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甫一上市,就用350km/h的極速讓世人感受到了狠狠的震撼。同時,對于這個級別的速度出現在這個價位的汽車上,許多人也表示了擔憂。
3月14日,“沈陽小米SU7 Ultra車主簽署安全承諾書”的消息,又給這種擔憂加了一把火。
有網友發出了靈魂拷問:國標規定兩輪電動車速度不能超過25km/h,為什么沒有規定限制電動汽車的速度?
有網友持“兩輪電動車是窮人騎的車,小米SU7 Ultra是富人開的車”的論調,又有網友反駁稱“真正的富人可不開小米SU7 Ultra”。
思忖良久,筆者看明白了關于“電動車限速雙標”和“富人標簽”的爭論,這根本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認知的集體跑偏。咱們掰開揉碎了說。
一、速度爭議背后是認知錯位
25km/h的兩輪電動車和350km/h的四輪電動汽車的賽道完全不同。就像不能拿著炒菜鍋的標準去要求高壓鍋,這壓根不是一碼事。
小米SU7 Ultra的350km/h極速,是在專業賽道環境下的測試數據,日常道路根本不可能達到。
舉個類似的例子,高鐵復興號家族中的核心車型CR400AF(紅神龍)和CR400BF(金鳳凰),其試驗速度能達到420km/h,但日常運營中只跑350km/h。技術儲備和實際使用是兩回事。
二、富人標簽是個偽命題
說“真正的富人不開小米”的人,怕是對財富有什么誤解。雷軍自己就開著小米SU7 Ultra到處跑,按這些網友的標準,這位身家千億的科技大佬反而不算“真富人”?
如果開52.99萬的車還要被開除“富籍”,那滿大街的BBA車主都得瑟瑟發抖。事實上,小米SU7 Ultra首批車主中有50%-60%曾經是BBA車主,這群人是傳統認知中實打實的“富人”。
三、技術進步≠特權專屬
有人酸“以前只有豪車才能跑這么快”。
他們選擇性忽視了十年前特斯拉Model S破百3秒要賣百萬,現在小米用一半價格做到1.98秒。
這明明是工業進步的普惠價值,怎么就成了“富人特權”?你開五菱宏光MINI EV和開小米SU7 Ultra上高速,交的過路費可都是一樣的。
四、安全才是真焦點
與其爭論“誰配開快車”,不如關注安全底線。
兩輪電動車限速25km/h是因為肉包鐵風險高,而四輪汽車有安全帶、氣囊、車身結構等多重防護。
小米SU7 Ultra配備賽道級制動系統,30.8米的剎停距離比很多超跑還短,這才是該討論的技術亮點。
總不能因為有人高空拋物砸到了人,就禁止蓋樓房。
五、破除標簽需要集體清醒
那些給車貼富人標簽的,本質是在制造對立。按這個邏輯,開保時捷的是真富豪,開小米的是鬼火青年,開比亞迪的是工薪階層——這種刻板印象早該被拋棄了。
近些年國產汽車品牌的崛起,說明中國消費者已經開始為產品力投票,而不是盲目崇拜洋品牌。
說到底,討論汽車性能就該回歸技術本身。小米SU7 Ultra刷新紐北賽道紀錄,800V高壓快充5分鐘跑200公里,這些實實在在的突破,比糾結“開車的是不是真富人”有意義得多。
讓更多人盡快享受到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才是科技平權的真諦。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