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山東棗莊人奚仲造出了第一輛車。從此,車輪載著時間浩浩蕩蕩,一路向前飛奔。
100年前,棗莊成了和開灤、撫順齊名的中國三大煤礦之一。地底深處采掘而出的“黑金”,鳴響了火車的汽笛、映紅了發電廠的爐膛。
2009年,棗莊煤礦資源開采殆盡,“百年煤都”成了資源枯竭型城市。
時代的車輪,依舊向前。
當人們還在擔憂棗莊會經歷何種陣痛的時候,卻忽然發現,他早就找到了“新能源”。
百年煤城,正在創造無限可能。
新能源電池產業,當下的大主角仍是鋰電。
鋰電產業也是棗莊最早開始布局的,我們的話題就從鋰電開始。
在說棗莊之前,我們有必要看一下國內整個鋰電產業的背景。
綠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在全球一騎絕塵。
韓國SNE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市場電動汽車(含純電、插電混動、油電混動)用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894.4GWh,同比增長27.2%。
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0公司
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6家中國企業上榜,市場份額達67.1%,并實現正增長。
龐大的需求帶動了整個鋰電行業的迅速發展。
各地方也都看到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空間,有礦產資源的地方近水樓臺,沒有資源的地方也希望能讓鋰電產業落戶自家。
鋰電是為數不多在全國各省區市都有布局的產業,在最近這兩年產業鏈加速整合的過程中,山東和內蒙明顯更受投資者的青睞。
在整個山東鋰電產業布局中,棗莊的定位最為全面
原因也不復雜,根據歐盟《新電池法》的要求,出口到歐盟的動力電池,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追蹤。
使用綠電能夠顯著降低電池的碳足跡,而恰好內蒙的風電和山東的光伏裝機多年都是全國第一,因此鋰電企業投資擴產的“新寵”當然就成了它們。
在這樣的行業發展背景下,山東當然也愿意“雙向奔赴”。
《山東省鋰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中就提出,2025年全省鋰電池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到2027年構建起綠色、高效、智能的鋰離子電池產業生態。
在山東鋰電產業發展布局中,棗莊承擔了重要的作用,也被委以重任。
整個山東省鋰電產業2025年的目標是1000億,棗莊的目標是多少?
棗莊鋰電產業的發展規劃,規模占了全山東80%
根據棗莊市劃定的目標,全市的鋰電產業產值要在2024年力爭實現500億元、2025年800億、2030年1500億的發展目標。也就是說,山東省要實現既定的目標,棗莊肩負的任務占到了80%。
敢把目標定得這么高,棗莊是有底氣的。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棗莊的鋰電產業產值還只有11.9億元,到了2022年底,棗莊的鋰電企業就急速擴大到116家、產值120億元,是2020年的10倍。
2022年,棗莊在鋰電產業展覽會上一下招到了38個億元以上的項目,總投資2700億元。
2023年,棗莊高新區躋身全國鋰電產業特色園區十強,全市鋰電企業發展到120家,鋰電新能源產業的營業收入增長了80%以上。
2021年是棗莊鋰電產業爆發的起點,在此之前它的優勢并不明顯
能讓棗莊從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逆天改命”的轉折點,是2021年。
欣旺達、科達利等一批鋰電龍頭項目落地,一下讓棗莊成了山東省內鋰電產業布局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基礎最強的地方。
除了外來的鋰電行業巨頭落戶棗莊外,這里本土的鋰電企業還有不少是某個細分領域的冠軍。
比如說精工電子的鋰電池,就占了全球高爾夫球車95%的市場;做鋰電正極材料的豐元鋰能,是國內極少數能批量供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龍頭材料的企業。
中國鋰電產業,特別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鋰電池行業蓬勃發展,給投資這個行業帶來了堅實的信心
在山東對各地產業融合集聚的分工中,棗莊因為自己的資源稟賦,扮演的角色是在龍頭項目的帶動下全面布局鋰電池和儲能項目,拉動全產業鏈發展,建設國內先進的鋰電池制造基地。
被委以重任的棗莊,成了山東省要努力培育壯大的“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
既不在沿海地區,也不是新能源電池產業資源豐富的城市,棗莊為什么能擔此重任?
