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書彬
何書彬,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家
原《看歷史》雜志記者,現廈門“故事島”工作室主編
本文為歷史頻道獨家稿件,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1835年11月4日,一家名為廣州眼科醫局的西式醫院在珠江邊上開張了。
以當時的標準而言,這家醫院的規模堪稱可觀。它擁有一座三層的樓房,候診室可容200人同時候診,病房可供40人同時住院。
更重要的是,它是出現在中國的第一家近代醫院。
彼時,由新教傳教士開啟的“西學東漸”之潮剛剛起步。這一場文化傳播,在哲學、科學、技術、藝術、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都對后來的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對一般民眾的生活來說,其重要影響之一,即為求醫方式的轉變以及相應的健康觀念等方面的變化。
自廣州眼科醫局始,近代西醫醫院又在上海、北京、廈門、寧波等城市紛紛出現,一步步取代了傳統的診所,成為了中國人看病的主要途徑。
“洋大夫”來了
廣州眼科醫局的創辦者,為來華的第一個醫療傳教士伯駕。
1804年,伯駕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個基督教家庭,其父母都是加爾文派的虔誠信徒。
30歲那年,伯駕在耶魯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當時的耶魯也是一個傳教中心,有很多畢業生前往世界各地傳教。受此氛圍影響,伯駕在日記中寫道:“只要我的職責是宣揚福音……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我一點都不在乎是成為一名外方傳教士,還是在家鄉成為一名牧師。”
畢業之際,伯駕向美部會提出申請,不久,美部會即任命他為赴中國醫療傳教士。
1834年10月26日,伯駕抵達廣州。當天,他在日記里興奮地寫道:“我非常愉快地到達了廣州。當我登岸的那一瞬間,仁慈的上帝也自然而熱情地在這個帝國中閃現了。”
但是,在廣州的生活很快讓伯駕感到困擾。
首先,他找不到中文老師。根據美部會的指令,伯駕抵華后,“第一個任務是掌握中文的讀寫”,可是由于清朝官方禁止外國人延請中文老師,并視傳授外國人中文的漢人為“漢奸”,在廣州,他想找個中國人練習幾句中文都找不著。
其次,他幾乎寸步難行。依照清朝官方的規定,外國人的行動范圍僅限于各國商館一帶。如果他們有事外出,比如到商館附近的園林進行他們喜歡的散步鍛煉,必須向官府報告,而且須有一名中國翻譯同行,負責讓他們守規矩。
伯駕來華之時,正值這些禁令愈加森嚴之時。
無奈之下,伯駕只在廣州做了短期逗留,即前往新加坡學中文。
又過了9個月,當他返回廣州,他決定開辦一家醫院。
伯駕做出這一選擇,起因于一些廣州市民聽說了他在為外國水手治病后,主動登門求醫。人們有著很強的醫療需求,這是伯駕對中國的最初印象之一。
在新加坡接觸了大量的華人后,伯駕的這一感受更加強烈。當時,他住在位于華人社區的“馬禮遜屋”。病人每天在黎明時就圍滿了他的門口。他常常忙到沒有時間吃飯,有時還要在夜間出診。
按照美部會的指示,伯駕主要的任務是傳播福音,他的醫學專長應主要用以照顧傳教伙伴。在這些主要工作之外,如果他還有余力,才可以在當地行醫。
伯駕的設想顯然違反了美部會的指令,但他認為,就當時中國的情況而言,開辦一家醫院其實也是傳教事業之所需。比如,按照清朝官方的規定,雖然西方人不能隨意離開外國商館區,但中國人可自由往來其間。如果醫院開設在商館區,他就可以在不違反官方禁令的同時又能接觸到中國平民,而且其他傳教士也可以到醫院向病人講道。
至于醫院的具體地址,伯駕選擇了新豆欄街。這里地處外國商館區的邊緣地帶,既方便病人進出,也不用擔心醫院距離各國商館太近,而引發中國平民和外國水手的斗毆等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在開業的第一天,伯駕迎來4名病人,其中前兩名都是女病人。
第三天,有6名病人來就診。
第六天,就診者的數量增加到21個,有廣州城內居民,也有城郊居民,甚至還有來自廣東省外者。
第七天,伯駕治療了一個很特別的病例。一個17歲的男孩天生沒有外耳。他本來應該長著外耳的地方長著一些贅肉,而且沒有通往內耳的耳道。伯駕為他切除了贅肉,又做了人工耳道。10天后,患者痊愈,可以像常人一樣聽到聲音了。
一個季度過后,共有925名病人在醫院得到治療,這一數字還不包括那些僅在醫院里拿藥的人。
為什么是醫學?
