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銀平
編輯| 付影
來源 | 獨角金融
中糧集團及其控股公司中糧科技(000930.SZ)轉讓徽商銀行(3698.HK)股權又失敗了,3月18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了項目終結公告。2024年末以來,這已經是“中糧系”第四次轉讓徽商銀行股權,接連降價之后仍然無買家接手。
除了中糧集團,近兩年還有多家央國企欲清倉徽商銀行股權,但均以流拍或轉讓失敗告終。
除了股權頻頻被拋售,徽商銀行還存在股權關系混亂、與大股東關系不和的問題。近幾年第一大股東幾度更替,第二大股東“中靜系”與“杉杉系”的股權爭斗大戲上演了近5年還未“劇終”。“中靜系”對徽商銀行“怨念”頗深,曾三度提議提高股東分紅率,但均被否,目前仍在尋找買家出售其持有的徽商銀行股份。
股權動蕩之下,徽商銀行在業績上交出了一份中規中矩的成績單,2024年總資產突破2萬億元,營收、凈利均同比增長,但無論是縱向對比往年增速,還是橫向對比其他頭部城商行,徽商銀行的業績增幅都不算快,凈利潤增速在已披露業績快報的12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在第10位。
港股2013年上市之后,徽商銀行就在籌劃回歸A股,但多重困境之下,“A+H”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1
“中糧系”2.1億清倉徽商銀行股權,
多次降價無人接盤
3月5日,中糧集團及其控股公司中糧科技再次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徽商銀行股權,中糧集團轉讓3810.75萬股,占總股本的0.27%,轉讓底價為1.03億元,中糧科技轉讓4030.95萬股,占總股本的0.29%,轉讓底價為1.09億元。如轉讓出去,中糧集團及中糧科技將不再持有徽商銀行股份。
除此之外,中國寶武旗下的馬鋼集團持有的徽商銀行股權也在公開轉讓,轉讓175.99萬股,占總股本的0.01%,轉讓底價為1571.6萬元。
此次幾家國企轉讓的徽商銀行股份,都屬于內資股,不屬于H股“全流通”范圍。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普通股股份總數為138.9億股,其中內資股104.11億股,占比74.95%,H股34.78億股,占比25.05%。
圖源:罐頭圖庫
這不是“中糧系”第一次轉讓徽商銀行股權,本次已經是第四次掛牌轉讓,早在去年12月就欲清倉徽商銀行股權,今年1月因未征集到意向方而終結,隨后2月、3月又有兩次因同樣問題終結轉讓。此次轉讓底價,相較于中糧科技去年12月1.56億元報價打了8折,然而多次降價依然無人接手。
3月18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新增了兩則項目終止公告。馬鋼集團的股權轉讓項目則延期至3月24日。
來源: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
2023年以來,已有多家央國企出手轉讓徽商銀行股權,包括安徽馬鋼礦業資源集團南山礦業有限公司、淮北萬里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安慶中船柴油機有限公司、安徽東風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都因無買家接手而告終。此外,該行股權在京東及阿里拍賣平臺也經歷了一系列流拍。
去年12月中糧科技在公告中表示,掛牌轉讓徽商銀行股權是為了聚焦主業、優化資產結構,符合公司戰略發展和經營需要,通過清理退出與主業協同不強的參股金融機構,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企業高質量發展。
近兩年多家金融機構股權都曾被央國企掛牌轉讓,受“退金令”影響較大,“退金”的主要為非金融類央國企。然而,金融機構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多、成交少,股權流拍、終止現象屢屢發生。
金融行業資深人士李潤鏵認為,“退金令”是國家在金融監管方面一脈相承的重要舉措,核心目的是防范金融風險與實體經濟風險交叉傳染。這一舉措有助于引導央國企更好地聚焦主業,推動新質生產力,服務實體經濟,真正實現我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不過由于金融機構進入門檻較高,且股權被集中性出售,供給壓力增大,轉讓難度較大。
2
中靜與杉杉股權紛爭至今未落幕
徽商銀行成立于1997年,總部在安徽合肥,2005年在合并安徽省5家城商行、7家城市信用社后,由“合肥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12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徽商銀行已經成為中西部第一大城商行。不過在頭部城商行中,徽商銀行公司治理、股權結構問題一直比較多。
從2006年初營業開始,徽商銀行已有5任董事長,其中3任落馬,都涉及濫用私權、為己謀利。合規問題頻發,2024年徽商銀行及各地分支行、相關負責人共收到40余張監管罰單,罰款總額超過2000萬元。
在股權結構方面經歷多次震蕩,除了股權頻頻被多家央國企打折出售,第一大股東也幾經更迭,“杉杉系”與“中靜系”之間的股權紛爭至今未落下帷幕。
2013年在港股上市之時,安徽能源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興安控股共持有9.47%股份,為徽商銀行第一大股東;此后“中靜系”通過多家子公司不斷增持徽商銀行,于2015年成為第一大股東,并持續到2020年。