國內和國際對鋰電池的需求暴漲
中國的新能源電池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既有資源豐富的城市,也有制造業底子更深厚的地方。
棗莊在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最核心的是產業生態。
吸引國內新能源產業巨頭紛紛落戶,只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情形,棗莊其實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入局。
棗莊是第二批公布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2003年甚至更早的時候,棗莊就已經開始涉足鋰電池制造,成了全國起步比較早的那一批。
2000年,棗莊高新區招商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名單里,就開始出現從事鋰電池相關產品研發、制造的企業。
2003年開始,棗莊自發形成一批生產電解液、電芯、隔膜、模具、正極材料的企業,最鼎盛的時候有20多家規上企業,是僅次于廣東、天津的鋰電池產業第三大聚集區。
不過受限于當時產業不配套,棗莊的鋰電產業一直徘徊在生產電解液、電芯等低端的產業鏈上,并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和集群優勢。
盡管當時沒有形成規模優勢,但棗莊已經先人一步在這條賽道上起跑。
2008年,上面說到的精工電子成立,這個棗莊本土的品牌從小鋰電產品做起,開始逐步發展出鋰電池及電池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超級電容器等眾多產品,產品70%用于出口,和供應中船重工、通用電氣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精工電子
眾多本地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還給棗莊培養了大量的產業技術工人。
這些獨特的優勢,也成了后來吸引國內新能源電池企業扎堆落戶棗莊的重要原因。
有本土企業的深耕,加上新能源電池巨頭們的大手筆規劃投資,棗莊憑著20年的產業布局,在最近幾年全面爆發,迅速集齊了從鋰礦開采加工到電池正負極、隔膜、電解液四大關鍵材料,和電池制造、檢驗檢測、終端應用及拆解回收這一整條完整的產業鏈。
在整個山東省的鋰電產業布局中,棗莊被賦予的任務最為重要
從幾個細節我們就能看清棗莊這個全產業鏈到底優勢在哪。
2020年,中科院相關團隊發表了黏土提鋰論文。
兩天后,棗莊的鋰電企業就和中科院合作成立了鋰電材料研究院。
兩年后,這家企業跟云南玉溪市政府合作,用資源換產業的模式,對當地占全國四分之一的鋰礦資源進行開發;
在電池隔膜領域,棗莊的中材鋰膜,有目前世界上單線產能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隔膜生產線。
國際標準化實驗室代表著對整個行業的話語權
2018年,第一家國家級的鋰電質量檢測中心在棗莊揭牌,3年后棗莊市國家鋰電池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山東)又被國際電工委員會批準為CB計劃認可實驗室(CBTL),進入了國際標準化實驗室序列。
從原材料開采到檢驗檢測,所有要素都集齊的棗莊,不光吸引了鋰電巨頭的目光,還為他如今亮出的“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這張新名片,筑牢了基礎。
2023年,棗莊的鋰電全產業鏈企業達到116家,比2020年增長了差不多5倍;2024年,新能源企業發展到270家,其中鋰電企業126家;最新數據顯示,鋰電新能源企業又增長到278家,勢頭強勁。
除了鋰電產業之前積累的優勢之外,棗莊在2023年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簽署了全國首部、也是唯一的《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培育命名合作協議》。
以此為起點,棗莊開始加快布局先進儲能、氫能利用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賽道。
2024年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上,棗莊一口氣簽了新能源電池材料、新瑞鈉離子電池、三氫科技氫能電堆電極智能制造等24個項目,累計簽約額436.37億元。
20年前,“無意”間提前布局鋰電產業,讓棗莊可以從容淡定地從資源枯竭型城市順利轉型,成功在鋰電產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
今天的棗莊,又開始超前布局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鈉離子電池、鈣鈦礦電池這些新能源電池的細分領域,以“科技領跑”提前卡位未來發展的賽道。
在全國鋰電產業十強園區中,棗莊的投資環境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棗莊新能源電池出海有優勢。
鋰電是一個高耗能產業,既對礦產和土地資源的要求比較高,又要求當地的綠電資源豐富且廉價。
特別是在當前新能源集體出海的形勢下,歐盟成為中國鋰電海外最看重的市場之一,為了應對歐盟《新電池法》的碳足跡要求,棗莊在山東鋰電發展的布局中,優勢就顯現出來。
山東省的綠電資源,特別是光伏發電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為碳足跡加分不少
2024年11月4日,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0642.6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達到46.9%,歷史性超過煤電(46.88%),成為山東的第一大電源。
“十四五”以來,山東新能源裝機以25.2%的速度增長,裝機規模和發電量三年實現雙翻番。
目前,山東的光伏、生物質、風電裝機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和第五位。
如此豐沛的綠電資源,給棗莊鋰電出海打下了堅實基礎。
“家里有礦”的棗莊,在煤炭資源還未匱乏的時期,也曾風光一時。
傳統資源日漸匱乏,棗莊又站在了新能源的風口。
棗莊產業轉型之路,堪稱山東動能轉換的縮影。
2017年醞釀,2018年開始,山東率先發起了新舊動能轉換。
6年來,山東交出硬核成績單,GDP增速連續4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勢頭更強。
2024年,山東GDP達到9.86萬億元,即將成為我國第3個10萬億大省。
上文提到的山東綠電資源優勢,就是山東動能轉換的成效。
可以說,棗莊既是山東動能轉換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回顧過去幾年成績單,棗莊連續三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處于山東省第一方陣,去年12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山東省平均增速,先后五次獲得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核優秀評價、兩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錨定“強工興產、轉型突圍”目標,從“百年煤都”到“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期待棗莊為中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闖出一條新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