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唐昊先生撰寫、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家記——中國歷史上的家族興衰》是一部專門研究世家文化的專著,作者從政治、社會、歷史三個維度,對世家的概念、文化及內涵、傳承與迭代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全方位揭示了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存續與興衰的密碼。
本書按照歷史的脈絡,將中國出現的世家分為先秦貴族世家,兩漢武德世家,南朝門閥世族、隋唐“五姓七望”,宋元明清科舉世家,近代善財世家五大類六部分,加以介紹和剖析,并借此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所在。
歷史上的世家已然遠去,未來也許會有新形態的世家出現,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世家望族的發展都必須與國家的發展同行,對社會奉獻真情,同時國家也需要以法律法規保障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引領和諧社會的建立。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和諧、昌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盡早實現。
揭秘中國古代名門望族的密碼
《世家記——中國歷史上的家族興衰》讀后感
文/張煒
近日,認真閱讀了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家記——中國歷史上的家族興衰》,頗多思考,也深有感觸。這是一部專門研究世家文化的專著,作者從政治、社會、歷史三個維度,對世家的概念、文化及內涵、傳承與迭代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全方位揭示了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存續與興衰的密碼。
所謂世家,就是世代相沿,有著明確的家族管理體系,并且至少連續三代有出色的精英子弟的家族。按照中國歷史的脈絡,作者將其分為先秦貴族世家,兩漢武德世家,南朝門閥世族、隋唐“五姓七望”,宋元明清科舉世家,近代善財世家五大類六部分。
先秦貴族世家
周滅商后,周文王分封皇親國戚和有功之臣,最早的貴族世家就此形成。這些世家誕生于商周更替之際,崛起于春秋戰國時期,徹底消失于秦末楚漢戰爭之中。為了穩固分封制的社會基礎,建立皇族與世家和諧共生的局面,吐哺握發的周公,以家族宗法秩序為基礎,制定周禮,用以規范諸侯貴族的行為。周禮的內容包括調節統治階級政治關系的分封制、規范貴族行為的禮儀、養成貴族精神的禮教三部分。
先秦貴族是以禮傳家的,以禮為教,以樂為教,涵養精神。按照“君子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對子弟進行教育,以培養他們經世致用的能力及信念堅定、英勇不屈、理性節制的貴族精神,目的是使其成為能夠以禮治國的棟梁之材。他們制訂禮儀,規范言行,養成規矩,以“五禮”——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作為家族的行為準則。對內以禮法維護家族的秩序,對外以禮法處理與王室的關系,從而確保家族的傳承。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們漸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天子與諸侯的關系錯位,貴族禮制傳統和分封制日漸衰落。加之世家內斗,尤其韓魏趙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更是奏響了埋葬周朝800年國祚和世家衰落的最強音。接下來,秦統一戰爭、秦末農民大起義、楚漢戰爭,讓先秦貴族世家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兩漢武德世家
秦末長期不斷的戰爭或戰爭威脅,幾乎消滅了所有的先秦貴族世家,但也催生了一批武德世家。顧名思義,武德世家注重“武德傳家”,所謂“武德”,指的是武和德兩種傳統,強調只有文武兼濟,才能讓家族長久發展。
秦滅六國戰爭中的王翦家族和蒙恬家族,西漢的衛青霍去病家族、隴西李氏、上黨馮氏家族,東漢的云臺二十八將和扶風馬氏、竇氏、耿氏、班氏家族,等等,在秦滅六國戰爭、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蕩平匈奴的戰爭中脫穎而出。他們秉持:1.以武修煉身心,培養英雄氣概;2.以武伸張正義,德在武先;3.文與武融洽,文武相濟;4.以武保家衛國,家國一體的武德原則,成為民族的精神脊梁,彰顯了家國一體的天下情懷。
兩漢時期,官員實行察舉制,從文官階層崛起的門閥士族逐步登上歷史舞臺。而武將地位至上的制度設計,使得以戰功論賢形成趨勢。由此,造成了三方面的后果:一是尚武輕文,窮兵黷武,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武德家族擁有了自己的聲望、地位和權勢后,常常擁兵自重,直接威脅皇權,導致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和戰亂;三是武德世家與門閥士族的矛盾越來越深,直至水火不容。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加之和平年代,“文治”成為剛需,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殘酷博弈,借助皇權的支持和特定的選官制度,門閥士族最終凌駕于武德世家之上,由此開啟了中國家族史的新時期。
