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張華在《博物志》中載:昔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而食之,可以長生。”自古,黃精就被賦予“養生圣藥”的美名。
而如今,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特色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里的黃精,通過上千次實驗優化,已經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各種養生產品,還創造了上千萬的價值,真正實現點草成“金”。
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的彭騰教授,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黃精產業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黃精數十年,隨著科研的不斷深入,各路“資本”不斷拋來橄欖枝,而其中30余項科研成果也正加速轉換成產品并走入大健康市場。2023年,相關黃精系列產品的銷售額達2000萬,2024年的銷售額又翻了一番。
當人們以為這就已經將黃精物盡其用的時候,彭教授團隊又與園藝企業合作,將黃精與實用性花卉結合,進行功能性花卉的培育和研究:黃精在花期可以作為觀賞植物,花期后則可作為藥食同源的食材被端上餐桌。
而這,只是成中醫眾多科研成果的成功轉化案例之一。
近幾年,成都中醫藥大學不斷有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實現落地生“金”。而這,離不開成中醫的政策支持,更離不開其背后的國家級實驗室的平臺支撐。
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實力到底有多強?
成中醫的藥學院建于1959年,是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最早成立的藥學院、全國第一個中藥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也是我國唯一一個三次榮獲中藥學國家重點學科殊榮的單位;
藥學院擁有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黃精研發成果就來自這里;
2025年ESI公布的最新排名中,成中醫藥學院的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進入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在軟科2024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成中醫的中藥學學科在全國中醫藥大學中排名第4;
近年來,藥學院的學生在全國“藥苑論壇”“挑戰杯”“互聯網+”等大學科技作品競賽中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3余項,學院畢業生年均去向落實率超過95%,這些數據就是成中醫的“硬實力”;
而成中醫藥學院“產-教-學-研”的發展思路,積極的推動了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和各項創新成果的落地。
成中醫無論學科實力還是科研平臺都是我國中醫藥領域的TOP級別。
將古老的藥方落地生“金”,依托的是學校的學科實力、國家級實驗室的科研平臺,而科研成果轉化這從實驗室到產品的“最后一公里”,一定來自學校的政策支持。成都中醫藥大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近年來無數成功的科研成果轉化,更能看出中醫藥學的未來極具前景,成都中醫藥大學更值得特別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