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作者|七步半
李嘉誠近期又被推到風口浪尖。
12年前,李嘉誠因賣“城”而惹得輿論嘩然,尤其是10年前那篇《別讓李嘉誠跑了》,將輿論推至高潮。如今,當下,李嘉誠因賣“港”再次引得爭議四起。近日因李嘉誠賣“港”遭到官媒痛批,措辭之犀利,是上次賣“城”時輿論所不及的。
李嘉誠賣“港”
李嘉誠再次站在風口浪尖,原因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那便是近日李嘉誠賣“港”風波。3月4日深夜,李嘉誠的長和集團宣布,擬轉賣旗下分布于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及配套物流網絡,其中包括分別位于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個港口——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口。
這次港口資產“大清倉”,符合李嘉誠此前一貫的商業哲學,即“分散投資”“低買高賣”。這筆交易單從商業角度來看,無可厚非。這些港口一年的利潤不超過11億美元,但卻有著極大地緣政治風險。特朗普去年開始就不斷吵著要拿下巴拿馬運河,現在不賣等哪天沒準就“雞飛蛋打”。
而巧的是,現在有人要高溢價買下,出價228億美元。素來有“精明商人”稱號的李嘉誠,于是便心動了!然后便開始行動了,可以說行動很迅猛、低調。對于他的個人利益來說,這是多么英明果斷的決策啊。
然而,問題出在買家身上。一口氣吃下這些港口資產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
此時,這些港口的準基礎設施性質,便不得不凸顯出來。在李嘉誠看來的“不良資產”,對方卻屁顛屁顛地花大價錢買下來。顯然這就不能不深入思考背后問題的復雜性。而這或是官媒下場痛批的主要原因。
“有沒有賣國”
香港《大公報》近日連續發數篇文章痛批,口氣之凌厲,多年罕見。其中兩篇措辭最為激烈,即3月13日的《莫天真 勿糊涂》和3月15日的《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
《莫天真 勿糊涂》一文借用網友之口,表達了巴拿馬運河在全球航運中的戰略位置,以及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戰略意義。其提及,全球6%的海運貿易經此通行,中國商船貨運量占比達21%,是中國與拉美、加勒比地區貿易的核心要道。而其被“美國化、政治化”后,中國將在此受制于美。
兩天后,《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的文章,更是連發五個靈魂拷問,并犀利表明觀點稱,“偉大的企業家從來不是冷血投機的逐利者,而是熱誠傲骨的愛國者”。結尾甚至表示,與美政客共舞、倒行逆施,最終“沒有前途,更會背上歷史罵名。”
這兩篇文章發表后,被港澳辦、中聯辦轉載,這背后的意味,不言而明。
緊接著,又兩天后,3月1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社交媒體發文問,“商人有沒有祖國?”他的答案是:“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舉世皆然。”很明顯,梁振英認為,商人是有祖國的。
又一天后,3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公開表示,“社會對事件的關切值得重視。”他認為,“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港府會依法依規處理。”
如此猛烈抨擊,迎頭趕上,外界認為李嘉誠恐怕此前未就該交易對相關部門報備,導致具備國家戰略意義的資產,即將被美國財團所掌握。這或許是引發相關方震怒的關鍵。
李嘉誠家族七成資產在境外
而值得留意的是,有消息稱此前有招商局和中遠曾多次就該資產接洽長和集團,但均未達成協議,背后因由這里不妄加揣測。只是若李嘉誠在快速低調賣“港”前,能進行公開競價是否就好很多。
另外,李嘉誠賣“港”將得到228億美元資金,這筆資產最終可能流向離岸信托。目前,李嘉誠家族大致有七成以上核心資產在境外。截至3月,李嘉誠家族在中國內地資產估值約3000億港元,僅占其全球總資產(約1.2萬億港元)的25%。這無疑加重了外界輿論質疑。
雖然賣“港”交易已達成協議,但正式簽署生效要到4月2日,此時的輿論抨擊,也可能是上層對李嘉誠的施壓,事態如何還需后觀。
李嘉誠賣“港”風波,本質上反映了全球化時代跨國資本運作與國家安全考量的復雜博弈。李嘉誠多年深耕在基建領域,該領域往往涉及關鍵基礎設施。因此其商業決策,會牽扯到國家安全的層面。
該風波反映出全球化時代的三重矛盾:資本無國界性與基礎設施戰略性的矛盾、私有財產權與公眾利益期待的矛盾、商業機密透明化與國家安全模糊性的矛盾。
未來的解決方向或許在于構建多層次的審查體系——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對真正涉及戰略安全的資產建立“負面清單”,并通過國際協作機制防范關鍵節點被武器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