其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用來形容周瑜英氣勃發的外表。“綸巾”即青絲帶頭巾,與“葛巾毛扇”一樣,都是三國時期儒將的常見的典型裝束。
這一細節的刻畫,不僅展現了周瑜的儒雅風度,更反映了他作為指揮官的從容不迫和運籌帷幄。
而“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則是對赤壁之戰勝利場景的生動描繪。
據《三國志》引《江表傳》記載,當時周瑜指揮吳軍采用火攻戰術,一時間火光沖天、風勢猛烈,曹軍戰船轉瞬之間便被燒得灰飛煙滅。
“灰飛煙滅”僅僅四字,便生動地描繪了曹軍的慘敗景象。這一場景讓人感受到赤壁之戰的激烈與震撼,更讓人對周瑜的智勇雙全和英明決策贊嘆不已。
由此可見,蘇軾對周瑜那是何等的傾慕?何等的贊嘆?而面對北宋的內憂外患,他也渴望有像周瑜這樣的英雄人物來扭轉乾坤、重振國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把他打回了失望和無奈的深淵。邊疆危機的加深與宋廷的萎靡不振,讓他只能感嘆自己的壯志未酬與仕途坎坷,感嘆自己“早生華發”。
可即便如此,蘇軾也依然保持著對北宋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并渴望有朝一日能夠為北宋效力,振興大宋。
這種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正是他創作這首詞的思想契機。雖然現實中的種種困境讓他感到無奈和惆悵,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的希望。
最后的“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幾句表達了詞人從神游故國的虛幻中回到現實后,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一種深深的感慨。
蘇軾想到自己一生仕途坎坷,壯志未酬,從而感嘆歲月的無情,與年少有為的周瑜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人生如戲,何必讓憂愁常伴左右?不如放下心中的羈絆,放眼那滔滔江水,舉杯邀明月。
“一尊還酹江月”,這句詩充滿了深意與韻味。它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心胸開闊、智慧超群的詩人,他懂得如何自我寬慰,自我解脫。
到了詞的結尾,詞人的情感如江水般在高原上奔騰,遇到低谷時稍作回旋,然后繼續向前,奔向那遙遠的未來。
這是歷史與現實的碰撞,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在詞人心中留下的痕跡,這種情感的波折,讓作品更加真實,也更能觸動讀者的心靈。
正因如此,所以南宋文學家胡仔曾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東坡‘大江東去’赤壁詞,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
元好問也在《題閑閑書赤壁賦后》中說:“詞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無復余蘊,宜其為樂府絕唱。可見它堪稱是蘇軾最難超越的一首詞。”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