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自2022年2月沖突全面爆發以來,俄羅斯經濟并未向西方預期那樣一蹶不振,反而展現出驚人的韌性。
據英媒2024年6月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俄羅斯2024年GDP達3.2%,而實際上,俄羅斯2024年GDP增長高達4.1%,遠遠超出預測效果,秒殺一眾發達國家。
意外的是,這場持續三年的血戰,不僅重塑了俄羅斯的軍工體系,還讓和平時期的“經濟洼地”——俄羅斯鄉村實現了偉大復興。
偉大復興
俄烏沖突剛爆發的時候,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行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制裁,比如把俄羅斯踢出swift支付系統,凍結俄羅斯央行三千億美元的資產等等。
試圖復制蘇聯解體時的操作,在經濟上將俄羅斯徹底拖垮。
然而,現實卻讓西方國家的算盤落了一場空。
2023年和2024年,俄羅斯經濟增速連續超越和平發展的G7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將俄羅斯列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但這并非是經濟奇跡,而是戰爭驅動下俄羅斯經濟結構全面重組的結果。
毫無疑問,讓俄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功臣是軍工產業的增長,俄軍的彈藥補給需求讓軍工廠的機器日夜轟鳴,從坦克到無人機,再到彈藥和防空系統。
生產線的火熱不僅點燃了城市經濟,也為困苦不堪的俄羅斯鄉村帶來了久違的生機。
要知道,在俄烏沖突前,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的村莊普遍沒有自來水、天然氣。
(俄羅斯西伯利亞)
公交車一個月都只能通兩班,更不用提現代化網絡、教育和醫療了,加上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許多俄羅斯鄉村居民根本享受不到任何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生活條件。
可以說,自從蘇聯解體后,這些俄羅斯偏遠鄉村的居民都是被時代遺忘的可憐人,對他們來說,在這種地方活著是一種折磨,早死反而是幸運!
就像一句俄國諺語所說的那樣:“在西伯利亞上空坐飛機掉下來,你會發現摔死比凍死要幸運的多!”
但戰爭改變了這該死的一切,以烏拉爾山脈附近的車里雅賓斯克為例,這座工業重鎮因為戰爭需要成為坦克制造的“心臟地帶”。
因為軍工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2023年當地軍工廠新增就業崗位超過5000個,其中不少工人來自周邊鄉村。
村民彼得羅夫的故事就頗具代表性,他原本靠種植土豆和養幾頭牛艱難度日,年收入不過2萬盧布,折合人民幣才1600多元。
但戰爭爆發后,彼得羅夫進入坦克裝配車間,每月工資上漲到了8萬盧布,相當于人民幣6400多元,遠遠超過俄羅斯農村平均收入水平。
面對媒體的鏡頭,彼得羅夫露出笑意,高興地說:“以前種地看天吃飯,現在工廠訂單多得干不完,家里還蓋了新房?!?/p>
這樣地例子并非個案,因為戰爭需要,俄羅斯軍工產業地擴張如同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鄉村勞動力流入,資金和資源也隨之回流。
與此同時,俄羅斯寡頭在戰爭中“被迫讓利”也為俄羅斯的鄉村經濟添柴加火。
普京政府通過稅收政策和政治壓力,要求俄羅斯富豪投入國家項目,以緩解制裁帶來的經濟壓力。
望著那些逃到海外,資產卻被西方國家趁火打劫的同僚,又看向普京手下克格勃特工的槍口,一向桀驁不馴的俄羅斯寡頭們不得不聽從指揮,乖乖參與國家建設。
在2024年,俄鋁巨頭諾里斯克鎳業捐資3億盧布,在西伯利亞修建學校、醫院和道路,來換取俄羅斯政府在國際制裁下的支持。
而這些項目不僅改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讓那些窮苦的俄羅斯百姓生活質量上升,“活得像個人”,還間接刺激了消費需求。
2024年10月29日,普京在全俄工會大會上表示:全俄羅斯工資水平正在快速增長,尤其是在軍工相關的領域。
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這在和平時期簡直不可想象。
盡管從長遠來看,這種基于戰爭的增長不可能持續太久,但客觀上為俄羅斯鄉村復興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軍工促發展
要知道,在和平年代,俄羅斯的資源分配模式就像一臺“城市吸塵器”,將全俄羅斯的資金、技術、人才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等大城市匯集。
與之相比,俄羅斯的鄉村則像被遺忘的角落,人口流失、基礎設施老化、經濟發展停滯,宛如秋風里搖搖欲墜的枯葉。
為了謀生,俄羅斯鄉村的年輕人不得不離開田野,奔向忙碌的城市,只剩下行將就木的老人孤獨的守著破舊的木屋,俄羅斯鄉村的衰敗似乎不可避免。
