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麻鴨
是土生土長的“廣東鴨”
曾面臨斷崖式消失
一度被認定為“滅絕”
然而
有一群人相信它們的存在——
華農動物科學學院團隊
聯手中山市相關單位
踏上尋鴨之路
幾番考察 悉心育種
終于“復活”鴨種
相關內容獲《南方日報 》、南方+報道
《南方日報》報道
點擊上方視頻,來看中山麻鴨的逆襲之路
歷經10余年的輾轉尋找
中山麻鴨從“滅絕”到“新生”
再次回到大眾視野
這場漫長的尋鴨之旅
要從2006年說起
這是一只“廣東鴨”的重生故事。
“中山麻鴨‘走失’,是我忘不了的遺憾。”作為廣東省家禽資源普查工作專家,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張細權怎么也沒想到:18年前,他目睹中山麻鴨“消失”,18年后,他又見證了中山麻鴨“失而復得”。
中山麻鴨,因羽毛呈褐麻色,有如麻雀毛色而得名。作為唯一被列入廣東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志的鴨品種,中山麻鴨是土生土長的“廣東鴨”,養殖高峰時曾達到360多萬只。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外來白羽肉鴨品種的沖擊,中山麻鴨逐步減少,于2006年被官方判定為“滅絕”。
此后,中山人踏上了漫長的尋鴨路。
歷經十多年努力,國家農業農村部宣布:中山麻鴨這個曾宣布滅絕的畜禽品種資源被重新找回。2月6日,中山麻鴨重新進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消失的麻鴨,又“活”過來了!
中山麻鴨保種場,麻鴨在水中舞動翅膀
震驚!廣東鴨“絕跡”
時間倒回到2006年。
這一年,國家啟動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作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的專家成員,張細權牽頭負責廣東省家禽資源普查工作。他帶隊到中山走訪時,卻驚訝地發現:曾經隨處可尋的中山麻鴨,竟然消失了。
張細權是廣州花都人,父親是養鴨好手,家里養過中山麻鴨,從小就熟悉中山麻鴨的特性。當時,他看了一眼就發現,中山養殖場的鴨群,都不是正統的中山麻鴨。“鴨群普遍摻雜了北京鴨的血緣,個頭大、有白毛。”
中山麻鴨看似平常,但在廣東卻有獨特意義。它是廣東最早有記錄的鴨品種。據《五山志林》記載,早在600多年前,中山麻鴨就已經形成。它也是唯一列入廣東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志的鴨品種,是一只地道的“廣東鴨”。
中山麻鴨,是唯一被列入廣東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志的鴨品種
中山麻鴨的形成,與珠三角獨特的“鴨稻共生”模式相伴而生。中山麻鴨耐粗飼、成活率高,只需以稻谷喂食,再讓鴨群到河涌、小溪邊自由覓食,就能養活,體型小巧、產蛋率高。明清時期,香山人就通過養殖麻鴨,販售蛋肉,貼補家用。
“農戶追求收益快、生產周期短的養殖品種,導致中山麻鴨的市場需求不斷萎縮,養殖數量大幅下降,逐漸走向瀕危。”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主任葉樹才回憶。20世紀80年代,因受外來白羽肉鴨品種沖擊,中山麻鴨“斷崖式減少”。1992年,位于南朗街道的最后一個麻鴨集中養殖場撤離,中山麻鴨從此失去了依托。
2006年,盡管經過多番尋找,張細權始終未能找到中山麻鴨的任何蹤跡。最終,中山麻鴨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除名”。這一記重錘,相當于宣布中山麻鴨的滅絕。
踏上尋鴨路:它們一定還活著
“中山麻鴨種質資源不能丟。”葉樹才表示,這是農耕時代的記憶。
為找回這塊失落的“拼圖”,中山人走上了漫漫尋鴨路。他們堅信,中山麻鴨一定還在這片土地的某個角落,頑強生存著。
2006年,中山幾個畜牧行業老前輩組成中山麻鴨場(籌委會),撰寫了“中山麻鴨”報告,記錄了中山麻鴨的“尋種”事跡,并提出保種建議。2008年,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遺傳改良與繁育研究室專家盧立志曾在南朗發現中山麻鴨的線索,次年將其上報至國家水禽基因庫,但并未持續深入研究。
