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心靈的交流與碰撞。
那天,冬日里的暖陽,將長沙這座城市撫慰得格外溫柔。簡媛坐在長沙城南的一家咖啡廳里,指尖摩挲著咖啡杯沿,仿佛觸摸著記憶的年輪。這位湘籍女作家用一本《人生緩緩》,將半生煙火熬煮成一壺清茶,讓匆忙的人們得以在文字中駐足,看見時光褶皺里閃爍的哲思微光。簡媛的散文從不吶喊,她只是把淚痕處的青苔指給人們看。
簡媛是湖南新邵人,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閉塞的山村里,最早的文學啟蒙來自她的外婆,從外婆給她講述的各種民間故事中領會到故事的魅力。童年時代,她最喜歡上的課就是作文課,三年級時寫的一篇作文《我的父親》,被語文老師作為范文念給一屆屆的學生聽。小學畢業時,她參加一場現場作文比賽,具體寫的什么內容已經記不清,但她清楚記得當時映入眼簾的竹林、鐵路與河流,她把這三個元素寫入作文中,最終拿了比賽第一名。
“現在回過頭來想,不論是竹林、鐵路,還是河流,都隱射出當時我對詩和遠方的向往。”簡媛說,對山里的孩子來說,遠方猶如一個精神圖騰,她愿意把這個故事的隱喻視為開啟自己文學基因的精神符號。
簡媛生于20世紀70年代,2005年才開始小說創作,10年后第一部長篇小說《空巢婚姻》正式出版。對孤獨的排遣與對表達的渴望,讓她嘗試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從最初一邊工作一邊抽空余時間“悄咪咪”寫,到后來辭掉“鐵飯碗”一門心思專職寫,簡媛說這背后的動力就是對文學創作無條件的熱愛,“這是我這輩子雷打不動的事情”。
“我永遠忘不了,得知自己第一部作品即將出版的消息后,我在客廳里翩翩起舞的情景。”簡媛笑著說,那是經歷了漫長而孤獨的創作之路后,時間饋贈給她的一顆糖,讓她更有勇氣和信心堅定地走下去。
《人生緩緩》則是她從事文學創作近20年后,獻給讀者的心靈之書,也是她寫給自己的療愈之書,這何嘗不是時間贈送給她的另一顆糖?
作為當代女性生活的深入觀察者,簡媛的寫作充滿對人生命題、人之命運的反思與表達。如小說集《去南方》,不僅展現了她出色的敘事技巧,更傳遞了她對人性、家庭、愛情等主題的深刻思考。簡媛關注女性,卻并不旗幟鮮明地亮出女性主義的旗幟,而是更關注兩性的關系與和解。
在簡媛看來,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心靈的交流與碰撞,“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與讀者建立起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聯系”。本刊記者專訪簡媛,分享她的創作心路、文學與生活觀察思考、故鄉對文學創作的滋養、現實題材創作思考及未來創作計劃等。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2期 《簡媛:人生緩緩,時間自有答案》
- 對話 -
《文史博覽·人物》(以下簡稱“人物”):您是如何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談談您近期作品《去南方》《人生緩緩》,您想從這些作品中傳遞一種怎樣的文學觀及價值觀?
簡媛: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起初是源于想找人說話,因為那時候我和先生兩地分居,下班后常常一個人獨處。對文學的熱愛和對表達的渴望,以及家人對我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堅持文學創作的動力源泉。我希望通過文字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與讀者產生共鳴,同時也希望通過文學創作實現自我價值。
《去南方》是一部熔愛情、親情、懸疑、推理于一爐的小說集,收錄了我自2017—2022年發表的小說作品,主題集中于各種身份的女性感情、家庭生活議題,以心理現實主義的手法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幽微與人生的復雜。在創作過程中,我深入觀察生活,從細微之處挖掘人性的多面性,力求在作品中展現真實而又富有深度的社會圖景。
散文集《人生緩緩》則描繪了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希望帶領讀者走進一個緩慢、深沉且充滿哲思的世界。這部作品傳遞了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生命的敬畏,鼓勵讀者放慢腳步,感受生活的美好與真諦。
我希望通過作品傳達一種積極向上、勇于探索的文學觀和價值觀,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積極追尋內心的夢想與自由。我認為,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心靈的交流與碰撞,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與讀者建立起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聯系。
人物:《人生緩緩》充滿鄉愁、鄉情、鄉思,請您分享一下有關故鄉與童年的難忘故事?它們對您的創作帶來哪些靈感和啟發?