然而,俄烏沖突的爆發打破了俄羅斯經濟單向流動的格局。政府為支撐戰事,將投資重心轉向軍工業和基礎建設,鄉村意外成為這一調整的最大受益者。
(俄烏沖突)
以國防開支為例,2024年俄羅斯軍費高達1150億美元,占gdp的6%以上,創下冷戰結束以來的新高。
這些資金不僅用于生產武器,還流向了支持軍工的后勤和基建項目,位于羅斯托夫州的米列羅沃小鎮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鎮因為靠近烏克蘭前線,戰略地位驟然提升。2023年俄羅斯政府投資5億盧布在此修建鐵路、倉庫和軍用物資中轉站。
當地居民瑪麗亞回憶:“以前這里只有泥濘的土路和幾臺拖拉機,現在火車站每天都忙得像個蜂巢,連我兒子都不想去莫斯科打工了?!?/p>
鐵路的開通,不僅便利了物資運輸,還帶動了物流、零售等行業,小鎮的經濟活力如同沉睡的火山那樣被喚醒。
這樣的案例在俄羅斯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增加,例如,位于沃羅涅日州的帕夫洛夫斯克原來是個農業為主的小鎮,2023年因為軍需品生產需求,當地新建了一座彈藥加工廠。
工廠直接雇傭了300多名村民,還吸引了小型供應商入駐,形成了產業鏈雛形。
為了更好服務軍工生產,政府還一起修繕了通往小鎮的公路,村民們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
這種“戰爭扶貧”讓俄羅斯的偏遠鄉村變成了戰略大后方,基建投資如同春雨灑落,悄然滋潤著干涸的土地。
鄉村新生
最為關鍵的是,俄烏沖突不僅改變了經濟結構,還推動了俄羅斯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
為了在戰爭里取得勝利,俄羅斯政府不得不將部分軍費和政策資源轉向鄉村建設,退伍軍人成為這一進程的關鍵“催化劑”。
與此同時,寡頭讓利和農業項目投資進一步為俄羅斯鄉村注入了活力,這種從“炮火到鄉村”的資源轉化,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俄羅斯鄉村的面貌。
2024年11月,普京簽署了一項新法案,免除參戰新兵最高1000萬盧布的貸款,并承諾為退伍軍人提供免費高等教育和就業安置。
這些政策為士兵們鋪就了一條回鄉的“黃金大道”,許多退役士兵選擇回到故鄉,利用國家資源提升自己的素質,再將這些技能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動力。
(普京慰問退伍軍人)
例如,來自梁贊州的退伍軍人謝爾蓋的故事就在俄羅斯廣為流傳,他在2023年完成機械維修課程后,返回家鄉開設了一家小型修理廠,維修拖拉機和農用車。
他不僅自己賺到了第一桶金,還雇傭了四名村民,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他的工廠雖然小,但卻像一顆種子,在俄羅斯鄉村的凍土里頑強地生根發芽。
據俄羅斯勞工部統計,截至2024年,約有15萬退伍軍人參與了鄉村職業培訓項目,涵蓋農業機械、建筑技術、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
這些退伍士兵地回歸,不僅帶來了技能,還提升了農村人口地整體素質。梁贊州州長在2024年地一次講話里提到:
“退伍軍人是我們鄉村的未來,他們用軍營里學到的紀律和技能,讓田野煥發了新活力”。
與此同時,寡頭資金也在政府的高壓政策下流向鄉村。2023年,俄羅斯石油巨頭盧克石油投資2億盧布,在沃羅涅日州建設了一座現代化農場。
這座農場配備了無人機噴灑農藥、智能灌溉系統和自動化收割設備,當地農民的糧食產量翻倍,收入增長了30%以上。
農場負責人表示:“以前農民靠鋤頭和老天爺,現在我們用科技種地,連年輕人也愿意回來幫忙?!?/strong>
(俄羅斯農業生產科技化)
俄羅斯還通過補貼政策鼓勵退伍軍人從事農業生產,2024年,超過3萬名退役士兵領取了土地開墾補助,每人可獲得最多50公頃的免費土地。
來自托木斯克州的退役士兵安娜用這筆補助開墾了一片奶牛場,如今她的奶制品已經供應到了附近城市,每年可以賺20萬盧布,望著正在啃食牧草的奶牛群,安娜感慨道:
“戰爭讓我失去了平靜的生活,但也給了我重新開始的機會,這就是上帝的旨意吧,感謝普京和政府!“
(普京)
這些舉措如同給鄉村經濟裝上了加速器,讓曾經沉寂的俄羅斯田野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俄烏三年的血戰,以一種意外、戲劇性卻又十分科學的方式點燃了俄羅斯鄉村復興的火種。
從軍工增長帶動就業到退伍軍人帶動人口素質提升,戰爭紅利讓俄羅斯鄉村迎來了意外的復蘇,然而,這種生機并非值得歌頌的凱歌,而是歷史的偶然波動。
未來,俄羅斯鄉村能否在戰后的和平中延續這份活力,仍是一個問題......
本期參考文獻:
[1]唐朱昌,楊波.西方制裁下俄羅斯經濟的兩重性:韌性與脆弱性
[2]熊啟躍,王寧遠.俄烏沖突與西方制裁下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特征、影響與啟示
[3]姚旭.西方制裁下的俄羅斯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4]徐坡嶺.意外的經濟轉型:俄烏沖突與俄羅斯的再工業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