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至7日,“數字時代下的公益慈善現代化”學術年會暨北大國發院承澤商學第17期活動在北京大學承澤園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社會學會公益慈善研究專委會主辦,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大學全球女性領導力研究中心承辦,匯聚了來自學界和業界的眾多專家代表,共同探究數字化為公益慈善領域帶來的深刻變革與未來發展路徑。
6日晚,中國社會學會公益慈善研究專委會理事會會議先行召開。專委會理事會成員齊聚北京大學承澤園,共同回顧2024年工作成果、規劃,并展望2025年工作。與會成員積極討論交流,為專委會未來如何更好地發展獻計獻策。全體理事成員的積極參與和貢獻,也為年會的成功舉辦奠定堅實基礎。
7日上午,公益慈善學術年會正式開啟。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公益慈善研究專委會主任委員朱健剛,北大國發院副教授、北大全球女性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馬京晶,以及騰訊基金會項目總監張帆、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郝睿禧、廣州悅爾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呂宗恕分別作開幕致辭。開幕式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劉能教授主持。
致辭結束后舉行《公益》集刊發布儀式,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劉能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河仁慈善學院院長陳友華,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公益慈善研究專委會主任委員朱健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賈西津,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何雪松,以及廣州悅爾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呂宗恕共六位嘉賓同臺揭牌發布。
隨后的論壇演講環節,來自北京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學者先后發表演講,分享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獨到見解。
主論壇四位演講嘉賓依次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劉能教授,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何雪松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河仁慈善學院院長陳友華,以及北大國發院助理研究員、南南學院助理研究員王進杰。大家圍繞數字化背景下公益慈善領域的新變化、新趨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特定群體投入公益事業的特點等內容展開精彩分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賈西津主持本場論壇。
上午和下午接續進行的是兩場主題分論壇。
第一場主題分論壇聚焦“數字慈善——形態與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葉士華在線分享的研究成果是虛擬慈善的定義和社會影響;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吳中盛在研究中對虛擬捐贈與金錢捐贈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永嬌的研究成果是“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發展的價值邏輯及驅動路徑”;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王瀚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個人常態化捐贈行為的特點。演講結束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劉能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藍煜昕分別做精彩點評。
第二場主題分論壇聚焦“慈善——歷史、文化與權力”。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副教授景燕春以閩、粵、滇、寧四個僑鄉為例,分析華人移民慈善的動力機制;南開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羅雨笛重點探討如何在基層治理現代化框架下,通過創新機制激活慈善資源、培育能動主體,實現社區問題的長效解決與社會資本積累;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治理博士研究生王星星則透過天津廣仁堂的歷史變遷,探討清末慈善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周思偉基于慈善法探究公益治理中的性別平等問題。針對四位主講人的研究成果,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筱昀等作精彩點評。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公益慈善研究專委會主任委員朱健剛主持本場主題分論壇。
伴隨著全天的主題分享和交流結束,本屆公益慈善學術年會圓滿落幕。充分開放的思想交流和智慧交融,不僅為學界和業界提供深入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更為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動最后還特別舉辦了中國公眾捐贈研究專題研討會,為探索公益慈善事業在數字時代蓬勃發展凝聚更多專業智慧和共識。
文字:王志勤 | 編輯:王賢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