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競爭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21世紀的今天愈演愈烈。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這一輪競爭中,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腦機科學等前沿領域的“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立即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當外界深度挖掘杭州為什么能夠孵化出如此之多的尖端科技企業時,驚嘆于杭州深謀遠慮的布局、慧眼識珠的魄力、全力扶持的格局之余,也驚訝地發現,許多高新科技企業的創始人竟都來源于同一所大學——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
就拿“杭州六小龍”來說,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本碩畢業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群核科技兩位創始人黃曉煌、陳航均畢業于浙大竺可楨學院;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在浙大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業,畢業后還擔任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然,杭州培養出來的高新技術“新貴”遠不止這幾位。拼多多黃崢、OPPO與vivo段永平、信雅達創始人郭華強等行業巨頭創始人均為浙大校友。據統計,目前上市公司創始人中共有351位為浙大校友,僅2024年“浙大系”獨角獸企業(估值超10億美元)就多達31家,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學、金融科技等領域。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浙大培養的行業頂尖人才、“浙大系”的校友和企業正在深刻影響高新科技領域的競爭格局;也可以說,這所由浙江傾全省之力打造的頂尖高校,一點也沒令人失望。
浙大校內
多學科全面發展的巨無霸高校
有人說,浙江省只有兩所大學,一所是“浙江大學”,一所是“其他大學”。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卻是浙大在省內“一家獨大”的真實寫照。
確實,在浙大面前,浙江省其他大學無論從綜合實力,還是科研、學科、生源、社會聲譽等方面,都完全不在一個等級。浙江省只有浙大一所大學入圍“985工程”、“211工程”,入圍了“雙一流”的寧波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其實力都不足以與浙大相提并論。
這是因為,在1998年,浙江省將原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這三所與浙江大學同宗同源的院校,重新并入浙大。要知道,這三所大學已經通過“211工程”初評,具備成為“211高校”的實力,四校合并后,原本實力就很強大的浙大便一躍成為雄踞華東的“巨無霸”高校。
世紀之交,浙大順利當選首批“985工程”高校,也就是今天“C9”聯盟的成員,在很多方面都是國內僅次于清華、北大的存在。
浙大之強,辦學層次高,規模大。學校有7個校區,在讀學生總數超過7萬人,英才薈萃。近萬名教職員工中,有中科院全職院士27人、中工院全職院士2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48人,這樣的“超豪華”師資團隊,才能讓浙大吸納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又將他們培養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
浙大之江校區
浙大創設了7個學部,在人文社科、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領域都有很強的實力,學科覆蓋除了“軍事學”之外的所有學科門類。
更重要的是,浙大并非“大而不強”,不僅學科設置全面,優勢學科也很多。浙大有14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浙大的A類學科多達39個,數量為國內高校之最,其中A+學科有11個,僅次于清北。至于第五輪學科評估,沒有官方公布的結果,從網上流傳的信息看,浙大的A+學科、A類學科總數均為國內第三。
在第二輪“雙一流”中,浙大有21個學科入圍“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由于清華、北大是自主確定參與建設的學科,浙大就成為國內確定入圍學科數量之最。因此,不管是學科評估,還是“雙一流”工程,浙大的表現都堪稱國內高校的標桿。
這些優勢學科覆蓋多個學科門類,有理學的生物學、生態學等,有工學的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等,有農學的園藝學、植物保護,也有醫學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
學科實力的強大,糅合的是學術帶頭人、先進科研平臺、前沿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優勢,最終都會筑就學生成長、成才的廣闊平臺。這也是浙大學子為什么能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的原因。
浙大優勢學科
探索頂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浙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是中國人自主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求是”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忠于事實,探究世界本質,再進一步開拓求索的態度。120多年過去了,“求是創新”早已深入浙大的骨髓,豐富和營養了一代又一代浙大人的精神世界。
