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現在全國有一個普遍現象:一方面,是教育高喊著要“雙減”,一面,學生老師卻在不斷“增負”,一面高喊素質教育,一面卻大搞應試教育;大家都好像被綁在一條船上,被這形勢折騰著要命。
其實我們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說,高考的指揮棒仍然懸在眾人的頭上,考不上好大學,就意味著失去了人生進入職場的重要入場券。
而職業學校的質量一言難盡,“普職分流”就想一張無形的凹型大網,張大著兜住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有遠見的家長,愿意讓還在在十幾歲的年紀,就決定了人生的方向。
他們焦慮、無奈,不得不開始在起跑線上互相“卷”、卷成績、卷比賽。
把孩子壓得闖不過氣來。
另一面,學校也不得不裹挾上戰車。在互聯網上,隨便一個區域,各種初中、高中的競爭排行廣為傳播,上什么學區、讀什么高中,被渲染的沸反盈天。
而一個學校的升學率,在客觀上也決定了這所學校領導集體的口碑和升遷。
再比如,雙減以后,文化課教培機構沒有了。但是他們沒有消失,而是轉入了地下,形成了價格高昂的灰色空間。
如此一來,家長們負擔教育的費用,就更多了。否則,他們就要承擔孩子成績落后的代價。
那么,這樣的局面,后果是什么呢?
普通的家庭,注定在財力和匱乏的情況下,失去競爭的優勢,從一開始,人生可能就被束縛住了。
孩子的教育,變成了赤裸裸的財富接力賽。
有人說,還好有高考是公平的。但是高考就絕對公平嗎?有錢人的家庭,通過競賽、買港籍戶口等等,考清華北大直接減免一百分。
你拿什么比?
如果這樣持續下去,最大的后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讀書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
久而久之,階層固化的局面就不可避免。
而未來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況,他們婚育的熱情就會被大消,乃至泯滅。
殘忍點說,這是一個成熟穩定的社會,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日本,韓國莫不如此。
當我們再提到生育補貼時,不禁感嘆:也許五萬、十萬的補貼,暫時能激起年輕夫婦的繁衍熱情,但等熱血冷卻,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只能重復自己無聊的命運時,他們就會將悔意散播到整個互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