簡媛:在散文集《人生緩緩》中,我確實傾注了大量筆墨于故鄉之思、童年之憶與兒時之味,那些關于故鄉的點點滴滴,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我的記憶里。
記得小時候,故鄉的小巷總是彌漫著一種特有的煙火氣。每到傍晚,家家戶戶開始生火做飯,炊煙裊裊升起,與夕陽的余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溫馨的畫面。那時的我,總愛和小伙伴們在巷子里追逐嬉戲,直到夜幕降臨,才被大人喊回家吃飯。那些簡單的食物,如母親親手做的鼠曲粑粑,父親做的雪花丸子,至今仍是我心中最美味的佳肴。
還有故鄉的山水,也給了我無盡的靈感。春天,我會跟著家人去山上采茶,看著嫩綠的茶葉在指尖跳躍,感受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夏天,我會和小伙伴們去河邊游泳、捉魚,享受著清涼與歡樂;秋天,金黃的稻田和豐收的果實讓我體會到了勞動的喜悅;冬天,則圍坐在火爐旁,聽著長輩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心中充滿了溫暖與安寧。
這些故鄉的故事,不僅是我童年最寶貴的回憶,也成為我創作中源源不斷的靈感。它們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本質與意義,也讓我在文字中找到了表達情感與思想的方式。每當提起筆,那些關于故鄉的點滴就會涌上心頭,化作一行行溫暖的文字,流淌在紙間。
人物:談談您的生活觀。您是如何疏解焦慮和煩憂的?
簡媛:“生活不是趕路,而是享受路”,這句話恰恰體現了我的生活觀。在我看來,生活不應該是一場急匆匆的賽跑,而是一次悠然的旅行。我們不必總是急于抵達目的地,而應該學會在旅途中欣賞風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疏解焦慮和煩憂方面,旅行和閱讀是我的兩大法寶。旅行,讓我暫時脫離日常的喧囂,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旅行中,我會放下所有的煩惱,用心去感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些美麗的風景、陌生的面孔、獨特的文化,都會讓我的心情變得寧靜而愉悅。
而閱讀,則是我心靈的避風港。當我感到焦慮或煩憂時,我會選擇一本喜歡的書,沉浸在其中。書中的故事、人物、情感,都會帶我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讓我暫時忘記現實的煩惱。閱讀不僅能讓我放松心情,還能給我帶來智慧和啟示,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
讀書與旅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不僅滋養了我的創作,也讓我更加熱愛這個世界,更加珍惜每一次與文字、與風景的相遇。
《人生緩緩》這本書,首先就是用來治愈我自己的。在創作過程中,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過寫作,我學會了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去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美好。這本書不僅治愈了我內心的焦慮和煩憂,也讓我更加熱愛這個世界,更加珍惜每一次與生活的相遇。
人物:2024年您被中國作協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優秀作家”稱號,在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方面您有何觀察和思考?
簡媛:對于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我始終認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基礎,也是關鍵。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需要作家具備深厚的生活功底、細膩的描寫能力和批判精神。在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中,我始終注重觀察和體驗,深入到人民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從他們身上汲取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寫出有深度、有溫度的作品。比如我當年為了創作長篇小說《棘花》,在中醫院體驗生活近半年。
同時,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往往需要通過細膩的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因此,在創作中,我會特別留意那些能夠凸顯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細節,力求通過生動的細節來打動讀者。此外,我認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需要有一種批判精神。作家應該敢于直面社會現實,揭示社會矛盾和問題,用文學的力量去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當然,這種批判精神并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而是在理解和同情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看法。
人物:您接下來的創作計劃是什么?
簡媛:我會持續深耕現實主義題材,尤其專注于展現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作品。目前我正在創作一部聚焦當代女性的長篇小說,講述她們在時代浪潮中,憑借無畏勇氣沖破阻礙,實現自我蛻變和成長。創作時,我會注重用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生動的情節,展現她們在復雜社會環境下的堅韌與智慧。
同時,我也打算嘗試一些新的寫作形式,比如非虛構寫作,去記錄一些真實的人物故事,用文學的方式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些印記。另外,我還會繼續我的散文創作,將生活中的感悟和思考融入文字,與讀者分享。總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觸及人心,傳遞溫暖和力量。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吳雙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