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上億人因足病甲病備受困擾,但治療領域魚龍混雜。在公立醫院中,陳亮是一名為數不多的專治此類疾病的醫生,門診經常一號難求。
撰文 |燕小六
責編丨汪 航
立志要當“時髦帥氣整形外科醫生”的陳亮,每天卻在和腳打交道。
作為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他選擇了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想不到的“冷門”疾病方向:甲疾病,包括常聽到的甲溝炎、嵌甲、甲畸形……
說它“冷門”,是因為在分類越來越細的醫學專科專病體系及從業人員中,上到三甲醫院,下到私立診所,幾乎沒有專門的甲疾病科室或門診。
但在現實中,甲疾病又極度“熱”。以甲溝炎為例,我國發病率在1.7%-27%,上億人受此困擾。嚴重時,患者每一步都像走在玻璃渣上,疼痛難忍,影響正常工作、學習。
很多找陳亮看病的人,都有一雙因長期犯病而剪壞、修壞的畸形病指(趾)甲,因此他想改變現狀,讓更多患者擺脫甲病困擾。
陳亮(左)和患者合影/圖源:受訪者
千奇百怪的腳部問題
這些年,陳亮見過各式各樣的腳趾甲。
有患者的雙腳胟趾都出現甲畸形,前后4年沒剪過趾甲,兩腳并攏后,趾甲向外擴成八字型。最終,兩片趾甲形成兩整片堅硬、肥厚的“黃金甲”,大小如吉他撥片。
“卷曲甲也非常常見。”陳亮說,即趾甲卷成筒狀,咬著肉往外生長。他還見過甲面凸起90度,以及一個豁口連一個豁口的“WW型”趾甲。
從左到右分別是陳亮接診并制成科普視頻的甲畸形、卷曲甲(鉗甲)、甲畸形
/圖源:受訪者
陳亮介紹,指/趾甲會因遺傳、外傷、生活習慣等原因出現異形生長,長此以往可能會鉆進肉里,引發疼痛。因此,各種癥狀及畸形千奇百怪,異彩紛呈。
實際上,在這類疾病中,很多病因是患者自己造成的。
以甲溝炎為例,日常生活中,有人希望越短越好,修剪過勤,稍有不慎或剪太短,甲面可能陷進肉里,磨破皮膚、誘發疼痛、造成感染……接著,患者又嘗試掏空鉆進甲深處的物質。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嵌甲、甲溝炎的發展過程。
隨著病情惡化,甲周局部擴散感染、化膿,滲出味道濃烈的分泌物,把腳、襪子、鞋黏在一起,產生惡臭。
如果破壞骨質,還有誘發骨髓炎的風險。在一些糖尿病患者中,反復甲溝炎且治療不當,可能導致截肢。
在陳亮的診室里,不少患者已經無法正常穿鞋,只能拖著涼鞋來就醫。其中有人患病幾年甚至幾十年,從兒童到老年覆蓋各個年齡段。
“治療需求非常旺盛,但大多數人不到萬不得已不來醫院。”陳亮表示,甲病診療就像沙漏,一頭是大量患者,另一頭是魚龍混雜的修腳店。患者以為修腳能治好,沒想到耽誤了病情變成慢性。還有人缺乏無菌操作、導致交叉感染。
除了認知不足和對疾病的忽視外,陳亮認為,傳統醫療方式落后也是“沙漏”形成的重要原因。
即便在正規醫療機構,由于缺少系統治療科室,一些醫生易忽視甲病,治療僅限于抗感染、修剪。患者飽受折騰,疾病還可能反復發作。這讓不少人對醫院失去信心,轉而涌向各類社會機構。
陳亮提醒,修腳店沒有疾病的基本理念,甚至宣揚“甲溝炎治不好、只能修”“甲溝炎是毛細血管長進指甲、所以修腳會出血”等錯誤說法。
為提高臨床診療規范,陳亮每次接診患者,都會抽絲剝繭地介紹可選方案,問清他們做過哪些治療、未來訴求是什么,并詳細介紹后續護理方法。
“我要做正規的醫學科普,破除修腳店謠言。”陳亮說。
治得好,還要治的“美”
實際上,甲病治療并不是陳亮從醫的第一選擇,他強調,自己是名整形美容外科醫生。
他出生于山東沂源,高考時,父母參考遠房長輩的經歷,認為做醫生是農村孩子的好出路,便建議陳亮學醫。
從泰山醫學院(現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后,陳亮考入復旦大學讀研。這個外表憨厚的山東大男孩,被整形外科的導師一眼相中。
2015年,陳亮正式進入臨床,最初也做醫學美容,但做得越多,越感覺吃力。“我接診的患者總是覺得自己不夠美。可在我眼里,她們很美了。很多時候,由于患者要求過于特殊,她們和我對手術都不滿意,這很大程度上是認知出現偏差和錯位。”
抱著“醫生就得治病”的想法,2018年,陳亮主動找到科主任,提出想從事整形外科最傳統的修復重建工作。
“科主任就像我的父親,把整形外科的專業書翻爛了,幫我找方向。”陳亮說,他很感激科室和科主任的支持,讓他有機會在調整專業時試錯。
不過,剛開始的幾次轉型探索都失敗了。2020年,一位皮膚科同事隨口問了句:“你不是外科的嗎,要不試試治甲溝炎?”
