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歷下亭不知道濟南名士多,到了歷下亭才明白濟南名士多的真正含義。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這是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的句子,也是事關濟南最早出現“歷下亭”三字的記載。因此詩被后人廣為傳頌,歷下亭和濟南名士多也廣為人知。
歷下亭因古亭位于歷山下(千佛山)而得名,位于大明湖湖心島上,也是湖中面積最大的島,島上除了古亭,還有游廊、名士軒、御碑亭、蔚藍亭等古建筑。
登島需要乘坐游船,如果只是登島懷古,乘坐畫舫游船即可,自鐵公祠處乘船,僅僅10元/人。
歷下亭島方方正正,古建筑群坐北朝南,以亭為中心,游廊(大門)、蔚藍軒、名士軒環列。
島的南側為一排游廊,左右各有建筑,中間為歇山頂大門,門前有“歷下亭”碑刻一通,大門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門內居中匾額“海右古亭”。二者皆由道光年間進士、詩人畫家何紹基所題。把杜甫的名句題在這兒,既是對當年李邕和杜甫等名士齊聚歷下亭盛況的贊譽,也是對古亭歷史悠久的敘述。
門后就是歷下亭了,八角重檐攢尖頂式,紅柱青瓦,斗拱承托,亭脊飾有吻獸,亭內有石碑一通,蔚為大觀。二層檐下懸有紅底金字“歷下亭”匾額,乃清乾隆皇帝御筆。
亭前抱柱楹聯:李北海亦豪哉, 杯酒相邀, 頓教歷下古亭, 千古入詩人歌詠; 杜少陵已往矣, 湖山如昨, 試問濟南過客, 有誰繼名士風流。此聯為咸豐九年(1859年)進士、濟南知府龔易圖所題。
亭中石碑更不簡單,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東巡至濟南,船游濟南,看到碧波蕩漾、楊柳依依的美景,興之所至,潑墨揮毫,題下了“歷下亭”三字,并賦詩《乾隆戊辰春暮游歷下亭三首》,此碑即乾隆詩碑。
芳洲城郭里,亭榭畫圖間。
杜句已稱古,春游偶趁閑。
漁歌隔浦遠,橋影臥波彎。
一棹蓬瀛到,仙風那引還。
天光澄上下,詩意寄煙波。
濯戟銀鱗直,連拳玉鷺多。
浮圖森古甓,遠岫滴新螺。
萬頃碧漪外,輕帆瞥眼過。
朱欄橫綠渚,倒影漾澄泓。
煙柳萬千樹,春禽三兩聲。
從來稱歷下,到此適清明。
流水落花意,維摩句有情。
歷下亭北側為名士軒,五間硬山頂,花雕扇扉,是歷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懊寇帯比重翌~為1911年春清末書法家朱慶元書,取自唐宋八大家之一、齊州知州曾鞏州衙中的題名。其中“名”字多一點,“士”多了兩點,寓意為希望濟南的名士多點、多點再多點。
名士軒抱柱楹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為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題寫。
名士軒內西壁嵌唐代天寶年間北海太守、大書法家李邕和大詩人杜甫的線描石刻畫像及自秦漢至清末祖籍濟南,包括辛棄疾、張養浩、李清照、于慎行等在內的15位名士石刻畫像。
歷下亭西側是蔚藍軒,面闊三間,繞以回廊,紅柱青瓦,四面出廈。抱柱楹聯:“蔚秀依欄憑水色 藍蔭對鏡鑒天光”,居中匾額“蔚藍軒”,均為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所題。
除了上述名士題字、留詩,歷下亭島上還有蒲松齡《古歷亭賦》碑刻、何紹基《歷下亭詩碑》《重修歷下亭記》碑刻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山東按察使喻成龍邀請蒲松齡到泉城做客,恰逢喻成龍、李興祖重建的歷下亭竣工。蒲松齡遂作《重建古歷亭》詩及《古歷亭賦》,其中詩曰:“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苔。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遙羨當年賢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詩中不僅遙憶盛唐時李邕、杜甫的歷下亭盛會,還贊譽了二人重修歷下亭之功。
不到歷下亭,“濟南名士多”只是杜甫的一句詩,到了歷下亭,才知道,濟南名士是何其多,一座古亭,就讓我們掰扯不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