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其經典著作《存在與時間》中強調,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類存在,不能脫離存在者而單獨存在,存在總是通過具體的存在者來顯現自身。
人們在世界之中,通過這個世界來理解自己,通過世界的人、事和物來成就自己。人們的價值和意義也通過為世界所創造的價值來體現。
因此,人們不能孤立地去思考自己,而要從具體的事物、具體的人等存在者入手,去探尋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人們在世界中的存在,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在物理空間中的存在,而是與他人和工具等事物緊密聯系,人與世界是相互關聯、相互構成的。例如,工匠制作家具,其行為是在傳統工藝、市場需求等構成的世界背景中才有意義。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快速進步,人與世界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對此,海德格爾認為,技術不僅僅是工具或手段,它還塑造了我們理解和體驗世界的方式。技術在推動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導致人類淪為技術的奴隸,失去與存在的本真關聯。
技術迫使人類以功利性視角看待萬物。文化不再是精神的自然生長,而成為利益團體工具,他們將人類行為視為“文化成就”,并通過“價值”標準進行量化評估。
海德格爾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圖像”的觀點:在技術統治的背景下,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是一個世界圖像的時代,人們通過將世界作為圖像來把握和控制,世界被簡化為可量化、可預測的“圖像”。
在“圖像時代”,人作為萬物的尺度和中心的主體,已經逐漸被技術座架所控制。例如,流水線生產、算法監控將人降格為可替換的工具,人們在標準化、效率化的體系中失去本真的存在意義。
導致人們在日常的煩忙煩神中失去真正的自己和獨立人格,陷入沉淪,表現為閑談、好奇、兩可等非本真狀態。
技術的標準化思維導致價值體系的扁平化。情感、倫理、藝術等不可量化的領域被迫適應統一標準,人類生活被簡化為功能性的“圖像”。
文化功利化使人類失去超越性追求。工作成為生存手段,而非意義創造或自我實現的途徑,人際關系變得功利化,人際關系疏離,個體陷入孤獨與焦慮。人類的精神逐漸失去依托,變得荒蕪,轉而依賴消費主義等填補空虛。
海德格爾提醒人們,不要把世界視為冰冷的“客觀對象”,而是要通過勞動和交往等實踐賦予其積極的意義,重構自己與他人、社會和工作的關系。人始終與他人“共在”,人們一方面要拒絕“原子化生存”,通過真誠的對話和協作與他人建立深層聯結。同時,也要避免盲目跟隨大眾價值觀。
人們應主動選擇與他人共在的方式,建立非功利性的情感共鳴。在集體行動中實現個體與他者的共同成長,在共在中超越孤獨。與他人和社會和諧相處,利他、要學會包容接納世界的多樣性,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
正如《道德經》所認為的那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自愿處于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境界。最善的人,善于適應環境,胸懷深沉善于包容,與人交往友愛、熱情,說話嚴守信用。
人們的存在是為了彼此,在很多時候,人的價值和意義,都要通過他人才能體現出來。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我們要和水一樣,利萬物,我們需要具有利他和雙贏的思維、通過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
與此同時,人們與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和器物、甚至人們與工作之間也并不是一個冰冷的關系,而是一個緊密合作的關系。
但技術時代將事物簡化為可計算的現成存在,導致因緣網絡斷裂,技術化思維遮蔽存在的豐富性。人們需要重構與工具和工作的關系,重新賦予其積極的意義,回歸源始的關聯性體驗。
事物的意義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在此在的使用中形成關聯性。
例如,毛筆的自在性不在于其作為筆桿與毛發的組合,而在于它在書寫行為中連接書寫者與文字意義的功能,這種功能性關聯構成“因緣鏈條”。偉大的書法家們賦予毛筆積極的意義。使其超越物理屬性,成為文化精神的載體,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筆意。
用具的‘自在’在于其上手性。海德格爾顛覆性地提出,用具的自在性并非現成存在的客觀性,而是通過人們上手使用而顯現的本真狀態。用具的上手性也揭示了技術的另一種可能性,即作為解蔽真理的通道。
例如,古琴的自在性在演奏中顯現,使音樂的真理得以發生。
當用具處于本真上手性狀態時,用具服務于生存籌劃,例如,工匠用工具創造出精美的藝術品。
而當用具處于非本真上手性狀態時,用具異化為支配人的力量,例如,人們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考核而工作,對工作失去激情,創新能力被壓制。
當工具被定義為上手性工具時,它能擴展人類的生存可能性 但當工具僅被定義或設計為現成在手的對象時,則可能導致人的主體性萎縮。
當工具和工作等用具被人們極度熟練使用時,使用者的注意力高度聚焦于目標,用具的功能性完全融入活動,工作流程成為身體的自然延伸,從而進入“得心應手”的、物我兩忘的狀態。
這不但將有效地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信心、創作力、激情和滿足感,同時也有助于減少勞動或工作過程中的焦慮、煩躁或得失心過重。
在技術時代,人們要警惕工具理性將世界簡化為“資源庫”,需保留對生命的詩意理解。
當你與一朵云共情時,是在重建“詩意棲居”。海德格爾呼喚回歸“詩意棲居”,人們需要在與世界的共在中重建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