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其詩歌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深深觸動了無數人的心靈。
他的筆下,不僅流淌著一個滄海橫流的唐朝,還流淌著對大唐深沉的憂慮,對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生活的真摯感悟。
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杜甫,了解杜甫的詩歌,我們還得跨越時空,深入他的生活世界,感受那些對他較有深遠影響的經歷。
公元735年,二十四歲的杜甫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準備參加唐朝最為盛大的科舉考試。然而,要邁過這道門檻,他首先需要在家鄉通過鄉貢的選拔。
對于才華橫溢的杜甫來說,自然能輕松地通過鄉貢的考驗。然而,當他進入那千萬人競相爭奪而過的獨木橋——科舉考場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種混雜著各種人為因素的競爭中,杜甫遺憾地落選了,他原本一飛沖天的夢想,一下子變得了遙不可及。
不過,對于杜甫來說,這樣的經歷更加磨礪了他的意志,為他日后的詩歌創作注入了更加深沉的情感。
所以,杜甫面對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時,他非但沒有因此沉淪,內心反而燃起了追逐夢想的火焰,胸中反而燃起了無窮的壯志與豪情。
正是擁有了這樣的情懷,杜甫此時才開啟了對他一生都有重大影響的游歷之旅。他一路游歷了大江南北,走過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在這個過程中,杜甫踏上了前往兗州的旅程,這里是他父親工作的地方。而且這里風光旖旎,使得杜甫不知不覺便沉醉其中,仿佛走進了一幅畫卷。
身處齊魯大地,杜甫怎能會錯過擁有五岳之尊稱號的泰山呢?于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他獨自登上了泰山,站在山巔,俯瞰群山,綠意蔥蘢,連綿起伏。
曾經敬畏的那些大山,此刻在泰山云海的映襯下,都變得矮小如蟻。這種震撼,這種感動,深深烙印在杜甫心中,激發了他無盡的創作靈感。
于是,心靈受到了洗禮的便他揮毫潑墨,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望岳》,將泰山的巍峨與壯美,永遠地留在了詩篇之中。其詩如下: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詩題目“望岳”中的“望”字,雖然沒有出現在全詩中,卻從不同的角度對泰山進行了描寫。
而這樣的描寫,表達出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更抒發了詩人勇于攀登的決心與傲視一切的雄心,起到了統領全篇的作用。
在此詩中,第一二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是泰山的別名,因為五岳之首,故被人們尊為岱宗;
“夫如何”中的“夫”字為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所以此句詩的意思為“泰山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接下來的“齊魯青未了”就開始了對泰山的描寫。他說泰山蒼翠欲滴,山色無垠,仿佛一片綠意盎然的海洋,綿延不絕,令人心醉神迷。
它是屹立于齊魯之地的巍峨巨峰,仿佛一位沉默的巨人,默默訴說著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其壯麗與神秘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當你駐足山腳,仰首望向那高聳入云的山巔時,仿佛一下子觸及到了那遙遠的天際,感受到那無與倫比的壯美。
接下來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對上一句中“青未了”的完美注釋,它描摹了近觀泰山時所看到的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此時,山南的陽光與山北的陰影交織,像是自然的畫卷,描繪著光影的交錯與色彩的變幻。當云霧繚繞山間,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讓人心潮澎湃,豪情滿懷。
此處的一個“割”字,描寫了泰山無盡的威嚴。它以其巍峨的姿勢,將陽光一分為二,使得山南山北景色迥異,顯現了泰山的無比雄渾。
這樣的描寫,
使得靜謐的泰山瞬間煥發生機,其力量之強大,令人震撼。詩人的獨到視角和鮮明個性,也在這一筆間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五六句的“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是說,當你瞪大雙眼,想要將這壯美的景色盡收眼底時,那歸巢的鳥兒卻成為了你眼中的焦點,引領你的目光穿越山林。
此時的泰山,讓人感到心中所有的束縛與枷鎖都煙消云散,仿佛整個天下都融入了心中。
此時的泰山,從遠處望去,它如同齊魯大地的守護者,青山延綿,一望無際;而當你近距離細觀,那峰巒疊嶂,奇麗壯美,仿佛直插云霄,震撼人心。
每當夕陽西下,暮色漸濃,泰山又展現出另一種風情。重山之間,云霧繚繞,如同仙境一般。此時極目遠眺,只見飛鳥歸巢,落霞滿天,宛如一幅壯麗的畫卷。
這里的“決眥”二字,傳神地描繪了詩人對泰山瑰麗景色的沉醉。他渴望將這一切盡收眼底,于是瞪大雙眼,仿佛眼眶欲裂。泰山之美,因此更加鮮明。
其中的“歸鳥”二字,則是指倦鳥歸巢的景象,暗示著日暮的來臨,而詩人仍駐足凝望,這份對山河的熱愛與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詩是流傳千古的不朽絕句。這兩句詩彰顯了泰山擁有雄視天下的氣勢與雄姿,顯現了詩人雄闊的胸襟與氣魄
此刻,除了那巍峨的泰山之外,其他山峰都顯得如此渺小,如同針尖一般。難怪孔子曾言:“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此時的杜甫,身在泰山,整個人也與泰山融為了一體,成為了這壯麗景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杜甫所看到的泰山,它不僅僅是峻拔秀麗的山峰,更是威嚴雄渾的象征。它的魅力,如同浩渺的星辰,無邊無際,令人心馳神往。
所以,杜甫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這不僅是他的豪情壯志,更是他對人生的哲思。
這最后兩句中的“會當”二字,是唐代口語,意為“一定要”之意。這兩個字表達出詩人堅定的意志,意味著詩人定要登上山巔,領略那俯瞰眾山的壯麗景色,盡顯其非凡的氣魄與胸懷。
縱觀杜甫的《望岳》一詩,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展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更彰顯了他青年時期的雄心壯志。
詩中不僅描繪了泰山的壯麗景色,更展現了他青年時期的胸懷與抱負。他睥睨天下,胸懷壯志,如同李白一般狂放不羈。
而這首詩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藝術表現力,更在于它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深度。所以清代的施補華在《峴傭說詩》里說:
“《望岳》一題,若入他人手,不知作多少語,少陵只以四韻了之,彌見簡勁。“齊魯青未了”五字,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
這是對杜甫這首詩的極高贊譽,也再次證明了其不凡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總之,杜甫的《望岳》不僅僅是一首詩,更是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卷,一個充滿哲理的宇宙。
它讓我們領略到了泰山的壯美與雄渾,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那寬廣的胸懷與豪情壯志。
因此,杜甫的《望岳》一詩,其影響力深遠,堪稱世間少有。尤其是其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更是影響世人一千多年。
因為這兩句詩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應該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應該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攀登。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去挑戰自我,勇攀高峰,因為只有站在山頂,才能真正領略到“眾山小”的壯觀景象。
因為在人的一生當中,只有不斷地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只有經歷過磨礪,才能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之上,我們應該保持這種豪情壯志,不斷向前邁進,去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杜甫的《望岳》一詩被譽為其五言律詩的“壓卷之作”。特別是末尾的兩句,其氣勢恢宏,已成為了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經典名句。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