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詩詞的海洋,你會發現李白的詩歌,如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一般,橫亙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也繞不開。
在這樣浩蕩的一條大河里,流淌著遠去的大唐文化的輝煌,流淌著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氣息,更流淌著李白那永遠也說不盡的萬古豪情。
正是因為李白這樣的影響,所以就連余光中這樣的詩人也這樣評說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可見,李白詩歌,就是盛唐的代言。
而李白的作品,不管是愜意時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還是失落時的“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都透露著一股氣沖斗牛的豪情。
因此,如果我們非得用兩個字來概括李白所有的詩詞的話,我想,那一定是“豪邁”這兩個字。
而本文要給大家交流與分享的便是李白最豪邁的一首詩之一,這首詩就是李白晚年所作的杰作《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其詩如下: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寫作背景:
李白被流放夜郎遇赦后,他便重游廬山,再一次被廬山的雄渾與壯美所吸引。于是,寫過《望廬山瀑布》的他又寫下了這一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在李白的這一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他盡情地展現了對廬山風光的熱愛,盡情地展現了他的思想,可謂是對廬山風光的千古絕唱。
不僅如此,這首詩也深入表達了李白的豪情壯志,以及他對于山水自然的深情厚意。同時,它也透露出李白在政治失意后的避世求仙之情。
其中開篇的“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兩句更是成為了千古名句,充分展現了李白的狂放與不羈。這樣的詩篇,無疑成為了后人無法超越的經典。
深度賞析:
在李白的這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李白以他那豪放不羈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廬山仙境的瑰麗畫卷。
而這樣的瑰麗畫卷中,李白不僅展現了廬山的壯麗景色,更在其中寄托了他對自由、對自然、對仙道的深深向往。
在此詩一開頭,“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兩句便以一種狂到
天際的口吻說,他李白生來就像楚國狂人接輿一樣,狂放不羈,高唱鳳歌嘲笑孔丘迷戀在俗世做官。
這里的“楚狂人”指的是春秋時期的楚人陸通。世人盛傳的楚人狂客“接輿”便是他的字。
接輿因不滿楚昭王的統治,便假裝瘋狂而不出來做官,所以當時的人們便稱之為“楚狂”。
后來,孔子到楚國游說楚王,接輿見之,便在孔子的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李白在此是借接輿的故事自比,表達了他對政治前途的失望,也暗示了他自己也要像接輿那樣,隱居山林,游遍名山。
因此,李白遇赦回來后,他便“手持綠玉杖”,辭別黃鶴樓,不畏路途遙遠,也要遍尋五岳,尋找傳說中的仙人。
以上是一段,如序曲一般,將政治上失意后對名山勝水的熱愛,對仙道生活向往的李白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隨后的內容,李白開始以濃墨重彩,以及細膩的筆觸,描繪廬山和長江的雄奇風光: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意思即是:廬山高聳入云,猶如一幅巨大的屏風,重重疊疊,云錦般絢爛。在陽光的照耀下,影落明湖,青黛色的光芒閃爍,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而“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四句是說:
香爐峰與瀑布遙遙相對,回崖重疊,嶂壁高聳,蒼翠欲滴。翠山紅霞,朝陽彩云,相互輝映,連飛鳥也難以翻越高峻的廬山和那遼闊的天空。
接下來的四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說:
我登上廬山之巔,俯瞰長江,只見其奔騰入海,永不復返。黃云翻涌于天際,天色瞬息萬變。江河九道,白浪翻滾,如雪山連綿不絕。
這種雄渾壯麗的景色,這幅美麗的畫卷,讓詩人感嘆不已,也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豪情壯志。
李白以上對廬山的描寫,將廬山景色與河流相結合,錯綜復雜的同時又氣吞山河,每一筆都仿佛是一幅磅礴畫卷上的點睛之筆,引人入勝。
最后的這一段“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是說:
從容地靜觀石鏡,內心便感覺清爽寧靜。在此尋訪謝靈運的足跡,卻因歲月悠長,早已被青苔覆蓋。
人生無常,盛事難再,使人渴望超脫塵世紛擾,修煉仙丹,追尋三丹之秘,詢問仙道之妙。
仰望云端,仙人手捧芙蓉,朝拜玉京,我已約定與神仙九天邂逅,共游太清之境。
最后的“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兩句,表達了李白對仙道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夠像仙人一樣,在彩云之中自由翱翔,手持芙蓉,朝拜玉京。這種超脫塵世、追求自由的理想,是李白詩歌中永恒的主題。
讀了李白的這一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我們看到了李白再一次向我們展現了他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再一次把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最主要的是,在李白的這首詩中,他還表達了他復雜而深沉的思想與情感。一開始,他似對儒家孔子有所調侃,而在詩中,他又流露出對道家哲學的尊崇。
還有,他在熱愛著現實中的祖國的壯麗河山的同時,卻又懷揣著超脫塵世的渴望,夢想著像神仙那樣逍遙自在。
在我們今天看來,李白熱愛大好河山,用他那充滿了的筆墨,描繪出了一幅幅壯美的畫卷,的確令人心馳神往。
然而,對于他尋仙問道的行為,雖然體現了他對生命的珍視與渴望,也反映了人類對于生命與自然的永恒追求。但我們卻要理性地看待這種追求。
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生活,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同時,也應該尊重自然、保護環境,讓這片大好河山得以永續傳承。
不過,拋開李白的這種藝術表達不管,他的這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還是極有想象力的,而且意境深遠,賦予了讀者一種雄渾而震撼的美感,以及那份撼動山岳的豪邁情感。
這般才情,實在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堪稱他最為豪邁之作。因此,一經問世便驚艷了世人,千百年后仍無人能及。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