2020年徽商銀行開啟“百億定增計劃”,彼時徽商銀行董事、中靜實業集團董事長高央曾提出異議,認為定增議案材料缺失嚴重,應屬無效,投了反對票。不過2021年3月證監會同意了該定向發行申請。增資擴股后,存款保險基金持有11.2%股份,取代“中靜系”成為第一大股東,而“中靜系”持股比例則由12.1%稀釋至10.59%,成為第二大股東。
此后第一大股東未調整,一直為存款保險基金。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中靜系”通過中靜新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Wealth Honest Limited、Golden Harbour Investments Management Limited、中靜新華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共持有徽商銀行10.59%股份。
來源:徽商銀行2024年中報
在此期間,“杉杉系”和“中靜系”正上演著股權爭斗大戲。
事情還要追溯到2006年,那時“杉杉系”和“中靜系”還是合作伙伴,雙方共同持有中靜四海,通過增資擴股受讓徽商銀行1.41億股股份。
2015年“中靜系”成為第一大股東后,想參與徽商銀行的治理,然而未能如愿。在回歸A股、分紅、利潤分配等事項中與徽商銀行多次產生沖突,中靜曾表示與銀行董事會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遂開始考慮轉讓徽商銀行股權。
2019年8月,中靜新華與杉杉控股簽訂框架協議,約定杉杉控股以121.5億元受讓中靜新華直接及間接持有的徽商銀行14.32%股權及中靜四海51.65%股權。
雙方就其中一筆股權轉讓事宜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并完成了工商變更登記,杉杉支付了足額定金。雙方將交易審批手續提交徽商銀行后,杉杉明確表示無法按約付清余款,于是徽商銀行撤銷了相關議案。隨后中靜與杉杉產生巨大分歧,對簿公堂。
中靜方認定將交易的股權“打包支付后整體過戶”,而杉杉方則堅持“付一筆款交一次貨”,此后雙方產生數次口角紛爭,各有說辭。
圖源:罐頭圖庫
2023年1月,案件有了實質進展,上海金融法院一審判決,此前交易無效,中靜新華返還杉杉控股支付款,杉杉控股則返還登記在杉杉集團名下的中靜四海51.65%股權。不過截至目前,中靜四海的股權依然登記在杉杉集團名下,中靜四海持有徽商銀行3.64%股份,并未返還給中靜新華,該筆股權目前處于凍結之中。
“中靜系”對徽商銀行的不滿由來已久。2024年6月16日,在徽商銀行股東大會前夕,“中靜系”旗下Wealth Honest Limited提出臨時提案,不僅提議2023年的現金分紅率從原方案的15%提高到30%;還提議按照30%的標準,補齊2016年至2022年的分紅差額。兩份議案涉及分紅總金額超過百億元。
在此之前,2016年、2017年“中靜系”曾兩次提議提高分紅率,但三次分紅提案均被否。
早在2015年,徽商銀行首次提交A股上市招股書時,中靜實控人高央作為實控人還曾在上市申報材料更新稿件上簽字。據《經濟觀察報》2021年7月報道,高央針對此事表示,“銀行上不了市也不是中靜的問題,管理層自身一堆問題,一群不懂銀行業務的人卻做著銀行的管理層,結果可想而知。”
縱觀徽商銀行的股權結構及與股東關系,如此混亂的局面真是非常少見。
港股上市之后,回歸A股是其一直努力的目標,然而距離其首次遞交A股招股書已經過去十年,隨后因各種原因兩次撤回A股IPO申請,股東糾紛顯然是其IPO不順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總資產首次突破2萬億,
營利增速雙雙放緩
在內部治理、股權關系混亂之下,徽商銀行的業績并不算差,但也受到一定影響。
根據徽商銀行發布的業績預告,截至2024年末資產總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1.5%;2024年營業收入超370億元,同比增長約2%;凈利潤約159億元,同比增長約6%。
雖然業績整體上漲,但總資產、營收及凈利潤近兩年增速都有放緩跡象。2021-2023年營收增幅從9.98%斷崖式降至2.01%、0.37%,盡管2024年營收增幅略有回升,但仍維持在較低水平,規模擴張現隱憂。
在已經公布2024年業績預告的12家上市城商行中,徽商銀行6%的凈利潤增速排在第10位,在頭部城商行中,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2024年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0.76%、6.2%、9.05%、18.08%。
2023年杭州銀行與徽商銀行歸母凈利潤較為接近,分別為143.83億元、144.33億元,2024年杭州銀行已經超過徽商銀行。
圖源:罐頭圖庫
隨著市場利率持續走低,銀行存款呈現出定期化趨勢,貸款端利率競爭越來越“卷”,徽商銀行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也在加大,尤其是息差作為銀行主要收入來源的基礎上,凈息差收窄則直接影響到銀行的盈利水平。
2024年上半年,徽商銀行的凈息差為1.8%,近5年來持續收窄,較2019年下降了0.71個百分點。
徽商銀行的資產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不良貸款率由1.26%降至0.99%,同比降幅為0.27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由271.94%升至286%。
包商銀行申請破產清算之后,2020年徽商銀行承接了其內蒙古以外的資產負債(主要是北京、深圳、成都、寧波四個城市的分行),當年徽商銀行不良率由1.04%激增至1.98%,幾乎翻倍,不過隨后加大措施處置不良資產,四年內不良率下降了0.99個百分點。
在內部治理、股東糾紛、業績增長多重隱憂之中,徽商銀行未來發展存在很多挑戰,究竟何時能回歸A股?評論區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