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家背后就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廟,廟子不大,但是香火鼎盛,院子里的老年人,經常結伴上山去幫忙。
點燈,寫功德簿,有人跪拜行禮就幫忙敲鐘,然后去廚房生火煮飯。
最熱鬧的就是灶房,吃的是柴火飯,就在一間瓦房運作,一個菜炒完,用炊帚打整一下迅速接力,大小的瓷碗擺一冒桌。
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坐在一起,有禮有幸,一口湯一滴米都不得剩。
廟子里的飯,永遠是純粹質樸的味道,雖然是粗茶淡飯,但是像沐浴過光,是一種不同于外面的生活方式,寧靜且祥和。
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吃素齋,用心感受食物本身,帶來一些感悟。
這一期素齋清單,都是較為普通的款式,主要是從體驗感入手,價格跟時間,僅供參考,具體方式可以前往寺廟詢問。
01/
白塔寺素齋
10元/位、15元/位(15日、30日供應豆花)
崇州的必吃榜,居然是白塔寺的素齋,有多夸張,飯點的盤山公路堵得水泄不通,百分之八十都是拖兒帶母去吃素齋的人。
講規矩,有儀式感,必須要等到師傅敲鐘,才能正式開飯。
差不多十一點半,就揣上像撲克一樣的齋票過去排隊,雖然是粗茶淡飯,但堂子里熱火朝天,占桌子搶碗筷,分工協作,每一桌的人口基本上都冒出來,像是吃席一樣熱鬧開心。
但礙于嚴肅的師傅環顧,都還是比較收斂。
師傅干練認真,擼起袖子為每個人打菜,而且雨露均沾,第一輪排隊,盡量都吃到,等有剩下的菜,才開啟自助模式。
陣仗很大,望過去一排都是菜,像小山一樣連成一條動線。
水果是排頭兵,開胃潤腸,接著是才出鍋的四個大菜,一勺下去煙子跟到飄出來,三個小菜是下飯菜,但是一點都不敷衍,尤其是洗澡泡姜,用小米辣干拌之后,簡直是直擊靈魂。
但總體是鄉間的味道,以清爽為主。
每一天的菜都不同,新鮮的時令蔬菜,材料很好,不止是顏色飽滿自然,而且打理得撐展干凈秀氣,賞心悅目到想原地出家。
有條件一定要嘗試豆花,手工石磨豆花,通體氣孔,粗糙中帶著一絲細膩,豆香濃郁,裹上一碟紅油蘸料,簡直就是畫龍點睛。
但不要過于貪戀,畢竟要自己洗碗,前面的人,洗了十幾個碗。
旁邊有一個碧落書院,基本上吃了飯就平移過去喝茶,整棟茶舍爬滿藤蔓,被大樹包圍其中,一整個人就是接受凈化的狀態。
02/
昭覺寺素齋
免費(不對外供應)
吃素齋的地方叫五觀堂,就在正殿的旁邊,有一棵很大的樹,旁邊有游客在喂鴿子,飯點以外的時間,大門鎖得密不透風。
但是齋飯不對外,不要說給多少錢,講的是緣。
差不多十一點半,和尚敲鐘,僧人跟義工就會聞聲而來,桌子擺上素凈的碗筷,依次落座,開始誦經,非常的莊重嚴肅。
門口專門有保安守護,不允許拍照,小聲指揮游客繞道而走。
吃完,繼續念經一陣子,關門,剩下的物業人員,從側門進去打飯,有的人提著飯桶進去,個別老年人結伴,顫巍著進去。
有個師傅招呼居士跑快,“快沒得飯了”,然后一群游客都疾步跟上。
結果沖出一個老頭攔住去路,“不好意思,不對外哈”,連同我身后的兩個游客,一起趕了出來。
也許是去得過早,或許是當天飯菜不夠,反正掐點很重要,有余量會免費給打一碗,沒有就沒有。
然后一定要虔誠,如果只是獵奇或者拍照,基本無緣,目的性不要太強,不建議專程跑去向飯。
03/
愛道堂素齋
5元/位(只收現金)
文殊院的香園,是較為精致的盤中餐,但隔壁的愛道堂,依然不差,不止有三菜一湯,而且有寬面,反正必須吃飽了才下桌。
兩個用餐須知——
1.吃齋只能用現金,每人5元;
