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藝術領域的今天,藝術家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構建獨特的視覺和繪畫語言,既是創作命題,亦是突破身份困境的映射。作為畫家和職業建筑師雙重身份的陳嶺,其繪畫創作實踐恰恰為這一時代議題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答案。他以建筑師的空間思維解構文化符號,又以跨媒介的繪畫技法實驗重構美學邏輯,在《馬》《花》《東方主義》等系列中,完成了從“文化沖突”到“視覺共生”的范式轉換。
這種突破既源于其對梵高、塞尚等西方大師的繪畫技法汲取,更根植于東方美學中“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核——如《殘荷》系列以侘寂之美顛覆傳統靜物畫范式,將衰敗轉化為永恒的詩意?。?
▲陳嶺作品《殘荷系列1-3》2024
60×80㎝ 布面油畫
值得注意的是,陳嶺的創作始終帶有強烈的源于建筑學的“方法論自覺”。其建筑學背景不僅賦予畫面以結構性張力(如《風景與人體系列》中幾何線條與自然輪廓的互文),更將城市化進程中的物質痕跡轉化為版畫的多層肌理。這種跨界實踐暗合當代藝術對“學科壁壘消解”的追求,通過傳統符號的當代轉譯,激活文明傳承的內在生命力?。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裂隙間,陳嶺開辟出一條兼具審美獨立性與思想批判性的創作路徑。?
跨文化實踐:
從《馬》《花》到《東方主義》的視覺敘事
陳嶺的繪畫藝術創作始終以“解構東、西方藝術邊界,重構跨文化視覺語言”為核心命題。其作品系列《馬》《花》《東方主義》等,通過題材、技法與哲學內核的三重突破,展現了藝術家對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身份與藝術表達的深刻思考。
▲陳嶺作品《海濱奔馬》2024
80×100㎝ 布面油畫
▲陳嶺作品《海濱奔馬》2024
80×60㎝ 布面油畫
在《馬系列》中,陳嶺以奔馬為載體,將東方水墨的線條韻律與西方油畫的色彩張力相結合。通過藍色系的冷峻、粉色系的柔美與綠色系的生機,他不僅捕捉了馬匹的物理動態,更隱喻了自然力量與人類精神的對抗與共生。例如,風雪中的馬群以破碎筆觸暗示環境壓力,而海水中騰躍的馬匹則以流動的色塊象征生命的永恒性。
▲陳嶺作品《粉馬系列-相遇》2024
60×80㎝ 布面油畫
▲陳嶺作品《粉馬系列-矜持shy》2024
60×60㎝ 布面油畫
陳嶺的《殘荷》《郁金香》《向日葵》等花卉主題作品,打破了傳統靜物畫的靜態表達。殘荷的濃烈色彩與衰敗形態形成強烈反差,暗含東方侘寂美學中的“不完美之美”;而郁金香的多視角解構與向日葵的殘缺形態,則通過色彩并置與形態解構,將時間性與物質性并置,賦予花卉以哲學化的生命敘事。
▲陳嶺作品《向日葵系列》2023
60×60㎝ 布面油畫
▲陳嶺作品《郁金香系列》2024
80×80㎝ 布面油畫
在《東方主義》三部曲中,陳嶺以印度圣壺節為切入點,通過西方繪畫寫實技法與東方宗教符號的疊加,挑戰了傳統東方主義藝術中的“他者化”視角。畫作中,沐浴者的虔誠姿態與黎明時分的微光交織,既保留了異域文化的真實性,又以朦朧的筆觸消解了文化獵奇感,表達了沐浴者群體對宗教的虔誠和平靜的世俗精神狀態。
▲陳嶺作品《東方主義系列·瓦拉納西黎明1-3》2023
50×70㎝ 木板油畫
技法革新:
建筑思維與藝術實驗的互文性
作為資深職業建筑師,陳嶺將空間解構、材料質感與光影邏輯植入繪畫,形成了獨特的“建筑化繪畫”語言。
在《風景與人體》系列中,人體曲線與山巒輪廓以幾何線條相互呼應,暗合建筑設計中“形式追隨功能”的原則,使畫面兼具抽象構成與具象隱喻。其版畫作品融合蝕刻、拼貼與數碼印刷,通過多層疊加產生類似混凝土墻面的肌理效果,呼應城市化進程中的物質痕跡。借鑒建筑空間的光影設計,陳嶺在《圣壺節》系列中以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營造出宗教儀式特有的神圣性與戲劇性。
