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極客”到AI商業破壁者:商湯徐立的十年孤勇路
保研生的“叛逆算法”
2004年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徐立站在計算機學院公示欄前,保研名單上自己的名字被紅框圈得刺眼。導師拍著他的肩說:“跟著我做數據庫,保你進微軟研究院。”這個連續三年國獎得主卻掏出皺巴巴的申請表:“我想轉去圖像所搞人臉識別。”導師瞪大眼睛:“那是冷門方向,畢業都找不到工作!”
冷板凳一坐就是三年。當同學們在互聯網大廠實習時,徐立貓在實驗室調參,顯示器貼滿便利貼:“瞳孔間距誤差<0.3mm”“光照補償算法迭代中”。2007年某夜,他在虹膜識別模型準確率首破98%時沖出實驗室,對著空蕩的校園大喊,驚飛梧桐樹上的夜鳥。
香港辦公室的“盜火者”
2014年深秋,徐立推開香港科學園某間辦公室的門,膠水未干的“商湯科技”招牌斜靠在墻角。湯曉鷗教授指著兩臺二手服務器笑問:“敢不敢賭AI視覺的未來?”這個劍橋大學博士、微軟研究院前首席研究員,此刻像極了他研究的“不規則圖形識別”——既沒有BAT的背書,也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創業首戰堪稱慘烈。為拿下某手機廠商的人臉解鎖訂單,團隊連續三個月吃住在辦公室。測試關鍵時刻,算法工程師小林突然暈倒,送醫才知是視網膜脫落——過度用眼導致。徐立握著病床上遞來的U盤,里面是小林昏迷前保存的最后版代碼。
智慧城市的“冰火淬煉”
2018年杭州云棲小鎮,徐立帶著“城市大腦”方案獨闖某政府招標會。當PPT放出實時交通預測模型時,臺下官員皺眉:“你們能預測明天早高峰車禍?”他當場調出歷史數據:“過去三個月準確率91.7%。”散場時聽到議論:“又是PPT造車。”
真正的打擊在落地階段。某省會城市項目驗收前夜,突降暴雪導致攝像頭集體失靈。徐立帶工程師爬上信號塔手動除冰,零下15℃的寒風中,他裹著軍大衣調試熱成像算法,終于在凌晨三點讓系統恢復運轉。后來該項目成為住建部智慧城市樣板,驗收組組長感嘆:“你們這是用AI給城市裝上了‘第六感’!”
大模型時代的“生死時速”
2022年春,OpenAI發布GPT-3的消息如驚雷炸響。董事會上,投資人拍桌質問:“商湯還在做定制化解決方案,人家已經造出通用大腦了!”徐立甩出連夜趕制的路線圖:“給我18個月,商湯要做中文世界的大模型基座。”
這場豪賭差點讓公司分崩離析。當3萬塊GPU集群耗光全年利潤時,財務總監含淚勸阻:“再燒錢就要發不出工資了!”徐立抵押個人房產籌措資金,在內部信中寫道:“要么死在黎明前,要么成為破曉的光。”2023年“日日新”大模型橫空出世,醫療版塊首月就診斷出301醫院漏檢的27例早期肺癌。
手術刀與代碼的共舞
2024年北京協和手術室,徐立戴著AR眼鏡觀摩腫瘤切除。當“神農”醫療大模型實時標注出0.2cm的癌變組織時,主刀醫生手一抖:“這比冰凍切片還準!”突然警報驟響——患者血壓驟降,AI同步推送急救方案,麻醉師按照提示調整藥劑,監護儀曲線逐漸平穩。
這樣的生死時刻,在商湯的醫療AI日志里已記錄3827次。最讓徐立動容的,是甘肅山區衛生院發來的感謝信:“‘神農’幫我們篩查出13個先心病患兒,這些孩子本來活不過十歲。”此刻他正躺在辦公室行軍床上,連續熬夜讓眼底出血愈發嚴重。
萬億生態的“黑暗森林”
2025年初的硅谷科技峰會上,徐立用全息投影展示“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當同行驚嘆5.4萬塊GPU集群的算力時,他放出更震撼的數據:商湯大模型已將AI應用開發成本壓降80%,某車企用三個月就完成智能座艙迭代。
慶功宴上,投資人舉杯:“該考慮千億市值了。”徐立卻摸出抗抑郁藥吞下——只有核心團隊知道,過去半年他每天睡不足四小時,兩次在發布會上強忍眩暈。更兇險的是國際算力封鎖,某國突然斷供高端芯片,逼得團隊72小時內重構分布式架構。
AI星空的守望者
深夜的中關村,徐立獨自走進商湯展廳。光影流轉的“宇宙”大屏上,代表智慧城市的藍點、醫療紅點、工業金點漸次亮起,匯成璀璨星河。他忽然想起2007年那個寒夜,自己在交大實驗室調試出的第一組虹膜數據,不過是最微弱的星光。
“徐總,極光實驗室有新突破!”助理的呼喚將他拉回現實。這個曾因“不務正業”被導師訓斥的保研生,此刻在晨光中微笑:“告訴團隊,我們要把AI變成空氣——看不見,但誰都離不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