2014年,情況迎來轉機。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支持下, 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與華南農業大學謝青梅團隊合作,承擔《中山麻鴨的提純復壯及選育》項目,尋找和搶救性保護瀕臨滅絕的中山麻鴨。
但尋獲中山麻鴨,絕非易事。
中山市農科中心畜牧獸醫站副站長殷穎珊說,“由于中山麻鴨消失較早,基因庫中并未錄入相關資料,只能從外貌辨別,這對尋回麻鴨造成了一定難度。”
中山麻鴨體型小巧、產蛋率高
參與項目的人,甚至都沒見過真實的中山麻鴨。中山市農科中心高級獸醫師吳詠梅是項目成員,她說,“我們所能依靠的線索,僅僅是志書上的2張圖片。”
手捧一本《廣東省家畜家禽品種志》,吳詠梅和項目組每天背著相機、記錄冊、GPS定位儀,輾轉中山、廣州、珠海、福建等多個地方,從一個村走到另一個村,看見水塘就盯著看,看見有人放養就湊上去問。
一次次踏破鐵鞋的尋覓,讓吳詠梅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先看體型,再看毛色,頸下端有一圈白色羽環……”有一次,在廣州番禺一家養殖場,項目組發現了幾只種鴨,外形與中山麻鴨極為相似,但細問才知,種鴨是從外地鴨販手中購入,并非本地培育。
終于,2014年底,在南朗街道合里樹坑村的深山密林處,項目組發現了幾只與中山麻鴨極為相似的種鴨。原來,農戶甘志美一直堅持養本地鴨,養殖中山麻鴨已有30多年。但因養殖地過于偏僻、且養殖數量較少,一直未被搜尋發現。
仔細調查后,項目組又得知,原來,2008年盧立志正是從甘志美等幾家麻鴨散養戶發現了中山麻鴨的線索。當時,盧立志叮囑養殖戶: “中山麻鴨是國寶。你們一定要保住,國家將來會來引種。”
2009年,盧立志將中山麻鴨的線索上報至福建省石獅市國家水禽基因庫。隨后基因庫從南朗引入中山麻鴨種蛋,用作繁育留種,但并未完成種群純化。
獲悉信息后,項目組專程到福建省石獅市國家水禽基因庫走訪交流。“當年基因庫從南朗引入的種蛋,其繁育后代與中山麻鴨性狀較為吻合,這堅定了我們從南朗引種的信心。”吳詠梅說。
孵化中的中山麻鴨蛋
2015年,項目組從甘志美養殖場購進一批麻鴨苗。同年,項目組又根據中山畜牧老前輩的指引,從珠海詹潮龍麻鴨養殖場購進另一批麻鴨苗。經觀察,這兩批鴨苗繁育的后代,與中山麻鴨外貌特征相似度較高,基本滿足繁育提純的條件。
為避免種源單一導致近親繁殖,項目組決定將2個養殖場的鴨種混合。2016年9月,項目組再次從甘志美養殖場購進麻鴨鴨苗,與從珠海引種選留的鴨只共同組成保種基礎群,確定為中山麻鴨第1世代保種核心群。
八代淬煉提純,找回麻鴨“真身”
確立保種群,并不意味著真正找回了麻鴨。原因一字概之:雜。
吳詠梅坦言,中山麻鴨第1世代種群性狀仍不穩定,鴨群經常出現體型偏大、摻雜白毛或毛色偏深、頸圈不明顯等情況。“這說明麻鴨品種還不夠‘純’。”
要想找回“真麻鴨”,還得重新“淬煉真身”。
以第一世代為基礎,逐代建立保種核心群,直至種群整體性狀穩定,實現純化。其科學依據,就是通過同質選配,篩選性狀相同、性能表現一致的公母種鴨交配,保留性狀與麻鴨吻合的后代,剔除不吻合的個體。
“為保證基因性能穩定,我們以28天為一個孵化周期,用1年至1年半時間,推出一個新世代。”殷穎珊透露。
1年至1年半時間,才能推出一個中山麻鴨新世代
2018年,張細權得知中山麻鴨有最新進展,毅然加入其中,和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羅慶斌一起制定了中山麻鴨的保種方案。“我一定重新要把它找回來。”
依照方案,五桂山中山麻鴨保種場,設立近百個小隔間,通過分開飼養,避免麻鴨近親繁殖。每只破殼的中山麻鴨,都會戴上專屬翅號,類似麻鴨“身份證”,實現精準選育。
從2016年推出第一世代算起,中山麻鴨至今已擴繁至第八世代,不僅品種純度大幅提升,后備種鴨數量也從100多只擴至1000多只,家系由20多個擴大到60多個,每年可穩定出產2萬只鴨苗。
2021年,全國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啟動,中山麻鴨迎來了“驗明正身”的機會,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紅色清單地方品種。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加快中山麻鴨性能測定及鑒定,羅慶斌被任命為專業組組長,帶領團隊進行鑒定工作。
