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aWeek
【劍橋能源周】石油巨頭齊聚休斯敦:風光無限的表象下焦慮難掩
【《衛報》雜志 3月15日報道】
【劍橋能源周】石油巨頭齊聚休斯敦:風光無限的表象下焦慮難掩
本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化石燃料大會在休斯敦拉開帷幕,該大會也被譽為“石油界的科切拉音樂節”,石油巨頭們在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化石燃料大會上齊聚一堂,然而風光無限的表象下卻難掩焦慮。
去年,在劍橋能源周(CERAWeek)舉辦的休斯敦年度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議題,化石燃料公司紛紛宣揚各自的氣候計劃。然而,隨著特朗普的再度當選,行業氛圍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能源轉型已無人再提,大家轉而附和起特朗普關于能源“主導地位”的論調。
今年,劍橋能源周不但不僅熱鬧非凡,而且空前盛況。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Chris Wright)在周一的開幕演講中表示,特朗普政府將“會推行更多助力美國能源生產政策”。幾天后,白宮前所未有地宣布撤銷了一系列環境政策,內政部長道格·伯古姆(Doug Burgum)引用了特朗普的口號“鉆井,寶貝,鉆井”,并宣稱白宮將縮減20%至30%的監管政策。
數月前,高管們還在鼓吹各自可持續發展倡議,現在卻一致贊揚特朗普政府。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的首席執行官阿明·納賽爾(Amin Nasser)表示,遠離化石燃料的轉型之路“注定會失敗”;全球頂級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則戴著印有“讓能源再次偉大”的硅膠手環。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首席執行官瑞安·蘭斯(Ryan Lance)表示,特朗普“可能擁有幾十年來美國最強的能源團隊”,雪佛龍首席執行官邁克·沃斯(Mike Wirth)則稱贊特朗普團隊人才濟濟。
曾被譽為行業氣候領導者的英國石油公司(BP),如今也刻意與近期發布的可持續發展承諾保持距離,轉而呼吁提高美國天然氣產量,而在拜登政府下,美國的天然氣產量已達歷史新高。
BP的首席執行官首席執行官穆雷·奧金克洛斯(Murray Auchincloss)表示,“我們在墨西哥灣地區擁有絕佳優勢”。
一旦談及人工智能行業蓬勃興起帶來的能源需求激增,“能源富足”的呼聲就頻繁出現。
“富足”這一主題不僅體現在會議討論的內容上,也體現在會場設施和服務上。
入場費高達1萬多美元,包含每日各式冷盤和無限暢飲的珍珠奶茶。內政部長伯格姆的演講伴隨著三道式午餐宴會。在晚間接待會和派對上,開放式酒吧的紅酒供應源源不斷,就像從德克薩斯附近頁巖氣田流出的天然氣一樣。(由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威廉姆斯和EQT舉辦的90年代主題音樂派對,被戲稱為:“天然氣狂歡”。)
??會場內默默注視氣候抗議游行的參會者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美國能源產業現狀感到滿意。劍橋能源周首日天,來自美國各州數百名活動人士舉行了抗議活動,成為該會議歷史上的最大騷亂。
當示威者向會場進發時,他們邊走邊喊 “我們需要清潔空氣,而不是另一個億萬富翁”,騎著馬的警察將示威者包圍,逮捕了八人。
總部位于休斯敦的環境正義組織成員希夫·斯里瓦斯塔瓦(Shiv Srivastava)表示,“今年劍橋能源周的確需要這樣的抗議,看看這個行業在特朗普領導下都做了什么”。
然而,會場內虛張聲勢,有人為特朗普執政下的能源行業發展憂心忡忡。有人指出,特朗普的威脅性關稅威脅使營商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也使燃料價格前景不再明朗。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總裁抱怨美國的立場在不同政府之間 “搖擺不定”,而其他人則表示,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或將面臨司法挑戰,屆時會引發更大的混亂。
保守派政策研究員亞當(Adam J White )在12日的圓桌會議上表示,“監管的不確定性可能比過度監管還糟糕”。
即使特朗普的最忠誠擁躉也在呼吁穩定。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公司首席執行官維基·霍盧布(Vicki Hollub),曾給特朗普捐贈數十萬美元。如今他抱怨碳捕集的稅收優惠政策變數太大,且公眾對此事爭議過多。該激勵措施源自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而特朗普已承諾要廢除此法案。
??抗議者聚集在休斯敦
贊助特朗普就職基金的雪佛龍高層們也表示擔憂。雖然雪佛龍首席執行官威爾斯(Wirth)對特朗普政府大加贊賞,但當被問及希望看到何種政策出臺時,他直截了當道:“持久性。”
威爾斯表示,“從一個極端倒向另一個極端并不是正確的政策制定方法”,他建議將行政命令變為立法。據報道,劍橋能源周前,該公司高層在一次私人會議上已向政府官員表達了這個觀點。
其他人則擔憂,特朗普鼓吹油氣增產會壓低價格,從而限制利潤。美國能源部長賴特在會上表示,能源行業有信心通過創新擺脫當前困境。然而作為特朗普主要金主的億萬富翁哈羅德·哈姆(Harold Hamm),卻反對這一觀點。
哈羅德對媒體表示,當油價降到50美元時,石油公司就無法盈利,因為低于這個價格時,開采石油將變得不再經濟可行。
盡管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劍橋能源周明確了一點:美國不會遏制化石燃料生產。頂級氣候專家長期以來持有一種觀點:遏制化石燃料生產關系全局,因為如果無所作為,將會導致氣候崩潰。賴特表示全球變暖只是現代化的“副作用”,而伯古姆則呼吁“應將我們的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產”。
魯特格斯大學媒體與氣候專家梅麗莎·阿隆齊克(Melissa Aronczyk)表示,如此態度必將帶來氣候惡果。
政府很快就會明白“主宰”環境是不可能的,美國公眾也會為此付出代價”。
編譯:崔 穎(新能源部)
審校:謝榕蓉(新能源部)
編輯:崔 穎(新能源部)
能源轉型與雙碳觀察
ENERGY TRANSI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