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幾天的全國兩會期間,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會議上呼吁“優化新能源車牌樣式”。根據2025年多家媒體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即將突破60%大關。
他認為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不斷擴張,用戶對汽車外觀以及個性化部件的需求也越加多樣。當下的漸變綠號牌不僅缺乏美感,還難以滿足交通管理的智能發展需求,因此綠色車牌改革是勢在必得。
雷軍的建議得到了專家和網友的高度支持,但同時也引發了個別網友的碰瓷性爭議。一位博主提議道:“不如直接將各省的車牌簡稱更改為字母,因為簡潔的英文字母要比繁瑣的漢字更具美感。”該言論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字母真的要比漢字更協調美觀嗎?
關于車牌樣式的爭議
目前中國大陸共有至少6款以上的汽車車牌樣式,其中包括最為常見的小型燃油車藍底白字牌、新能源車的綠色漸變牌、大客車和貨車的黃底黑字牌、軍車與警車的白底黑字牌、農用車和民航用車的綠底白字牌以及各類政府部門的黑底白字牌等等。
十年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為了區分與燃油車類別的不同,2016年公安部啟動了新能源車專用號牌設計工作。年底便在上海、南京、濟南等地率先開啟了號牌試點,發放了7.6萬副號牌。
2017年公安部在征得相關部門、企業的意見后,組織開展網絡投票。共14.45萬人參與了這場投票,最終寓意環保綠色的“淡綠黑字”牌照成功勝選,并在2018年后開始推廣全國。
八年過后,關于新能源汽車號牌樣式更換的討論再度被推至熱搜,并且是小米汽車董事長雷軍在全國兩會上鄭重提議。他在會議上提出了至少兩大意見:
1.重啟號牌樣式的調查論證,在新能源汽車消費這件事上,我們以前面臨的是有沒有的問題,如今要解決的是好不好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企業品牌不斷提升設計美學,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民眾對審美等級。但綠色車牌和車身顏色的兼容性明顯較差,是不利于中國汽車外觀設計的長期突破的。因此雷軍建議相關部門能重啟論證,公開征求意見。
2.拓展號牌智能化,科技起家的雷軍總能走在國內技術的最前沿。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正式突破1000萬大關,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也迎來了躍升式進步,中國智能被推向了新高度。雷軍提議,在汽車號牌上大膽進行智能化嘗試,在號牌中植入車輛交通信息化,便于交通管理和應急處置。
雷軍提出優化新能源車牌設計的建議,幾乎是說在了全民的心坎里,誰不想讓自己的愛車越來越美觀呢?其實有關部門也不是看不到民眾呼聲,早在2002年我國就在天津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區短暫推出過“02式”車牌,除了車牌歸屬地固定以外,其余的6個序列代號可以由車主隨意組合。但礙于技術問題,02式車牌在短暫推廣10天后,便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之后內地民眾關于車牌改革的呼聲一直此起彼落,直到最近雷軍的建議再度將此事推至高潮。車牌改革是為了迎合民眾日漸精進的審美,這種正向的提議當然可以接納考慮。但一些有失偏頗、完全負面的爭論就完全不必理會了,比如某博主所提出的“漢字改英文”。
所謂的母語羞恥癥
這位小紅書博主發文評價道:我認為新車牌設計除了顏色上的改變,各省簡稱也應該用字母代替。因為一些古怪的情感作祟,總是感覺漢字沒有美感,不怎么協調,后面搭配上亂七八糟的字母數字,簡直丑爆了。
文章發布后,迅速引起了網友們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一部分網友質疑該提議的可行性,提出疑問:“漢字改成字母后,有些省份該如何辨別?比如HB究竟是河北還是湖北?HN究竟是河南還是海南?SX是山西還是陜西?“
而另一部分的網友則將注意點集中在了所謂的“古怪情感”上,有人一陣見血的評價道:“你這就是徹頭徹尾的母語羞恥癥,請不要自卑,每個國家的國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
母語羞恥癥是指對母語產生的羞恥排斥心理,一些國人在面對其他語種時,總是會產生自身母語不夠高級、不夠專業的想法。
這一現象在非英語國家中更為常見,尤其是近些年的中國,伴隨著英語的國際地位不斷增強,許多國人在與外國友人交流時,往往會對漢語產生一種潛意識中的羞恥感。在他們的思想邏輯中,仿佛只有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才能真正取得社會認同。
該現象往小了說是個體對語言流利程度的掌握各有不同,往大了說就是一個民族對文化認同產生了危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產生了全盤否定母語的觀點,甚至是對民族文化的排斥。
這種沮喪心理會直接影響個人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漢語本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載體,承載著我們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如今卻在現代社會的光環下,被少數國人所質疑,這無疑是可悲的。
母語羞恥癥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通常和國內的教育體系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教育對于語文是極為看重的,但在十年動蕩期間,國內教育體制遭受嚴重破壞,教學活動陷入全面癱瘓,語文學科自然也未能幸免。
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才堪堪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但在數理化以及外語等科目的擠壓下,語文教學時長被大幅縮減,甚至出現了輕視的待遇,這種風氣幾乎延續至今,始終未能改善。
學生們在長期接受教育中,也逐漸形成了“外語更重要”的錯誤觀念,從而忘記了母語的美妙性。時至今日,母語羞恥癥仍是我國社會文化的一大挑戰,這才造成了個別博主甚至在車牌問題上,產生了想要抹除漢字痕跡的念頭。
要知道我國城市歷史文化悠久,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散布著687座城市、23個省級行政單位,其名稱更是各有各的深意。
有的是以本身名字命名,比如京、津、黑、吉、遼、青、藏等。這類省份簡稱直觀明了,一眼便能開出所代表的省份地區,像京自然是指北京,川代表四川。
第二類是由歷史命名,比如山東的魯,這是因為古代文獻中將山東成為齊、魯二字。后來到了近代,因為冀齊發音類似,所以國家便取用“魯”作為山東簡稱。福建的閩同樣如此,古代因福建地區的習俗崇尚蛇類,因此便稱福建為閩,這在古籍中也多有記載。
第三類是以地理位置命名,比如青海的“青”,便取名于我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從清朝開始便延續此名。浙江的“浙”,是因為古代將禹貢三江的南江成為浙江,也有人將錢塘江成為浙江,因此簡稱為浙。
當車牌上失浙、魯、豫這些沉淀著地理人文的歷史字符時,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角也將因此缺失。請讓這些傳承千年的民族漢字,繼續閃耀在國人千家萬戶的車牌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