“經過一代代精心篩選,中山麻鴨核心保種群基本恢復志書所記載的各項外貌特征,羽色褐麻色為主,蹼呈橙黃色、虹彩褐色,體型中小型,基本保持在4斤左右,說明基因已被重新純化。”羅慶斌說。”
保種場工作人員正在展示中山麻鴨蛋
2022年9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向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正式提交了中山麻鴨遺漏品種認定申請。2023年9月2至3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專家組來中山開展現場核驗工作。經充分質詢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山麻鴨符合遺漏品種認定的有關規定,現場核驗通過。
當時,張細權、羅慶斌冒著風雨,專程從廣州趕到中山,參與專家組詢問核查。這個場景似曾相識,但張細權的角色卻變了,從當年的調查組專家轉為“尋鴨人”,見證專家組簽下中山麻鴨的認定書。
2024年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公布消息:中山麻鴨作為曾宣布滅絕畜禽品種資源,被重新找回。
保種場內,工作人員正在給中山麻鴨喂食
走出保種場,再闖大市場
畜牧發展,良種為先。“復活”中山麻鴨,意義深遠。
羅慶斌說,“地方遺傳資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種業芯片的物質基礎。廣東有20余個畜禽品種,但是鴨品種只有中山麻鴨一個。”這意味著, 中山麻鴨是我國地方鴨遺傳資源基因庫中一顆重要的“種子”。
張細權、羅慶斌團隊經過基因組測序,證實中山麻鴨遺傳基因具有獨特性,與全國其他鴨品種的基因序列有明顯區分度,單據為一類。同時,中山麻鴨遺傳基因具有多樣性,并未經過高強度選育,從研發利用的角度來看,可為新鴨種的研發提供豐富且獨特的基因素材。
找回只是第一步,保育開發是后續關鍵。要想不淪為保種場中的“活化石”,中山麻鴨就要走出保種場、闖向更大的市場。
華南區的國家區域性畜禽基因庫已建成運行,位于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羅慶斌透露, 華南農業大學家禽遺傳育種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中山麻鴨DNA指紋特征的研究,從事中山麻鴨遺傳資源保護與高效新品系選育課題研究,挖掘與鑒定影響麻鴨生長、飼料轉化效率、產蛋、抗病性等重要性狀的功能基因及其SNPs(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培育新品系。 目前,華南農業大學正與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從品種培育入手,提升中山麻鴨的產蛋性能。
中山也努力將中山麻鴨推向廣闊的市場。如廣東華農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養殖了2000來只中山麻鴨,同時借助“團購+餐廳”的營銷方式推廣中山麻鴨。承載著地方文化記憶的中山麻鴨,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食客。
2024年5月,在泰國楠府舉辦的第一屆國際農業論壇上,中山農業企業現場宣傳推介中山麻鴨。中山麻鴨首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尋鴨、提純、再擴市場
在華南農業大學團隊的助力下
中山麻鴨重新復活
保護畜禽種質資源
華農人永遠在路上!
/2025華農花海,全在這了!附賞花地圖/
/征集建議!事關華農未來發展/
/打鐵花+非遺夜市,昨夜的西湖太浪漫!/
-SCAU-
來源 | 南方日報、南方+
編輯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何鍵坪 郭煜婷
初審 | 林慷祺
復審 | 陳芃辰
終審 | 鐘耿濤
左下點擊標簽閱讀更多,右下點贊、分享、推薦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