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電池、智能傳感器、柔性電子器件等新興產業突飛猛進的今天,功能材料已成為撬動產業升級的核心支點。從智能手機屏幕的透明導電薄膜,到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隔膜,再到醫用植入器械的生物涂層,每一項關鍵技術突破都凝聚著功能材料領域的創新力量。
行業數據顯示,我國功能材料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突破2萬億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端研發人才和工程化應用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僅新型顯示材料領域,每年缺口就達3萬人以上。
然而,目前國內高校中開設功能材料專業的院校相對較少,且不同高校之間因教育資源、科研方向、行業背景和技術專長等方面的差異,所開設的這一專業也各具特色。例如在軟科2024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穩居功能材料專業全國第二的華南理工大學,就更側重于電子信息產業。
作為國內最早擁有材料學科方向的高校之一,華工自1952年起便開設了橡皮工學、硅酸鹽工學等專業,后陸續增設金屬學與熱處理、高分子化工、化學纖維、電子陶瓷等專業。60余年學科積淀形成的獨特辦學基因,使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為了我國材料領域科研創新的“國家隊”。其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更是連續兩次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在ESI排名全球前1‰。
得益于深厚的學科積累,華工便在2020年將“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合并成為功能材料本科專業。并聚焦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建立了兩極創新培養模式,即將科學研究與產業應用有機結合、雙創融合,形成科研型創新人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新模式。
其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是通過“企業命題+雙師指導+實戰研發”的閉環來實現的。它不僅是由企業工程師與校內導師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學生還可直接參與合作企業研發項目,在工程實踐中增強專業技能。也正是因為這種“入學即入行”的培養模式,使得該專業畢業生能夠手握2-3個企業真實項目經驗踏入職場,極大增強了他們求職時的競爭力。
而對與科研型創新人才培養,該專業則采用本科導師制和科研小組制,學生在大二分流后便能加入導師課題組,上手專業精密儀器,參與重大科研項目。與傳統工科教學相比,這種模式突破了學生成長的時間邊界、物理邊界、學科邊界和組織邊界,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條件,使其更好地成長成才。
最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華工透露出的招生新政策,該校今年將會增設材料類(院士特色班),由馬於光院士、韓恩厚院士擔任班主任和導師。當同齡人還在為如何接觸頂尖科研資源發愁時,這里的學生早已在院士團隊里“開掛”成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於光、韓恩厚領銜的導師天團,直接把本科生帶進國家超算中心、廣汽研究院等“科研戰場”,讓課堂與實驗室的邊界徹底消失。這樣實打實的學術“直通車”,讓不少研究生都直呼“羨慕哭了”!
所以,直白一點的講,華工院士特色班就是高分考生實現更高發展的“最佳選擇”,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華工為了進一步給學生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將不再限制院士特色班的保研去向。那么材料類(院士特色班)便會有50%~80%的學生通過這個班級的培養成功獲得碩博的機會。
所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能否成為華南理工大學材料類(院士特色班)的首批新生,就看各位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