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軍事史上,粟裕戰功赫赫,卻在晚年仕途坎坷。陳賡曾直言:“歷來不招人待見的人,往往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特別能干,立下很多戰功;一個是權力大,但行事不夠小心。” 這一觀點似乎精準地揭示了粟裕仕途不順的緣由。
粟裕的戰功之輝煌,在近代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反 “圍剿” 戰斗中,他指揮若定,成功生擒張輝瓚;解放戰爭時期,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更是勇殲國民黨精銳第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連毛主席都感慨這場勝利出乎自己和蔣介石的意料。淮海戰役,粟裕最初提出 “小淮海” 計劃,后經毛主席擴展為 “大淮海” 戰略,他沖鋒在前,數日未眠指揮作戰,戰后毛主席稱贊他立了大頭功。如此耀眼的功績,使他在軍中威望極高,卻也難免招來他人的嫉妒與忌憚。就如同漢朝的韓信,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戰功卓著,卻因功高震主,最終不得善終。粟裕同樣因突出的軍事才能與赫赫戰功,在復雜的官場環境中成為眾矢之的。
除了功勞太大,粟裕在行事上也確實不夠小心謹慎。1954 年,國防部剛成立,其與軍隊各總部的管轄分工尚未明確。粟裕訪蘇時,向蘇軍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請教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分工問題,并索要相關文件學習。這本是出于提升工作能力、完善工作制度的好意,卻因外交事務的敏感性,引發了兩國間的誤會,讓毛主席和彭老總都深感意外。無獨有偶,1958 年,在安排志愿軍第一批部隊回國時,粟裕代表總參謀部下達命令,未遵循 1951 年軍委規定的調動師級及以上部隊需經軍委同意并報毛主席批準的流程。盡管他并無違規之意,但這一疏忽還是給他帶來了負面影響。這些行事上的 “不細心”,在注重程序和規矩的官場中,成為了他人指責他的把柄。
對比之下,粟裕與陳賡的關系堪稱佳話。二人同為湖南人,在南昌起義時就結下深厚情誼,彼時陳賡為營長,粟裕是警衛班班長。此后,陳賡前往井岡山,粟裕協助周總理管理中央特科,后又各自在不同戰場大放異彩。1947 年再度重逢時,粟裕已掌管華東野戰軍,陳賡則為劉鄧大軍第 4 縱隊指揮官,職位發生了轉換。但這絲毫未影響他們的友誼,粟裕對陳賡極為信任,將作戰事務交予他,還常讓其擔任臨時 “總參謀”。陳賡也毫不吝嗇對粟裕軍事才能的夸贊,當聽到有人質疑粟裕時,他立刻反駁:“粟裕不會打仗?那在中國還有誰能打,讓他露兩手,讓我瞧瞧。”
1955 年授銜時,粟裕謙遜地拒絕了元帥軍銜,主動讓賢,其高風亮節令人欽佩。但他的這種過于突出的能力和謙遜背后偶爾的行事 “失誤”,恰好符合陳賡所說的不受待見之人的特點。盡管如此,粟裕的功績和他在軍事戰略上的卓越貢獻,依然在新中國的歷史中熠熠生輝,他的故事也成為后人研究和敬仰的對象,讓人們在回顧那段歷史時,對他的遭遇深感惋惜,同時也更加珍視他為國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