查閱資料后,陳亮認為該領域大有可為。
當時,國內從事甲病的外科醫生極少,專業書籍也僅有一本2019年出版、譯自國外的《甲外科學》。與之相對的是,在我國,僅甲溝炎就有上億名患者。
這一巨大差距讓陳亮產生興趣。他陸續搜集十幾本涉及病理學、外科學、胚胎學的甲病外文著作,在業余時間逐字翻譯、精讀。為提高理論認知,他還找到原先的解剖老師,回爐進修甲解剖。
在此過程中,陳亮意識到整形外科背景在甲病治療方面有獨特優勢,很多治療手段都涉及整形外科的獨有技術,例如個性化清創、組織再生和皮瓣移植技術、精細的換藥技術等。
他告訴“醫學界”,過往從事甲病的醫生主要來自皮膚科、普外科、骨科等。皮膚科的專業思路往往是非手術的對癥處理。骨科、普外科主張切除“病變組織”,出問題后再切。
而整形外科的核心理念是調整、塑形,進一步提升患者獲益。結合甲病發病機理和整形外科組織再生技術,陳亮設計新式“船形切除”,可以營造組織再生角度,改善皮肉走向,平衡甲末端、皮肉、骨骼的生長空間,確保它們不再“打架”,避免嵌甲、甲溝炎復發。
縫合時,他也會參照整形外科手術,盡量縫得細密,完整對合皮膚。這樣既美觀,又能減少傷口愈合后的張力不均,避免傷口不平整、凹凸等。
“我們做甲病旨在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治病,解決痛點;另一個是美化,解決丑點。這才能滿足當前的患者需求。”陳亮說。
目前,他總結相關經驗的論文已被國際期刊接收,不久就能刊發。“我寫得很用心,同行應該一看就懂手術思路,能用到臨床實踐中。”
圖源:受訪者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2025年是陳亮專職做足病甲病的第5個年頭。
如今,他的甲外科手術量破千,每次門診開放30個號,經常一號難求。有患者專門從新疆、廣西、黑龍江等遙遠地地方飛到上海求治。甚至有人為找他治病,特意到上海找工作。
除了備受患者好評,也有不少同行找陳亮取經,希望開展甲病治療,包括社區醫院的全科、外科醫生,以及綜合醫院的皮膚科醫生等。
“以前,很多人進入甲病專業后又離開,一方面是拉不開面子,覺得這不好聽,另一方面是覺得出不了科研成果,未來沒發展。”陳亮坦言,自己也為此擔憂過,但入行這幾年經過不斷復盤、反思,現在想法已經變了。
“在國際上,甲病保守治療不斷發展,基礎研究愈加豐富。更多文獻提示,趾甲出問題,可能是身體重大疾患的表現。遺憾的是,中國學者在甲病領域的產出并不多。”
2024年,陳亮發表兩篇甲病方面文章,填補了相關空白。在其中一篇文中,他回顧了臨床逆生甲的“中國特色”。
國外經驗顯示,逆生甲是一種甲板畸形,多源于反復撞擊,導致根部發炎,可能伴有感染。陳亮則在中國患者中發現,90%患者習慣睡覺穿襪子。
隨訪107人后,陳亮證實,在治療基礎上改變生活習慣(如不穿襪子),病甲就能慢慢好轉。
“寫這篇文章時,我對一個家庭印象深刻,9歲的姐姐和6歲的妹妹都出現逆生甲,姐姐的病情明顯比妹妹重,究其原因,就是她們都有睡覺穿襪子的習慣。文章發在SCI三區的期刊中,屬于臨床文章中不錯的水平了。”陳亮告訴“醫學界”。
成功晉升副高后,他把參與、組織甲病專項培訓列入“代辦項”。陳亮認為,今后越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趾甲疼就是病,得治”,希望有更多醫生加入該專業,大家一起努力,壯大甲病治療隊伍,共同提升臨床診療規范,探尋更多治療方法。
“我要讓大家知道,治療甲病大有可為。”陳亮說。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恒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