門閥世族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處于動亂和分裂之中。隨著武德世家的衰落,以經學教育為家族傳承核心的門閥士族隆重登場了。這些家族以儒家經學傳承作為家族文化的特點,以世代做官去支撐名門地位,在兩漢承平時期就已經發展壯大起來,在大分裂時代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
所謂經學,原本泛指先秦時期各種學說的要義。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就專指儒家“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后來《樂》失傳,只剩下“五經”,成為公認的儒家經典。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末農民大起義、楚漢戰爭等變亂,使中國古典文化傳承遭遇了重大損失,書籍成為難得的資源,知識成為家族最核心的秘密。一些劫后余生的大家族,成為典籍的保留地。漢武帝時期,“明經取士”的用人導向,使這些家族易于通過知識的壟斷來達致對貴族地位的壟斷,逐步成為“以經傳家”的門閥士族。
當然,門閥士族的傳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漢武帝時期實行以“舉孝廉”和“舉明經”為主要內容的選官制度——察舉制,為門閥世族的形成創造了優越條件。這些家族在變成簪纓世家后,除了傳承經學,培養族中子弟經世致用的能力外,還通過彼此聯姻,結成同盟,相互支持。如此,世家子弟人才輩出,壟斷權力,自然成為大概率事件了。
兩漢時期,經學得到極大發展;東漢、三國、西晉時期,門閥世族在與武德世家的博弈中逐漸占了上風;至南北朝時期,門閥世家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董仲舒家族、弘農楊氏、潁川陳氏、東魯唐氏、河間司馬氏、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汝南袁氏、蘭陵蕭氏,等等,名門望族燦若星辰。永嘉南渡后,中國即步入了門閥政治的巔峰期。
然而世家的發展總是潮起潮落,經過南北朝的大動蕩、大洗禮,由于長期把握權柄的世家子弟整體沒落、皇權剪除世家、世家的相互傾軋與內斗、士族與寒門及平民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以及平民起義和戰亂等原因,門閥世族逐漸走向衰落。尤其是“河陰之變”和“侯景之亂”,更是重創了南北方的門閥世族,終使門閥世族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隋唐大一統過程中,武德世家與門閥世族得到了恢復,誕生了“五姓七望”,即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這些世家大族為國家的統一和開創大唐盛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好景不長,由于皇權對世家的限制、科舉致仕的制度安排以及唐末的戰亂等原因,這些世家大族,或轉型為科舉世家,或湮沒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之中。
宋元明清科舉世家
出于強化皇權的需要,隋煬帝時期開始推行科舉考試,朝廷選官制度,從漢朝的察舉制、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轉變為科舉制,中國的精英階層,也從先秦的貴族、東漢到隋唐的門閥士族,經唐宋的革命性變遷后,轉變為科舉制度下的讀書士子,文官政治成為社會大趨勢。由此,出現了一大批以創造文化和文明成果為家族使命,且在幾代人的時間內形成系統的文化傳承鏈條的科舉世家。
宋朝是科舉和文化的黃金時期,考試制度的改變,推動形成了“以文取士”的用人趨勢,這就打開了平民中有真才實學者的上升通道。明清時期,因經歷了大規模的戰亂,傳統的權貴世家再次凋零,加之朝廷進一步降低科舉門檻,大力拔擢平民,科舉世家再次崛起。這些家族以經學和道義為核心,以“家族興起—科舉及第—進入權力中心”為路徑,“以文傳家,雅道相連”,讓家國情懷通過科舉致仕得到了持續的傳承。
科舉考試制度,不僅僅是人才選拔制度,同時也是階層向上流動的渠道,一大批平民精英的上位,統治階層逐漸從世襲貴族向平民階層演變。唐朝以詩賦取士,迎來了唐詩空前的盛況,還出現了延續千年的河東裴氏世家;宋朝以經義取士,不僅宋詞大放光芒,還出現了以晏殊、晏幾道為代表的晏氏家族,王安石家族,曾鞏家族,歐陽修家族,蘇東坡家族,文天祥家族等科舉文化世家。明清更強調經學,以八股取士,出現了新城王氏、莆田林氏、合肥李氏、義寧陳氏、德清俞氏、常熟翁氏、新會梁氏等文化世家。
設計科舉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限制世家,加強皇權。這一制度的實行,一方面促使大量的平民精英走上政治舞臺,推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空前的繁榮。另一方面,其本質也是“貴族政治衰頹和獨裁興起”的過程,尤其是明清兩朝,構建起了絕對的皇權。書中引用了乾隆皇帝的話對此進行注解:“科舉既不為選賢任能,也不為教化國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則大清江山永姓愛新覺羅。”因此科舉世家已非唐以前的政治訴求較強的世家大族,更多的是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隨著皇權對世家持續的防范與侵凌(明清時期頻繁的文字獄即是其例)及對知識階層思想的嚴重禁錮,科舉制度隨著清朝滅亡壽終正寢,科舉世家也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近代善財世家
