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折疊屏領域按兵不動的蘋果,突然“跟風”了。
3月6日,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X平臺上爆料稱:蘋果計劃最早在 2026 年推出自己的折疊屏 iPhone,價格可能高達 20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1.5 萬+),而且號稱是“無折痕設計”,從 5.5 英寸屏幕變成 7.8 英寸屏幕,蘋果的 AI 也會深度整合,讓這款折疊屏 iPhone 成為真正的“未來手機”。
聽起來很炸裂?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蘋果,為什么突然也要玩折疊屏了?
答案很簡單:它感受到了來自中國品牌的壓力。
來看一組數據,2024 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回暖,總出貨量達到了 12.4 億部,同比增長 6.4%。在這其中,中國品牌的表現可以說特別搶眼,小米市場份額飆升到 14%,出貨量同比增長 33.8%,排進了全球第三。
vivo 和傳音也不遑多讓,分別占據 9.1% 和 9.0% 的份額,直接擠進全球前五。
更重要的是——中國品牌不光在中低端卷翻天,在高端領域也在悄悄逼近蘋果的地盤,尤其是折疊屏、高端旗艦這一塊。
隨便看看去年出的幾款國產旗艦:華為的Mate XT、小米14 Ultra、一加13……每一臺都是沖著高端去的,不光配置拉滿,價格也都進入了 500-800 美元這個價位區間,直接對著 Phone 16、Phone 16 Plus 開炮,給蘋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2024年,國產手機高端市場的占比接近46%,基本與蘋果五五開,打破了之前蘋果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局面。
可以說,2024年,是中國手機品牌在全球市場開始轉守為攻的一年。
那么,這一微妙的轉變,到底是怎么發生的?
轉折之年
要說去年蘋果的高端市場是怎么被國產手機“步步蠶食”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它貴得沒道理,還不夠有誠意。
這幾年老是“擠牙膏式”升級,蘋果真的有點飄了。就拿iPhone 16 標準版來說,2024年了,還不給120Hz高刷?!這都快成國產千元機標配了,蘋果還在那扣扣搜搜,弄一些類似“相冊搜索”這種聊勝于無的功能。
也難怪有人調侃道:華為的發布會是真的科技春晚,而蘋果發布會真的快堪比“春晚”了。
總體來看,國產機在高端市場上讓蘋果感到壓力的原因無非有二:一是創新多,二是落地速度快。
先說折疊屏,這兩年折疊屏是真火了,說白了,這是因為大屏手機卷到頭了,大家開始不滿足了!
以前日常刷個短視頻、聊個天,6.7 英寸夠用;但真要在外辦公、打游戲、看個爽劇,直板機就不夠看了,這時候,折疊屏就滿足了“既要便攜,又想要大屏”的剛需。
在這方面,蘋果到現在都沒個正兒八經的產品,而華為 Mate XT、OPPO Find N5 早就玩得爐火純青。尤其是 OPPO Find N5,折疊后僅 8.93 毫米!展開后更是只有 4.21 毫米,號稱全球最薄的書本式折疊手機。
對于很多需要出差辦公的打工人來說,平板太重,展開太麻煩,而手機又太小,打字、看文件什么的又不方便,華為 Mate XT這樣的折疊大屏,真好戳中了這類群體的痛點。
除了折疊屏外,在攝像、攝影方面,華為、小米、OPPO和vivo這些國產品牌,通過與徠卡、哈蘇等知名影像廠商合作,以及自主研發的影像算法(如AI攝影、夜景模式等),拍視頻、拍照的效果杠桿的。
很多人用完都說,在晚上拍風景或者人像的時候,那種細節表現力真的讓人服氣。
在充電方面,像小米14 Pro和華為Mate 70 Pro,都支持100W以上的超級快充,十幾分鐘就能把電充滿,出門前隨便插一會兒就足夠用一整天。OPPO Find X7 Ultra更猛,直接飆到150W快充,而且這些手機不僅有線快充強,無線快充也很頂,比如華為Mate 70 Pro的80W無線快充,比很多有線充電還快。
這樣的體驗,也難怪消費者會用錢包投票了,在某紅書上,很多用戶就直言:“目前在用真我的150W充電機型,好爽,用了之后很難在用回100W以下的了”、“OPPO的充著電打兩局王者差不多充滿了”。
再說AI方面的表現,榮耀的 AI 助手能通過自動化的Agent功能,只需一句話,就能微信和支付寶上檢查并取消自動續費項目,以及“自動點咖啡”這類操作,貼心得很。
反觀蘋果和三星,雖然也在 AI 上下了功夫,但蘋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 雖然發布了,卻更像是“期貨”,在國內一直無法使用,用戶只能干著急。