伯駕是來華的第一個醫療傳教士,但并非來華的第一個西醫醫生。
之前,西醫在華已經有了兩百年的傳播史,比如,于明清之際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在其所著的《主制群徵》一書中,采用了西醫學對人體生理的描述。又如,康熙年間,耶穌會傳教士洪若翰等進奉金雞納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瘧疾。再后來,來華的第一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生李文斯頓合作,在澳門開設了慈善醫館,專為無錢看病的窮人服務。
不過,耶穌會傳教士所帶來的只有零星的醫療活動,而且僅限于宮廷。至于馬禮遜所開辦的醫館,嚴格說來是一個只有兩間房子的診所,而且在西醫療法之外,也聘請了中醫醫師以中草藥行醫。
相較之下,廣州眼科醫局擁有完備的近現代醫院架構,候診室、門診室、手術室、住院部和藥房等一應俱全。
更重要的是,中國平民大規模地接觸西醫及信任西醫,是以廣州眼科醫局為起點的。
這也正是伯駕創辦醫院的目的。
當時,對來華傳教士而言,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難題除了清朝官方的禁教政策,還有中國平民對他們的抵觸心理。
在當時的中國,文化階層和一般民眾都深受儒家觀念影響,因此,很多人對傳教士的布道,往往不以為然。對此,大多數傳教士只能慨嘆:“幾乎沒有人聽我們傳道,很多人加以嘲笑,大多數人不理不睬。”
如果說,官方的禁令是這些傳教士所面對的政策困境。那么,平民的反應就是他們所面對的文化障礙。
明清之際,當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時,也曾遇到類似的難題。
當時,利瑪竇的應對之法是創造了“科學傳教”策略。他改穿儒服,和士大夫論學,展示他在數學、天文學、制圖學和機械學上的過人之處,以此引起了不少中國讀書人的好奇心,其中一些人成為他的支持者并改信基督。
利瑪竇的做法,也可以稱為一種“文化適應”策略。
而他之所以要這么做,原因就在于他不像去往美洲等地的傳教士那樣,所面對的是文明程度較低的社群。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文明史的社會。
對馬禮遜、伯駕等新教傳教士而言,雖然他們晚于利瑪竇兩百多年來到中國,但他們面對的情形并無多大改變。
后人往往認為,在晚清,中國人對世界的變化反應太遲鈍,應該早點產生落后就要挨打,以及挨打就要向西方學習的觀念。
其實,這只能算是一種“后見之明”。
如果我們回到歷史情境中去,就會發現:第一,挨打不能和落后劃等號,比如,漢曾敗于匈奴,宋曾敗于遼、金,再后來,元、清,都是以“蠻族”身份而入主中原。第二,挨打也不能和學習另一種文明劃等號。比如,“蠻族”在入主中原后,屢屢被相對而言屬于高階的儒家文明同化。
換言之,我們無法要求當時的中國人,能像后來的李鴻章等人一樣產生“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觀念,因為他們還不曾經歷過李鴻章、孫中山等人所經歷的那些沖擊。
人皆有路徑依賴,會依據已有的經驗來做判斷,而當時中國人的經驗即為儒家文明向來都是優勢文明,從來不曾有過其他文明反客為主的事情發生。
