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解放戰爭的烽火燃至西北大地,彭德懷元帥肩負解放西北的重任,決心與盤踞在青海的馬步芳部展開決戰。在蘭州,彭老總指揮若定,一舉擊潰馬步芳的部隊,盤踞青海多年的馬氏大軍灰飛煙滅。甘肅、青海相繼解放,馬步芳與馬繼援狼狽逃亡。此時,西北戰場上,馬鴻逵與胡宗南的部隊成為解放路上的最后阻礙。為剿滅馬鴻逵部,彭德懷派遣楊得志率部進軍寧夏。
起初,中央對馬鴻逵采取爭取的策略。馬鴻逵與野心勃勃、擁兵自重且自恃精兵強將、不把解放軍放在眼里的馬步芳截然不同。馬鴻逵雖身為軍閥,但其野心僅局限于寧夏地區。紅軍抵達陜北后,馬鴻逵與我軍達成某種默契。蔣介石多次命令他圍剿紅軍,他皆陽奉陰違,對紅軍的發展采取放任態度,因此與紅軍并無深仇大恨。反觀馬步芳,曾殘害眾多紅軍戰士,與紅軍有著血海深仇,必欲除之而后快。基于此,中央希望能爭取馬鴻逵起義,減少流血犧牲。
彭德懷率部抵達蘭州時,毛主席授意傅作義給馬鴻逵帶信勸降。然而,馬鴻逵在電話中態度堅決,宣稱絕不投降,直言部隊能打就打,打不了便逃。傅作義追問其逃亡去向,馬鴻逵卻神秘回應自有去處。傅作義苦口婆心相勸,點明他并非蔣介石嫡系,即便逃往臺灣也難有好下場。但馬鴻逵固執己見,認為投降也不會有好結果,隨即掛斷電話。其實,馬鴻逵內心并非毫無波瀾,他一方面對寧夏這片經營多年的地盤和積累的巨額財富難以割舍,自 1933 年掌控寧夏以來,他大肆搜刮,財富多得甚至可以用噸來計量;另一方面,他還心存幻想,覺得寧夏是他的 “禁臠”,誰也奪不走。
馬鴻逵并非全然沒有考慮過起義,只是他提出諸多條件,認為自己對共產黨有恩,共產黨理應答應他的要求。那么,馬鴻逵所謂的 “恩” 從何而來?1927 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并命令各部隊清除內部共產黨。馬鴻逵并未趕盡殺絕,而是將自己部隊中的共產黨員送出境外。陜北根據地的創建者劉志丹曾在馬鴻逵部隊任職,馬鴻逵不僅未加害他,還贈予四百多塊錢路費。若無劉志丹,陜北根據地的創建恐將困難重重,紅軍在陜北的立足也會受到影響。此外,賀晉年從事兵運工作時被馬鴻逵抓獲,原本馬鴻逵欲將其處死,后因母親勸阻而釋放。抗日戰爭時期,馬鴻逵與八路軍,尤其是賀龍部來往密切。
在歷史的長河中,五代十國時期的石敬瑭為了稱帝,向契丹割讓燕云十六州,以兒國自稱,換取契丹的軍事支持。他只圖一時之利,卻給中原地區帶來了長達數百年的邊患危機。馬鴻逵與石敬瑭類似,在歷史的關鍵節點,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所謂的“恩情”,卻沒有認清歷史發展的大勢。石敬瑭因短視的行為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馬鴻逵同樣如此。
盡管他沒有馬步芳那般惡貫滿盈,但也做過不少惡事。他高估了自己所謂的 “恩情”,拒絕投降的他,注定成為解放軍的階下囚。當解放的浪潮不可阻擋地涌來,任何企圖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人,都將被無情碾碎,馬鴻逵也不例外,其結局早已注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