這么一對比,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高端市場,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選擇國產品牌了。
這也難怪,畢竟消費者最看重的,不是發布會上那些看似耀眼的“黑科技”,而是能真正能用到手的,提升體驗的實用功能。
生態的較量
蘋果在2024年被國產品牌拉開差距,其實說白了就是它“全球一套標準”的玩法,在中國市場上有點水土不服了。
你看,蘋果的供應鏈和產品設計是為全球市場服務的,講究的是穩定、統一,無論是在美國、中國還是印度賣的iPhone,屏幕、芯片、電池都得按蘋果的全球標準生產,這雖然保證了體驗統一,卻犧牲了本地化適配能力。
但中國的用戶需求很特別,尤其是高端市場,大家要的是快充猛、續航長、屏幕高刷這些“硬核”體驗。蘋果,因為“標準化供應鏈”的限制,沒法快速調整去滿足這些本土化的需求。
說到底,國產品牌與蘋果之間的較量,本質上是兩種生產方式,兩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較量。
蘋果引以為傲的全球化供應鏈,供應商往往就是固定的幾家,例如屏幕必須用三星/LG、芯片必須臺積電代工,雖然保證品質,但選擇受限,議價空間小。
這些老伙計跟了它幾十年,技術磨合和品控流程早就固化。突然換一批新供應商?光是測試、認證就能把人累死。
再者,蘋果現在被中美貿易戰和印度“強制本地化”政策夾著。它想把部分生產轉移到印度,但印度工廠的良品率遠不及中國,蘋果要是強行“靈活適配”,可能連品控都保不住,最后砸了招牌。
而相較之下,國產品牌通過自研+控股供應鏈關鍵環節,在高端機型上既保證靈活性,又控制了品控。
舉例來說,小米直接投資屏幕廠華星光電,相當于在屏幕生產線上安了自己的人。這樣既能定制專屬屏幕(比如2K LTPO高刷屏),又能壓低成本——反正自家工廠給自家供貨,不用被三星或LG的高價屏卡脖子。
除了牢牢掌握供應鏈之外,通過在關鍵領域集中資源突破,例如華為自研的麒麟芯片、鴻蒙系統,OPPO/vivo 的影像技術(如哈蘇合作、潛望長焦),國產品牌也能在核心體驗上與蘋果一較高下。
這種通過“入股控廠+自研技術+多供應商”的組合拳,讓國產品牌具備了極大的靈活性——要高端能高端,要低價能低價。
比如在印度,小米、realme會推出專供機型,用本地供應商的低成本屏幕和電池,價格直擊蘋果的軟肋;在非洲,傳音能定制抗摔材質和超長續航的機型,甚至還針對性地設計出了能“太陽能充電”的手機,這種“哪里需要改哪里”的靈活性,讓蘋果在全球化擴張中逐漸被蠶食份額。
傳音旗下品牌Infinix發布的全球首款太陽能充電手機
這樣的打法,本質是分散風險、搶速度。但蘋果沒法這么玩,因為它的自研是“全棧式”,從芯片到系統到硬件,全得自己捏合。換個供應商或者加個新功能,整個鏈條都得動,時間和成本都翻倍。
要是真追著中國品牌的創新速度跑,可能短期能扳回點高端市場,但長期看,品牌調性、利潤結構和生態閉環都得付出代價。
新興市場的“蠶食”
除了在高端市場對蘋果步步緊逼外,去年國產品牌的另一大變化,就是在東南亞、非洲、印度這些新興市場的進一步擴張。
雖然在以往,中國品牌在這些市場已占據主導,但增長速度已經趨于平穩了,然而到了去年,這樣的增速卻猛地加快了。
例如小米2024年在印度保持了18%的市場份額,傳音在非洲是絕對王者,2024年份額接近45%,像印尼、越南這些地方,中國品牌也很猛。OPPO、vivo、小米加起來占了50%-60%的市場,具體到印尼,OPPO甚至有30%左右的份額。
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品牌占全球出貨量56%,很大一塊就是靠這些市場撐起來的。
2024年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榜單
中國在這些地方突然發力,主要是因為,一來這些新興市場,需求本來就憋了好幾年,疫情后換機潮加上5G普及,市場一下子炸開了。
二來,則是中國品牌“因地制宜”的本地化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
具體來說,非洲很多地方網絡不穩定,用戶經常得用兩張SIM卡切換信號,還有電費貴、充電不方便的問題。傳音(Tecno、Infinix)就專門開發了超低價的雙卡雙待機型,還塞進5000mAh甚至6000mAh的大電池,比蘋果、三星的旗艦機電池都大。
還有OPPO在印尼體驗店加咖啡角,這招兒特別妙。印尼人愛喝咖啡,咖啡店是社交場所,OPPO就順勢把體驗店弄成“喝咖啡+玩手機”的地方,還請當地咖啡師搞活動,拉近跟用戶的距離。這不光是賣產品,而是直接融入印尼人的生活習慣。
靠著這種對當地需求、文化的深入調研,中國品牌算是在這些市場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力。
可能有人會問:爭這種利潤率微薄的低端市場,真的有意義嗎?從利潤率的角度來說,全球手機市場,不是“得高端者得天下”嗎?中國何苦去費力地撿這些“芝麻”?
