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6日,一場意義非凡的教育與科學座談會正在召開。鄧公在會上提出恢復高考的決定。這一消息瞬間在全國范圍內引發巨大的反響,猶如一道曙光,照亮無數莘莘學子前行的道路,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軌跡。
彼時,劉源正在北京的工廠里忙碌著。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入他耳中時,內心的激動如同洶涌的潮水般難以抑制。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知識曾被長期壓抑,如今高考制度的重啟,讓劉源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他毅然決定投身到備考的隊伍中,渴望通過知識的力量,為自己開啟新的人生篇章。然而,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劉源向工廠提出參加高考的申請后,得到的卻是無情的拒絕。工廠給出的理由是他已超過年齡界限。劉源當時26歲,與他同齡的工友們也同樣未獲批準。但劉源心里清楚,年齡或許并非真正的阻礙。他的父親劉少奇,在那個動蕩的特殊年代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作為劉少奇的兒子,劉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牽連。
回溯劉源的成長歷程,年少時,父親對他要求極為嚴格。14歲的劉源便參軍入伍,在公安部隊服役期間,他憑借出色的表現,成功入選為國旗護衛兵。那時的他,前途一片光明,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這一切成就,既源于父親的諄諄教誨,也離不開他自身的不懈努力。然而,文化運動的浪潮席卷而來,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初中畢業后,劉源被安排到農村插隊。火車站送行的人群中,只有妹妹的身影。對未來的迷茫與無助,讓劉源不敢面對妹妹,匆匆鉆進車廂。而車窗外,妹妹焦急的淚水奪眶而出,兄妹二人只能隔著車窗短暫相望。多年后,每當劉源回憶起這一幕,內心依舊被彷徨與恐懼所充斥,仿佛未來的道路被濃重的迷霧籠罩,看不到一絲光亮。
好在來到農村后,善良淳樸的村民們給予了劉源無盡的關懷與幫助。他們言傳身教,讓劉源從一個不知生活疾苦的少年,逐漸成長為能吃苦耐勞的鐵骨硬漢。在村民們的悉心照料下,劉源重新燃起了對未來的希望,也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后來,在周總理的特別關照下,劉源結束了農村插隊生活,被調回北京,進入起重機廠工作。工廠里的工友們知曉他的身份,對他關懷備至。
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劉源滿心期待,認為這是命運賜予他的轉機。可工廠領導的拒絕讓他陷入了困境。從報名條件來看,他的年齡并無不妥,而且工廠領導為了 “說服” 他,將另外九名年齡相仿的工友也一并拒絕。劉源深感此事不合理,思索再三后,他決定給鄧公寫信,信中內容只提及一事:他渴望參加高考,去考大學。在那個充滿希望與變革的時代,劉源將全部的期待寄托在了這封信上。
而在漫長的等待中,距離高考僅剩一個星期的時候,轉機出現了。那9名工友和劉源一同拿到了準考名額。劉源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全力備考,最終在高考中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被北大錄取。他用自己的堅持與努力,書寫了一段勵志的人生篇章,也為那個特殊時代的知識追求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