在晚清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下,各種類型的世家都在時代劇變中經歷了改造。傳統的科舉世家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而沒落,善財世家應時應運而生。
中國自古倡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善財世家也深深打上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善財”,不但指善于積累財富,取財有道,也意味著善于使用財富,散財有道。
在歷史上,有依靠權力形成壟斷地位的官商,有靠實業積累起家業的商人,有靠抓住商業機遇成就事業的商人等,其聚財模式各不相同。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創造財富,在財富傳承方面,善財家族基本相同——依靠對家族子弟的培養歷練,達到家族繁榮延續的目標。首先是傳承,財富家族培養子弟都會強調傳承祖輩商業成功經驗,包括商業文化、家族規矩、商界人脈、慈善傳統,等等。其次是創新,一個家族如果守著固有的創富模式,那么財富必然會被時代攤薄,家族子弟也最終會泯于眾人。家族要持續發展,就必須代代有創新。第三是善用,一個人對待財富的態度,基本上可以決定這個人的境遇和家族財富的命運。所以成功的財富家族不但要知道怎么賺錢,更要知道怎么花錢。歸納起來,即“富而好禮,繼創有道”。這也是善財家族延續與傳承的路徑與密碼。
中國歷史上影響善財世家興衰與傳承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商幫文化、政商關系、創新之道。以中國歷史上四大商——浙商、徽商、晉商、粵商為例,浙商商業文化濃厚,善于把握商業機會;徽商吃苦耐勞,是家族文化傳統最為深厚的商幫;晉商長于人才培養、股權設計和產業鏈思維;粵商敢為天下先,有強烈的開拓、創新、進取意識。至于處理好政商關系,那是明清專制時代大商家必備的條件。相比之下,徽商與朝廷走得最近。但政商關系許多時候都是雙刃劍,成也官家,敗也官家。浙江沈氏家族、安徽胡雪巖家族等一大批商業世家之衰敗與此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除了內部的管理風險、市場風險外,跌宕起伏的政商關系,是商業運營面對的最大風險,這也是商業帝國難以長久、善財世家日新月異的根本原因。
讀完唐昊先生所撰的這部內涵豐富、文化厚重的專著,掩卷回味,思緒萬千。中國歷史上的世家望族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中的優秀分子至今依然被津津樂道:周公旦、姜子牙、霍去病、班超、李廣、楊震、謝安、歐陽修、文天祥、張居正、林則徐、沈萬三、胡雪巖,等等,與他們相關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他們所秉承的文化:詩禮傳家、家國情懷;家學淵源、耕讀傳家;以文傳家,雅道相傳;富而好禮,繼創有道,等等,好像始終都沒有離開我們。這也許就是世家望族留芳千古的原因,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令人深受感染,將其與當下的社會狀況相比照,也有諸多啟迪。
優秀人才的培養和家族傳統的傳承重在教育,從歷史的角度觀察,財富和榮譽都可能是暫時的,但文化卻能傳承千年。情懷和道義是成為優秀人才最重要的動力,無論是貴族世家的責任驅動、武德世家和門閥士族的能力驅動,還是科舉世家的知識驅動、善財世家的創新驅動,責任和使命都是第一位的。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不出彩”,作者在書中指出:“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方式,就是確保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這就需要對自我和世界的雙向發現。如果沒有這種發現,大多數人在找不到自我時,就只能靠他人的認可來維持人生意義,這是一種無奈的人生。”所以在今天這個既充滿誘惑又充滿機會的時代,更應注重孩子的人格塑造、精神養成、能力培育,以免他們迷失人生方向。
建立和諧社會是走向高級文明的前提。在善財世家之后,也許未來還可能出現資本世家、科技世家,等等,但是任何世家望族必須與國家相向而行,對社會奉獻真情;同時國家也宜以《反壟斷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實施,以及規范政商關系等措施,持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和社會資源,確保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同時,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和諧共生,引領和諧社會的建立。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和諧、昌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盡早實現。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