其實,這樣的“芝麻”,體現的正是中國品牌的戰略和耐心。
中國品牌的打法,其實是用低端市場當跳板。先把量做起來,用海量出貨能攤薄研發成本,再反攻高端,是一種“農村包圍城市”的陽謀。比如小米14 Pro在印度賣到4000元價位,直接對標蘋果。如果沒有低端市場的用戶基數和供應鏈磨合,高端機型根本站不住腳。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興市場的“芝麻”,還藏著未來的“西瓜”。
蘋果死守高端市場,但全球80%的用戶買不起iPhone。印度、非洲這些地方,人口年輕化,智能手機滲透率還在漲,但過幾年經濟好了,升級需求就來了。
例如2024年vivo X100系列在印度上市,價格差不多在4萬盧比以上(約600美元),靠影像系統和設計感吸引中產用戶。
中國品牌先用低端機拿下這些用戶,再逐步升級產品,實際上是在“包抄蘋果的后路”。
中國模式的出海
在今年的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國產手機在出海方面,展現了一種更有“雄心”的思路:那就是用生態戰略,輸出中國模式。
說白了,國產品牌這次不再是簡單賣硬件,而是要把手機、其他設備、服務甚至技術方案串起來,形成一個用戶離不開、對手不好抄的完整體系。
比起以前光賣手機跑量,這次國產品牌明顯想玩得更大、更深。
先說小米,在MWC上不光推了Xiaomi 15 Ultra手機,還把SU7 Ultra電動車開到了展臺。它是小米“人×車×家”生態的核心一環。
小米的目標很明確:用手機用戶的基數,把人拉到車里,再連上家里的智能設備。它的HyperOS 2系統就能無縫管手機、車、智能家居,比如你手機調導航,車里直接同步,開門空調自動開。這套生態黏性強,用戶一旦用慣了,換別家就覺得麻煩。
加上15 Ultra上那個亮眼的磁吸式鏡頭模塊(模塊化光學系統),小米還想把攝影愛好者也拉進來,手機當相機用,生態圈越拉越大。
再說華為,它在MWC上玩的是另一套路,重點推5G-A(5G-Advanced)核心網和云計算技術,發布了業界首個“AI核心網”,專門給運營商、企業這些大客戶用。能讓網絡更“聰明”,比如自動優化帶寬、降低延遲,還能根據需求動態分配算力。
往生態上看,華為這次還帶了HarmonyOS NEXT亮相,HarmonyOS NEXT主打AI驅動,能深度優化手機的算力和網絡連接,而“AI核心網”正好在云端和網絡側給它鋪路。
比如,手機跑個AI大模型(像生成圖片、實時翻譯),算力不夠就扔到云端,“AI核心網”保證數據飛快傳過去,回來結果還無縫接上。這不就是手機體驗的“隱形加成”嗎?說白了,這是華為想用企業端的網絡技術,反哺手機端的創新體驗。
而榮耀則直接高調宣布,正式從智能手機制造商向AI終端生態公司轉型,決心打造一個跨生態、跨設備的AI生態系統。
雖然跨設備這套玩法,蘋果、華為都在玩,但榮耀對“跨設備”的定義更“輕量化”。蘋果的生態得全家桶齊活(iPhone+Mac+iPad),華為也偏愛自家硬件多點,榮耀卻沒那么重的硬件依賴。MagicOS 9.0號稱能跟非榮耀設備(像Windows PC、第三方穿戴)低門檻協作。不逼著用戶全買榮耀貨。
如此布局,就是為實現一個全球協作的AI終端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高通提供芯片算力,谷歌貢獻云服務,榮耀則專注終端、應用層創新,以此撬動AI生態的杠桿。
中國手機品牌出海的路,差不多能分成三個階段,剛開始那會兒,主要是貼牌代工,幫外國品牌干活兒,賺點辛苦錢。
后來到了第二個階段,品牌開始有點兒響兒了,像小米、華為這些品牌,靠性價比和本地化殺出去,品牌附加值蹭蹭漲。
現在呢,感覺要邁進第三個階段了,不光是賣手機、賣品牌,而是要把“中國模式”打包輸出。所謂“中國模式”,實際上就是一套全產業鏈整合+靈活生態+快速迭代的協同模式。
而這套模式的背后,是政府支持、供應鏈優勢和內卷式競爭的合力,放到全球,這套模式不只是賣貨,而是輸出一種“中國式創新”——用規模換時間,用靈活占空間,最終從產品輸出變成規則輸出,一步步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力量!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制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