“嚴謹的治學氣氛,以及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科學精神”,梁文鋒認為,這是他在浙大求學期間最重要的收獲之一,也為他后來從事技術開發和創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作為當前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是浙大在人工智能領域培養出來的杰出代表之一。
早在1978年建立計算機系時,浙大就精準把握住人工智能的前沿趨勢,提出了“研究人工智能理論、設計新型計算機”的建設方案。同年,浙大就率先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專業碩士研究生。2019年,浙大順利成為首批35所設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高校之一,同時獲批創設了全國高校第一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
如今,浙大在人工智能領域英才輩出,他們開風氣之先,深耕基礎前沿,不斷以“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驗證了浙大在人工智能領域超前布局的成功。
浙大求是大講堂
然而,浙大不遺余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可不局限于人工智能領域。作為國內一流大學的標桿,浙大從未停止過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浙大竺可楨學院,各類英才班應運而生,為每一位有潛力的學子定制專屬培養方案,除了教育部主導的拔尖計劃、強基計劃,還有學校自主設置的各種班型。
拔尖計劃方面,浙大創設的培養基地有12個,除了數、理、化、生、計、力、醫、藥之外,還有經濟學、哲學、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等,用于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至于強基計劃,浙大設立了理學I類、理學II類、基礎醫學類、人文歷史類等4類共11個專業,學院根據專業獨立編班,為學生制定本碩博銜接培養方案,培養基礎學科應用型人才;
此外,竺可楨學院還有求是科學班、人文社科實驗班、醫學試驗班、圖靈班、新農科實驗班、混合班等等,采取“2+2”培養模式:本科前兩年采用“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教育,通過各種數理基礎課程為同學們打好基礎;后兩年再開展“個性化、自主化”的專業教育,鼓勵學生投身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學習。
多元化的班型設置,不僅覆蓋主流學科和專業,也能滿足不同興趣、天賦、個性的學生因材施教的需求。當學生走出校園,就有更扎實的專業技術和深厚的底氣,直面高新科技領域的競爭。
竺可楨學院
搭建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
群核科技兩位創始人黃曉煌和陳航,便是浙大竺可楨學院2003級混合班的學子。他們對于這種創新培養模式有最直觀的體會——將不同專業的優秀同學聚集起來,充分進行頭腦風暴和學科交叉,形成開放包容的氛圍,最終在浙大創建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中,將各種奇思妙想落地生根。
現代大學,要培養跟上時代,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尖端人才,就必須以學科資源為先發優勢,走在技術創新前沿。將基礎科學和創新創業深度融合,就是浙大長期探索的結果。
浙大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囊括了通識、專業、交叉、輔修等方面,形成了以“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以賽促創”等為特色的創新實踐教育,將浙大深厚的科研和人才優勢發揮到極致。
充分發揮校園內林林總總的科研和科技創新平臺,并搭建“學科-產業-資本”的閉環生態,推動科研面向場景與行業,浙大創建了技術研究從課堂、實驗室到商業化落地的“平穩路徑”。
浙大校門
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在本科期間就參加了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競賽,從此“死磕”機器人研發。2011年開始,朱秋國加入浙大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先后主持四足機器人“絕影”、“赤兔”,以及仿人機器人“悟空-II”的研制工作。如今,云深處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技驚四座,在國際同類產品中已經達到先進水平。
這兩股“神秘的東方力量”,只不過是浙大培育出來的眾多科技先鋒的一個縮影。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始創于1999年,為浙大優秀學子締造了“未來企業家培育工程”,被譽為“中國創業第一班”。二十多年來,該強化班人才輩出,碩果累累,誕生了128家創業公司,總市值高達千億元,黃錚和拼多多、劉若鵬和光啟技術、段威和匯量科技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半個甲子的超前布局,使浙大的創新人才培養收獲滿滿,浙大學子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然而,這一輪科技競爭方興未艾,各所大學在人才培養上也是各顯神通,讓我們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科技精英能像雨后春筍般涌現,讓“神秘的東方力量”愈加不可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