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關系的興起是當代科技發展與人性需求交織的產物。當人類的歷史上開始出現AI戀人、全息偶像、紙片人伴侶時,我們可能需要更深入探索當下社會背景中的情感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可以先來看到虛擬關系的療愈價值:
首先,虛擬關系具有吸引力。虛擬角色本質是人性欲望的算法結晶,是人性需求的鏡像投射,具有完美容器的致命誘惑。
作為AI伴侶永遠能夠耐心傾聽,始終維持著人設的不崩塌,絕對的可控性精準擊中了現實關系中的痛點:不必面對伴侶的情緒波動、價值觀沖突或生活摩擦。作為AI伴侶的使用者可以隨時刪除對話以重新開始,這讓人充滿了權力感。
其次,虛擬關系具有一定的救助功能。對于深陷社交困擾或者曾遭受情感傷害的群體,虛擬關系起到了安全屋,或者零風險試驗場的作用。當人類在現實社交中屢屢觸發“情感危機”,代碼構建的溫柔鄉便成為了精神上的防空洞。
另外,消費資本的力量,越來越多的情感需求被拆解為可計費的數據包。這種“情感快餐”讓現代人陷入悖論:越是渴望真誠聯結,越習慣用消費購買代餐。虛擬關系恰是可以實現量化的一種消費快餐,具有著容易實現的便捷性。
盡管虛擬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具有著不可阻擋的時代進步的推動,但仍然無法替代人類真實的情感聯結。
人類始終無法通過擁抱一臺機器來實現一場真實的擁抱,頭腦層面的感悟永遠取代不了身體層面的感知覺,這也導致了虛擬關系使用者普遍會出現的情感失衡現象:即時性的快感充足,但深層安全感持續匱乏。
人類仍然需要通過面部的微表情、肢體接觸等非言語信號建立起深度的共情,以實現心靈深處的安全感與滿足感。
曾有實驗發現,過度依賴虛擬關系者識別他人悲傷表情的正確率會下降。并有實驗顯示沉迷二次元戀愛游戲的群體在現實分手時,會出現情感認知方面的失調:無法理解為何不能像重啟游戲般挽回關系。
可見長期過度依賴虛擬關系,會帶來人類在感知覺系統的退化,以及認知框架的降維破壞。
可以說,戀上AI并非簡單的被否定或者被肯定,而是折射出數字化時代人類對親密關系的重新定義——既是傳統情感模式的解構,也是孤獨個體的自我救贖。當《銀翼殺手》里的虛擬情人喬伊說出“我愛你”時,人類在戰栗中照見了自己的孤獨。
虛擬關系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數字文明的探針,它刺破了我們關于愛情的一些浪漫想象:情感聯結的本質,或許從來都不是對象是否真實,而是能否在關系中照見彼此的存在。
未來的關鍵并不在于禁止或追捧虛擬戀愛,而是建立新的情感素養——既能在代碼中汲取溫暖,又不喪失觸碰真實的勇氣,就像中世紀人類學會與書籍戀愛,又最終走出圖書館擁抱彼此。我們終將在虛實交織的迷霧中,找到屬于這個時代的親密關系。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