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
扎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建設教育強省的意見
(2024年1月11日)
為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推動教育強省建設再上新臺階,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
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激活教育領域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實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與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的協同配合,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到2035年,基礎教育戰略基點有力夯實,職業教育適應性顯著增強,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充分發揮,全民終身教育體系持續優化,高質量教育體系基本建成;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提高,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更加有力有效,全面建成教育強省,全面形成學習型社會,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
實施立德樹人鑄魂工程
(一)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用好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開好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全面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加強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實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項目,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強化課程育人功能。全面推進高等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扎實建強學校思政工作隊伍,推動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提高網絡育人能力,扎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憲法法治教育、國防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加強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按規定開好藝術相關課程,注重發揮各學科美育功能,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規范大中小學勞動課程開設,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強化糧食安全教育。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推進中小學“書香校園”建設。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
三
實施基礎教育提質工程
(三)扎實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支持優質公辦幼兒園舉辦分園,優化普惠性資源結構,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積極發展學前特殊教育。嚴格幼兒園準入管理,規范辦園行為。健全全覆蓋的幼兒園安全防護體系,落實安全管理制度。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實施鄉村幼兒園質量提升行動。
(四)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政府主導、覆蓋城鄉、與常住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深入推進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結對幫扶,加快構建城鄉融合、區域協調、校際互補、群體共享的教育格局。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加強教研支撐,堅持教學相長,注重素養導向、學科實踐、綜合學習、因材施教,加強課程實施監測,科學統籌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量,深化鞏固學科類培訓治理成果,全面規范非學科類培訓行為,強化全流程監管,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和課后服務質量,在持續深化“雙減”工作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加強實驗教學。擴大特殊教育資源,推進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促進普惠融合發展。
(五)全面促進高中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強化市域統籌普通高中特色發展,推進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托管幫扶工程,推動高中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開展縣域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試點。大力發展綜合高中,有效實現職普融通。構建全面培養體系,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
四
實施職業教育培優工程
(六)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加強職業教育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健全職業教育體系,推動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升學與就業并重,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
(七)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鼓勵各地區各職業學校積極盤活存量資源,調整配置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群建設,聚焦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專業領域,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推進專業教學資源庫、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建設。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計劃。
(八)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堅持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制造業“五大提升行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快區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推進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工作。實施專項培養計劃,訂單式培養急需緊缺的高技能人才。
五
實施高等教育創新工程
(九)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優化高等學校布局和招生計劃分配方式,加快建成與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空間布局有效匹配的高等教育分類發展新體系。持續改善高等學校辦學條件,提升新建高等學校辦學水平。
(十)提升學科專業建設水平。深入實施“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加快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支持高等學校參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動態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超前布局一批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理工科專業,加快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完善學科專業建設質量評估與保障機制,深化就業育人和創新教育,促進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十一)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推動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加快推進佛山、東莞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支持高水平大學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支持高水平醫學院校納入國家卓越醫師人才培養計劃。支持高等學校和重點頭部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實施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長基計劃”,建設一批“種子”專業,打造若干拔尖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支持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專業特色學院建設。深化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十二)增強高等學校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發揮高等學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集聚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布局建設一批基礎研究卓越中心和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實施百校聯百縣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行動,鼓勵支持研究型高等學校加強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建立新型校地合作機制。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相關基地、實驗室和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六
實施教育改革攻堅工程
(十三)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教育政策法規體系,構建權責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教育治理體制機制。規范教育行政程序,落實依法行政,提升教育行政執法效能。全面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學校章程實施與監督機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嚴格落實“十不得一嚴禁”要求,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探索完善中考、高考制度,穩慎推進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和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改革。加快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導運行機制,科學開展對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的督導評估監測。健全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教育督導體系,強化各級各類督導評估監測歸口管理。
(十四)推動教育數字化升級發展。推進教育教學數字化融合創新,加快發展數字教育,推進國家課程數字教材規模化應用。建設教育行業云和教育數字化基座,加強教育數據共享和治理,推進教育領域“一網統管”,推進特色實驗教學空間建設,開展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省級試點工作。
(十五)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完善政府統籌、教育牽頭、社會參與的推進機制,加快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以資歷框架為基礎,推動廣東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推進學習成果認證,完善終身學習制度。落實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向鄉鎮延伸,擴大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推動繼續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促進全民終身學習。
(十六)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教育行動。優化城鄉學校布局,適應人口變化形勢,以縣(市、區)為單位完善城鄉學校布局規劃。改善鄉鎮學校辦學條件,重點辦好鄉鎮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和寄宿制初中“三所學校”,探索縣域內大學區化、縣鎮村一體化辦學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城鄉教育共同體。創建一批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免費為農村地區學校提供優質學習資源。
(十七)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健全管理制度體系。依法落實支持政策,規范辦學行為,優化民辦學校治理結構,加強教學質量監測,推動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
七
實施教育對外開放工程
(十八)深化高水平教育對外交流。加強與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統籌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教育對外合作和人文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提高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推進“留學中國·學在廣東”品牌建設,吸引全球優秀青年來粵學習。
(十九)促進粵港澳教育交流融合。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加強粵港澳高等學校合作辦學和人才協同培養,共建共享大科學裝置,聯合培養研究生,共擔科研項目、共享科研成果。創新打造世界一流人才的匯聚平臺,推動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臺深入開展教育交流合作。加強粵港澳高等學校聯盟和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教師聯合會等平臺建設,深化粵港澳師生交流。完善教育服務供給體系,提高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在粵教育服務水平。
八
實施“新強師工程”
(二十)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將師德師風擺在教師培養培訓工作首位,培育“四有”好老師。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健全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建立健全師德違規行為監測、核查、處理、通報一體化機制。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全面落實持證上崗制度。
(二十一)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加強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建設,提升師范教育保障水平,創新教師培養形態,確保教師培養質量。全面提高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質量,大力推動研究生層次教師培養。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打造一支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高等學校創新型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鼓勵成建制引進高水平創新團隊,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加強專業化、職業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隊伍建設。健全教師發展體系、教研體系,深化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序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抓好中小學書記校長、教師、教研員隊伍建設。健全教師補充激勵機制,實施縣域普通高中在職教師學歷提升專項行動。
(二十二)不斷提高教師地位待遇。突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提升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加強學校崗位設置管理,優化崗位結構,提高編制配置效益和保障水平,暢通教師專業成長渠道。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擴大高等學校收入分配自主權。保障鄉村和民辦學校教師權益,關心鄉村教師生活,鞏固鄉村青年教師隊伍。健全教師榮譽體系,落實相關優待政策,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
九
實施教育安全守護工程
(二十三)構建教育安全體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強化校園安全管理,推進校園安全管理中心建設,深入開展“護校安園”專項行動。加強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強化應急管理和安全保障,持續抓好校園食品安全、網絡安全、實驗室安全、防學生溺水、防治學生欺凌、校車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工作,堅決遏制校園安全事故發生。加強校外綜合治理,強化校園周邊環境整治,規范有關場所經營行為。完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建立師生聯系和同伴互助制度。
十
組織實施
(二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堅持高等教育省市兩級辦學、以省為主,市縣落實發展基礎教育的主體責任。全面落實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全面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加強民辦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黨的建設。
(二十五)強化政策支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在組織領導、發展規劃、資源保障、經費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健全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深化教育專項資金分配管理改革,全面實施教育預算績效管理,加強教育經費監管。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和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
(二十六)凝聚工作合力。健全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推動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合作、同向發力。及時總結和宣傳推廣教育強省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大力營造全社會共同辦好教育事業的良好氛圍。
來源:南方+客戶端、廣東教育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