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的到來,讓睡眠這一重要話題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睡個好覺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的渴望,從年輕人的“報復性熬夜”到老年人的失眠困擾,從學生群體的挑燈夜戰到都市白領的熬夜加班,睡眠問題不僅影響著個體的身體情況、情緒狀態和工作效率,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健康生態。
在過去的一年里,大家睡得怎么樣?
不同群體的睡眠情況如何?
從個人到產業,都在為睡眠做著怎樣的努力?
3月18日,由喜臨門睡眠研究院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詢機構研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在京發布。
報告以“健康中國戰略下的睡眠健康行動”為主題,聚焦國民睡眠情況、科技改善睡眠、睡眠醫學領域、睡眠障礙與疾病消除等內容。《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是“睡眠研究叢書”的第四本報告。從2022年發布第一本報告——《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開始,我們對中國睡眠健康和睡眠社會問題的關注不斷深入。
01
2024年,居民睡眠情況得到改善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居民的睡眠情況如何?
整體來看,大家睡得更好了。2024年中國睡眠指數的研究繼續沿用《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的睡眠指標體系,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居民睡眠指數為68.74,較2023年上升6.13,為2021年以來最高,這說明我國居民的整體睡眠狀況有所改善。其中,睡眠質量指標、睡眠信念和行為指標、睡眠環境指標這三個一級指標得分都較2023年有所增加。睡眠質量指標得分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9.63分;睡眠信念和行為指標得分增加了3.80分,睡眠環境指標得分增加了1.95分。
具體來看:
其一,居民睡眠時長增加。報告顯示,2024年,居民的每晚平均睡眠時長為7.84±1.58小時,略高于 2023年的7.37±1.35小時。被調查者每晚平均睡眠時長不足7個小時的比例低于2023年,而每晚平均睡眠時長在8小時以上的比例明顯高于2023年和2022年。同時,2024年我國居民的午睡情況也得到提升,一周至少有一次午睡的被調查者比例為78.2%,且96.86%的被調查者的每天平均午睡時長在1小時以內,較2023年的63.52%有顯著增加。
其二,睡眠拖延正在解決。睡眠拖延主要是指由手機/上網拖延的睡眠行為,2024年,一般睡眠拖延行為得分為3.00分,低于2023年的3.12分,說明2024年被調查者的一般睡眠拖延行為相較于2023年有所減少。
其三,失眠問題有所變化。2024年,34.1% 的被調查者過去一個月沒有失眠的情況,這一比例低于2022年的35.6% 和2023年的89.6%。
其四,睡眠質量得到改善。報告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標衡量睡眠質量,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好。相比2022年的3.47分和2023年的2.62分,2024年,被調查者的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價為3.57,由此可見,我國居民的睡眠質量正在向好發展。
報告中的睡眠調查和睡眠指數客觀反映了我國居民的睡眠狀況,盡管相比2023年,2024年中國居民的睡眠狀況有所改善,但是2024年的研究表明,居民的整體睡眠狀況仍然不容樂觀,且睡眠主觀感受與實際狀況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提升居民睡眠質量依舊任重而道遠,不僅要要關注時長,還需從認知、環境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02
不同群體,不同睡眠,
各群體睡眠情況分析
整體來看我國居民的睡眠情況有所改善,那么聚焦到不同人群,大家的睡眠情況如何?報告對母職女性、不同就業類型、中等收入群體進行分群體研究。
承擔母職者睡眠質量較低
在工作中,女性生育后會將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導致在勞動市場的表現受限,形成“母職懲罰”效應;在情緒上,產前的焦慮、產后的抑郁也時有發生......一個女性從成為母親的那一刻開始,無論是身體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甚至睡眠情況也會發生變化。
報告指出,從懷孕起,女性的睡眠質量開始下降,母親的睡眠不足與壓力雙向關聯。從夜間睡眠時長看,未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的每晚平均睡眠時(均值為7.95)比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均值為7.62)長。從睡眠質量看,未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得分低,均值為2.18,即該類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較高;承擔母職的女性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得分高,均值為2.26,即該類被調查者的睡眠質量自評較低。
母職對女性睡眠的影響是一個涉及家庭責任分工和社會支持系統的綜合性議題,探討這一議題對女性人力資源的優化和利用有重大意義。對此,報告提出,可以通過:關注母職對女性睡眠的影響,進一步健全女性的睡眠支持與保障體系;關注居住地差異,進一步優化承擔母職的女性的睡眠干預保障措施;關注就業差異,進一步落實靈活就業政策,改善承擔母職的女性的睡眠狀況;關注代際群體差異,進一步實施精準干預策略,改善承擔母職的女性的睡眠質量。
不同就業類型對睡眠的影響顯著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涌現出多種新就業形態,主要包括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或互聯網營銷師等,其工作模式靈活、覆蓋范圍廣,對提升市場效率和服務創新能力有重要貢獻。而保障各類群體的健康權益,對于維持經濟活力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睡眠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報告顯示,不同就業類型群體的睡眠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傳統靈活就業者的睡眠質量最佳,失眠天數最少,且每晚平均睡眠時長最長,原因在于其能自主調整工作與休息時間,較好適應生物鐘;傳統正規就業者的睡眠質量自評最低,尤其是35-44歲群體的失眠天數最多;而新就業形態人員(如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因晝夜節律紊亂,失眠天數均值最高,主觀睡眠質量最差。未來,應加強職業健康管理,針對不同就業類型群體制定個性化干預措施,以提升整體睡眠健康水平。
中等收入群體睡眠健康值得關注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作為社會中堅力量,中等收入群體承載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與獨特的社會期許。然而,有研究發現,人們會根據經濟刺激對睡眠行為做出調整,收入與睡眠時間之間存在一種“替代效應”,即收入增加,睡眠時間減少。