在這種情形之下,對初到中國的新教傳教士來說,他們若想減少當時中國人和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辦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仿效之前利瑪竇的做法。
區別只在于,利瑪竇是以天文學等近代科學知識吸引士大夫群體的關注,而伯駕則是以醫學專長爭取平民的信賴。
成立中國醫藥傳教會
廣州眼科醫局雖然名為專科醫院,實際上所治療的不只是眼疾。
在這里,伯駕創下了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上的多個記錄。比如,首次在中國實施白內障手術,首次摘除扁桃腺,首次摘除結石,首次實施乙醚麻醉和氯仿麻醉。
此外,伯駕還是第一個在中國培養西醫醫生的外國醫生。比如,有著“本土西醫第一人”之稱的關韜,即是伯駕的學生。
許多病人,用他們習以為常的方式向伯駕表示感激之意。
一個病人因為患有角膜翳,漸漸失明,不能干活的他想到還有雙親要贍養,感到很難過。經伯駕治療,他的病情很快好轉,因此他稱贊伯駕“簡直跟我們的神仙一樣”。
一個病人患有尿石癥,伯駕為他取出了結石后,他說:“醫生是我的再生父母。”
一個患有白內障的病人,在接受手術后恢復了視力,他就把伯駕的像供奉起來,天天跪拜。
這些感謝方式表明西醫獲取了人們的信任,但也常常讓伯駕感到很尷尬。因為,在一個傳教士看來,所有的榮耀都應歸于上帝,他怎么能讓病人稱他為“神”呢?而且,在他看來“我們只有在表達對造物主的敬意時才可以屈膝。”
1837年,在廣州眼科醫局開辦兩年之際,伯駕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里說:“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成為我的朋友。無論我去哪里,都會被認出……住院病人包括男的、女的、年輕的、年老的、富有的、貧窮的,既有剛滿月的嬰兒,也有80歲的白發老人,各種人群皆有。”
在一份報告中,伯駕則寫道:“許多官員光顧了醫院,其中一些人有很高的地位,這說明他們對西方病理學知識和藥方的信賴增加了。”
在這些病人中,最顯赫者當屬林則徐和曾任兩廣總督的耆英。
在廣州眼科醫局的治療記錄中,伯駕這樣寫道:“編號6565,疝氣,林則徐,欽差大臣,前湖廣總督,現任兩廣總督。從醫學專業角度而言,該病例沒有值得引起興趣的地方……欽差大臣特別詢問了有關眼科醫局的情況,我對他說這所醫局的情況和國外的一樣。他聽了以后表示嘉許。”
耆英則通過伯駕治好了皮膚病,為表感謝,他贈匾兩個,一個上寫“妙手回春”,另一個上寫“壽世濟人”,落款均為“耆宮保書贈伯駕先生”。
他們的就醫和贊許,可以說為廣州眼科醫局提供了事實上的合法性保障。
雖然如此,醫局也不免遭到一些懷疑。比如,伯駕仿照了之前馬禮遜在澳門開辦慈善醫館的做法,通過募集善款,實施免費醫療。對此,一些官員和行商懷疑他圖謀不軌。為此,官方派一名翻譯進入醫局做長期考察,過了數年才解除了對醫局的懷疑。
1836年,伯駕聯合其他在華的傳教士,呼吁成立中國醫藥傳教會,在中國增設教會醫院和發展醫學教育。
1838年,中國醫藥傳教會在廣州成立。
1855年,在行醫20年后,伯駕離開了廣州眼科醫局。至此,他治療過的病人已超過5萬人。
1888年,伯駕在美國去世。這一年,由中國醫藥傳教會發起成立的醫療機構已經廣泛分布在廣州、澳門、香港、上海、北京、寧波、廈門等多個城市,共計治療了約一百萬名病人。
編輯 | 吳京昴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