2.十一點半開飯,提前就落座在五觀堂里,避免吃不上的情況;
愛道堂的用齋流程,并非購票,再排隊取餐。
自行取一套碗筷,進入齋堂,千萬不能亂坐,要在香客跟居士的固定區域落座,放下碗筷,把錢壓在下面,然后虔誠地雙手合十。
不要輕舉妄動,繼續閉眼沉淀自己,正式開飯,會有餐車推進堂內。
餐車流動,依次到座位上發放,像是在飛機上用餐,會問你干飯是否需要,黃瓜來不來一勺,反正一切都堆積在一個碗里。
5元錢,菜多到冒出來,量給的非常大方,五顏六色豐盛無比。
拌蘿卜絲、黃瓜清爽趕口,絲瓜滑溜,融入其中的面疙瘩扎實,土豆與豆角汁水交融,不咸不淡,吃下去一點都沒有負擔。
吃完,師傅會問你吃飽沒得,然后下一分鐘,真的一鍋面抬進來。
04/
青羊宮素齋
門票10元/位、素齋15元/位
在青羊宮用齋,進門直行,有一個箭頭,會指明用齋的地方,外面是一個茶園,擺上了藤椅,堂子里面的八仙桌才是食堂。
供應時間,中午十一點半,依然是早點去,不然就是殘羹冷菜。
在一個窗口處排隊,旁邊會掛上一個黑板,寫上供應的四個菜,麻婆豆腐是亙古不變,其余三個菜就是根據季節隨機生產。
聽說廚子來自自貢,所以盡管是素菜,但手腳下得重,油氣十足。
不清淡,甚至有點香辣,川味強烈,但本質是一種家常的味道,很多人都是沖著豆腐而來,確實醬香濃郁,肉質比較細嫩。
那天吃到的土豆,是燴炒的做法,粉且糯,依然非常的下飯。
05/
大慈寺素齋
10元/份
太古里環境最好價格最低的餐館在哪里:大慈寺。
環境一流,置身于一方明凈素雅的天地,壩子里是茶香四溢,古色古香的氛圍環繞,食堂里窗明幾凈,青翠的槭樹占據視野。
小食堂的齋飯,分門別類在土瓷碗里,一律是小菜,要一份打一份。
先買飯票,在隔壁收銀的門面交錢,各類小菜都是十塊一份,然后去窗口挑菜,玻璃偶爾被熱氣模糊,恨不得把腦殼伸進去。
有吃獨食的年輕人,一個菜即可,也有吃席的游客,一輪接一輪。
種類特別多,從涼菜到炒菜到燒菜,一應俱全,耙耙菜尤其美味,山藥燉肥,土豆散架,蘿卜軟糯,混著濃湯,像一碗湯咖喱。
主食有特色的豆花飯,或者也可以招呼師傅,幫忙下一碗面條、餃子。
大慈寺的豆花有點來頭——
在清朝重建大慈寺的時候,僧眾改善伙食就會做豆花,豆花是自己磨的,蘸料也是自己用川西二荊條和南路花椒配菜籽油煉的,不敢說是清腴雅潔,但確實是琢磨過的一道美食。
有幸碰見,一定要打撈一塊,入喉滑嫩,連水湯都透著清甜。
小食堂內,有不少吃獨食的年輕人,一個菜就解決工作餐,相當劃算,在青磚綠瓦的籠罩下,一餐一飯都變得靈光優雅。
06/
娘娘廟素齋
喝茶5元/位、素齋8元/位
和文殊院一墻之隔,最不起眼,最不容易找到,最小巧的娘娘廟里,茶園中最樸素的一碗花茶,對資格老成都人來說才夠味。
茶園有民居合院慣有的天井,敞口處,座椅靠墻而設,讓出過人的通道。茶客吹風、曬太陽,圍坐一桌,叨叨絮絮。
茶葉只有一種茶可選,茉莉花茶,售價五元。付款后,義工掀開紅布,茶客取走早已裝好茶葉的蓋碗,選定座位,離手。
在這里,每個開腔的人,都是資深的評論家,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中午11點,開放齋飯,也堵不住愛交談的成都人的嘴。
先購飯票,再排隊拿飯,一般喝茶的人都順其自然會吃上一口。
大叔之間,捏著飯票,意猶未盡走到窗口互看手相,還未看完,打飯的師傅一碗米飯伸到面前,“這么多,夠不夠?”
娘娘廟的齋飯,售價8元,打多打少可商量。
每天三盆菜,數量不多,賣完即止。一份飯,菜可隨意搭配,每樣都可以來點。吃完便飯,洗完碗,又可繼續喝茶,高談論闊。
● ● ●
編輯丨小都
圖文來源丨成都Big榜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