報告顯示,中等收入群體每晚平均睡眠時長為6.85小時,低于《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推薦的7-8小時標準;45.43%的被調查者凌晨0點后入睡;15.00%的中等收入被調查者存在入睡困難問題,導致睡眠效率低;70.90%的中等收入被調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問題。這反映出經濟壓力、工作模式及勞動保護等因素對睡眠健康的影響。未來,應加強職業健康管理,針對不同就業類型群體制定個性化干預措施,以提升整體睡眠健康水平。
此外,報告還對酒店的睡眠環境對差旅人士睡眠的影響展開分析。
頻繁出差是許多職場人士的常態,然而,差旅期間的睡眠質量普遍較差。報告顯示,37.87%的差旅人士在非出差期間已存在晚睡習慣(凌晨2點及之后入睡),且整體睡眠質量一般。出差期間,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劇,12.57%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出差期間睡眠質量明顯更差,42.25%的差旅人士被調查者認為出差期間睡眠質量稍差一些。數據還表明,出差頻率越高,睡眠質量下降的比例越高,說明長期差旅對睡眠健康存在顯著負面影響。
睡眠環境是影響差旅人士睡眠質量的關鍵因素,對此酒店行業正加快升級,以助眠體驗作為提升服務的重要方向。從隔音優化、智能助眠設備,到芳香助眠、個性化寢具選擇,打造高質量的睡眠環境已成為酒店提升競爭力的重要策略。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睡眠的重視度提升,酒店的助眠設施和個性化睡眠服務或將成為行業標配,助力差旅人士改善睡眠質量,提升整體旅居體驗。
綜上所述,中國居民的睡眠健康狀況依然面臨挑戰。為了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睡眠健康需求,未來的睡眠健康行動應從多個層面入手。
03
睡眠健康行動下,
睡眠健康產業的趨勢探索
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睡眠健康產業呈現顯著的增長趨勢,根據統計數據,我國睡眠經濟的總市值由2016年的2616.3億元飆升到2020年的3778.6億元,2023年中國睡眠經濟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955.8億元,同比增長86%,預計市場規模將保持增長趨勢,2027年或將達到6586.8億元,到2030年或將突破萬億元。
如今,睡眠健康產業鏈已從傳統床品制造,擴展到智能硬件、醫療服務、心理咨詢、健康管理等多元業態,形成完整的“產品+服務+數據”產業鏈生態,形成“上游-中游-下游”三層結構,涵蓋原材料、生產制造、終端銷售及服務。
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推動下,睡眠健康已成為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在報告中,可以梳理出這樣三點睡眠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
睡眠產業智能化:人工智能為睡眠帶來變革機會
AI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智能睡眠監測、數據反饋、個性化干預成為可能。智能手表、智能床墊、睡眠監測儀等產品已形成“監測+分析+反饋”的全新睡眠管理模式。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5.597億臺,同比增長10.5%。預計到2028年底,出貨量將增至6.457億臺,年均復合增長率3.6%。這一趨勢表明,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通過科技手段優化睡眠質量,智能化將成為睡眠健康產業的核心發展方向。
在睡眠醫學領域,人工智能也正在涵蓋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實踐的各個方面。不僅在睡眠監測和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在睡眠障礙的治療和管理中展現出巨大潛力。如今,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數據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分析海量睡眠數據,識別睡眠階段、睡眠障礙及健康風險,為個性化干預提供依據。
細分市場多元化:個性需求驅動產品創新
隨著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升級,睡眠產業也呈現出從“大眾化”向“個性化”發展的趨勢。通過報告可以發現,家居環境改善類、助眠保健類、智能助眠類、身體放松舒緩類、數字化助眠應用類這五大領域都正在細分化發展。比如睡眠健康行業的領軍企業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構建了大規模人體體征數據庫,并研發出HMS選床系統,實現用戶特征與產品性能的精準匹配。該系統不僅能為消費者推薦個性化床墊,還從科學層面驗證選配合理性,推動寢具行業邁向數字化和精細化。
此外,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助眠保健品、情緒舒緩類產品和智能助眠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增長,未來將進一步拓展消費場景,推動行業向個性化、精準化方向發展。
醫療化趨勢增強:精準治療與多元干預并行
近年來,醫院在睡眠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愈發凸顯,特別是睡眠科在睡眠障礙診治、科研創新及個性化干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治療手段上,醫院綜合運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中醫理療。中醫理療在住院患者中的使用比例從2021年開始上升,2024年達到56.82%。年輕患者更傾向于心理治療,而年長患者更依賴藥物干預。此外,醫院針對住院與門診患者提供差異化治療方案,住院患者多采用藥物+物理+中醫結合治療,而門診患者則以藥物+心理或藥物+物理治療為主。
中國睡眠健康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引領下,產業智能化、細分化、多元融合的趨勢愈發明顯。未來,隨著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和消費升級的持續推進,中國睡眠健康產業有望成為全球健康產業的重要增長極,為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優化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數據來源:喜臨門睡眠研究院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詢機構研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
趨勢報告·獨家發布
| | | | | | | | | | | | | | | | | | |
趨勢案例·營銷解讀
| | | | | | | | | | |
趨勢品牌·行業領軍
趨勢傳播·商業動態
- | - | | | | | | | | | | | | |
趨勢產業·深度洞察
| | | | | | |
趨勢平臺·生態構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