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渭南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在臨渭區進行田野文物普查時,發現三張鎮紫楊新石器遺址下方一處斷壁中夾有文物遺存,隨后對土層中文物進行了采集。
因文物遺存在于約10米高的土壁之上,土塬壁下方是一條水泥路,這讓采集工作陷入了短暫的停滯。最終,普查隊員采用繩吊方式,用粗繩綁在自己腰間,將自身吊在土塬壁半空,進行嘗試性采集。這次采集存在一定難度,普查隊員一方面要考慮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顧及文物的安全。稍不留神,文物本體隨時有可能從土塬壁上掉落路面,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壞。
在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采集后,一個較為完整的尖底瓶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普查隊員小心翼翼地在尖底瓶周圍用手鏟松土。其間,現場專家指導普查隊員鏟土時盡量靠近塬壁,讓尖底瓶底部形成一個向內的坡度,防止其滾落地面摔碎。
就在大家商量對策時,一個意外收獲讓普查隊員喜出望外。在尖底瓶旁邊,還發現了一個殘體紅陶缽。起初大家還不確定此處是墓葬還是灰坑。直到紅陶缽與其他陶片的出現,印證了這里是一處灰坑的猜想。普查隊員解釋道說:“所謂灰坑,就相當于先民的垃圾坑,有很多的文化信息都在里邊。”
渭南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長、渭南市博物館副館長李國棟介紹說:“對于考古人員來說,看到像尖底瓶、紅陶缽這類遺物,首先會大致判斷出該物品的時代,根據器型、用途初步就可以了解當時先民們的生存背景,以及生活習慣等信息。”
在采集過程中,不時有大量碎土掉落土塬壁下,伴隨有嗆鼻的塵土。這時,渭南市博物館考古勘探部顧問吳勝利卻拿著手鏟在土里翻找。就當眾人疑惑之際,吳勝利從碎土里找出一些碎陶片,連忙讓工作人員裝進標本袋中。吳勝利告訴隨行人員:“這些碎陶片,一個都不能丟,隨后進行文物修補時,會完美合縫哩。”
最終,經過三個小時的采集,尖底瓶、紅陶缽采集成功,被妥善裝箱。普查隊員初步對尖底瓶進行了測量,該尖底瓶通高約70厘米,腹圍約75厘米。對于紅陶缽文物的詳細解讀,普查隊員說:“需要回去之后,進行技術修復,才能給出具體參數。”
據了解,此次采集出的尖底瓶為歷年來渭南市出土的最大器型,為研究新石器仰韶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據了解,六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依水而居,便在紫楊這里生活繁衍。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高盼成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