▲陳嶺作品《風景與人體9》2023
60×60㎝ 布面油畫
▲陳嶺作品《風景與人體8》2023
60×80㎝ 布面油畫
陳嶺的“建筑化繪畫”語言,在他的《印象北京》系列中有著更深刻的體現與表達。他以建筑師的角度審視城市發展,對城市的文明歷史文化加以反思,提取城市的碎片、色彩和人文精神,加以混合抽象?,用現代西方當代油畫的手發表述東方的文化意象。其中該系列的代表作品《燕京八景》采用幾何色塊的交錯層疊,在二維平面上重構出具有立體縱深感的城市意象?,既延續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可游可居"的觀照方式?,又通過當代抽象表現技法,實現歷史記憶與都市景觀的視覺轉譯?,完美地運用現當代的藝術語言抒發人文情懷,形成東方美學的當代言說?。
▲陳嶺作品《燕京八景-太液秋風》2024
80×80㎝ 雨露麻、布面油畫
▲陳嶺作品《燕京八景-金臺夕照》2024
80×80㎝ 雨露麻、布面油畫
市場前瞻:
文化符號的稀缺性與價值錨點
陳嶺作品的收藏價值潛力,源于其藝術語言中不可復制的文化符號體系。
首先是跨文化敘事的稀缺性?:在全球化與本土化激烈碰撞的當代藝術市場中,陳嶺的創作既未陷入東方符號的膚淺堆砌,亦未趨于全盤西化,而是通過嚴謹的學術性探索,建立起可被多元文化語境解讀的視覺和繪畫語法。這種獨特的平衡性使其作品成為國際藏家配置“文化對沖”資產的重要選項。
其次是建筑與繪畫藝術的跨界賦能?:陳嶺的職業建筑師背景賦予作品強烈的理性邏輯與空間敘事能力,與純藝術家的感性表達形成互補。此類跨界創作在二級市場中往往具有更高的溢價空間。
再者是學術話語的持續建構?:隨著《激流三部曲》等文學研究對跨文化敘事的理論深化,陳嶺作品中隱含的對傳統東方主義視角的反思,正與當代藝術史學界的關注焦點高度契合,預示著其學術價值向市場價值的轉化潛力。
▲陳嶺作品《北京印象-太古里》2024
80×60㎝ 雨露麻、布面油畫
▲陳嶺作品《北京印象-什剎?!?024
80×80㎝ 雨露麻、布面油畫
結 語
陳嶺的繪畫藝術實踐,本質上是將繪畫作為解碼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文化沖突的媒介。通過《馬》、《花》、《東方主義》等系列,他不僅完成了對東、西方藝術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更以建筑師的理性和空間思維為當代繪畫藝術注入了結構性革新。在文化認同日益成為核心競爭力的藝術市場中,這種兼具審美深度與思想銳度的創作,無疑將占據獨特的美學價值高地。
▲陳嶺作品(2024灣區藝韻——深圳城市藝術展)
從陳嶺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發自靈魂的聲音,那是一種鮮活的氣息和內心的激情,在AI科技已經逐漸走入人們生活的時代,這些元素在繪畫中愈發顯得稀缺,因為它們不依賴于算法,只聽從畫家內心的聲音,因此更能煥發觀看者的共情與感動。
撰文:陳維
廣州藝博會書畫院院長、廣州藝博會藝委會主任
陳嶺,資深建筑師兼畫家,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建筑設計及項目管理經驗,曾主持設計并負責多項國內重大建設項目。他的藝術創作同樣備受矚目,作品在國內外廣受贊譽。
陳嶺的繪畫藝術受到梵高、塞尚、高更、佛洛伊德、德庫寧、李希特等大師的影響,作品題材多樣,畫風寫實與抽象并用,追求東西方相融合的畫風。油畫作品推出了《馬系列》、《花系列》、《風景系列》、《風景與人系列》等,油畫與版畫之技法嫻熟,其高產高質的旺盛藝術創造力令人欽佩。
2024年7月參加灣區藝韻——深圳城市藝術展
2024年10月參加十月繁花——羅浮宮家居藝術季(廣東順德)
2024年12月參加第29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