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特朗普和普京
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了通話,關鍵詞聚焦于俄烏沖突,涉及領土問題、核電站問題以及諸多細節安排。
具體的談話內容我們暫時按下不表,但這次通話背后所凸顯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個關鍵詞就是雅爾塔。
《紐約時報》在報道此次通話時,配了一張雅爾塔會議的圖片,圖片中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三巨頭并排坐著,周圍簇擁著眾多人員。
雅爾塔會議曾劃分了世界范圍,形成了美蘇冷戰的局面,雅爾塔體系也因此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而特朗普在與普京通話之前曾提及雅爾塔,稱和普京的通話將談到土地、俄烏沖突和核電站。
暗示自己與普京的合作可能會對世界格局產生影響,甚至于控制世界、瓜分世界。看與俄羅斯在哪些方面能夠達成合作,這是他的野心和想法。
盡管他們的談話并未達到雅爾塔會議的重要性,但對于世界格局來說,確實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從特朗普擔任總統以來,他與俄羅斯的關系漸行漸近,顛覆了美國八十多年來的對俄政策。
同時,他與歐洲國家漸行漸遠,甚至對友好鄰邦加拿大也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疏遠,甚至戲稱要將加拿大變為美國的第51個州。
圖為小特朗普在格陵蘭島
甚至要把格陵蘭島據為己有,要將巴拿馬運河收回。這一系列舉動表明,在二戰后美國出現了體系性的變化。
我們無法確定這是特朗普個人的行為,還是他之后繼任者將繼續沿用的政策。
但如果這一系列變化持續下去,那么雅爾塔體系或將徹底終結,新的世界格局或將形成。
而新的體系可能就是美國主導下的,既有孤立主義又有帝國主義。
孤立主義意味著美國不再過多干涉世界事務,不做“世界警察”,而帝國主義則體現在美國仍然試圖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
因此美國學界批評特朗普,稱其是孤立主義加帝國主義的結合體。
孤立主義是上個世紀以來,美國內部的一個思潮,世界上的事不去干涉,就做好自己的事 這叫孤立主義。而帝國主義是在19世紀,到處去擴大領土的做法。
圖為特朗普
特朗普現在的做法是責任我不擔,但是好事我要占,這就是一種變化。
這種政策的變化讓許多人擔憂,是否會引發某種程度上的戰爭。
例如,《大西洋月刊》曾有一篇文章,美國是否會對加拿大采取軍事行動?
他們分析,雖然加拿大只有區區幾萬常備軍,但美國要真要打還不那么容易
考慮到美國和加拿大邊境上居住著印第安人,早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前,1775年就想去打加拿大,將其變為他們的第14個殖民地,結果沒有成功。
1812年美國出動大軍去打加拿大,這一次的行動同樣未能取得預期的結果。
在英國和加拿大聯合反攻之后,美國軍隊不僅未能占領加拿大,反而被占領了華盛頓,并火燒了白宮。
第二點,我們回頭看特朗普,雖然說他24小時以內結束沖突這句話,自稱是玩笑,但實際上他做總統之后不久,提出了一個百日計劃。
現在看還真是基本上按路線圖走的,甚至他最早的時候說過,如果烏克蘭在和談問題上不聽我話,就給烏克蘭斷絕援助。
如果俄羅斯不配合,就給俄羅斯增加制裁。他是這么說的,現在看也是這么一步一步做的。
特朗普的執行力卻不容小覷,他提出的百日計劃正在逐步實施,包括與普京的通話、與烏克蘭團隊的商量等。
圖為前線俄羅斯士兵
等到和普京見面的時候,差不多俄烏沖突就搞定,復活節前后整體大框架就確定。
他的團隊全力配合他的想法,無論這些想法是否符合正義或其他價值觀。
這一點在美國外交來說,還真不容易。第一,烏克蘭丟失領土,從價值觀的角度,讓歐盟覺得不爽
但另外一面,特朗普及其團隊的執行力,讓全世界不再覺得他只是說說而已。
這種執行力讓全世界不得不嚴肅對待特朗普及其團隊。
第二點,至于特朗普與普京的這次通話和即將見面的會晤,是否會形成新的世界局勢或平衡,我們尚需拭目以待。
歐洲能否在這里起到更多的作用,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